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東邊的碾子 西邊的磨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楊建英 字號:【

  小時候在大馬村,最讓我興奮的事,除了過年,就是村里的紅白喜事了。

  紅事就是喜事,莫過于結婚娶媳婦。只是這喜事太短、太快。而且我所關心的只是扔喜糖一個環節。呼啦一下子,煙糖從主持人的托盤中拋灑下來,像是一碗小蝦扔進滾燙的油鍋里,地上一通炸亂,往往收獲甚微。

  為此,我不太喜歡紅事。

  我最喜歡的是白事。

  白事就是喪事,專指死人。人既然已死,也用不著著急忙慌了,盡管從容來辦。少則三天,多則五日,也有放一期(七天)的。這其中,打“裝裹”(做棺材)入殮、燒紙哭喪、傳燈貢飯、出殯掩埋等等環節我都喜歡。但最喜歡看的還是哭喪。

  哭喪有許多說道:兒子哭驚天動地,女婿哭像驢放屁;閨女哭如訴如泣,媳婦哭有氣無力,老太太哭如同唱戲。

  我們村的老太太都很會“哭”,四六言,長短句,轉承起合,有板有眼。村南頭方老太太老伴兒死時哭老伴兒,動聽之極:“高粱葉子滿天飛,沒兒沒女我靠誰?”,“東邊的碾子西邊的磨,誰給我推磨扛笸籮”!

  無兒無女,孤苦伶仃的方老太太失去老伴兒的痛苦驚天駭地。但從哭訴的內容來看,好像別的她都能克服,唯有這推碾子、磨磨的活計,無人幫襯,實在令人傷心。

  在農村,推碾子磨磨是件苦差事,也堪稱表現苦難生活的活茬兒。電影《白毛女》中喜兒就是在磨坊里被黃世仁霸占的;電影《甲方乙方》中“傅彪”想嘗嘗被剝削壓迫的滋味,被安排體驗的第一個項目也是推磨。老話兒講“有錢能使鬼推磨”說的雖是金錢的魔力,可暗中也道出了一個事實——這活就不是人干的!

  二

  推碾子磨磨這活真的很苦嗎?確實!對于無兒無女的方老太太來說,確是這樣??蓪τ诟蓱T了農活的農村人來說,也沒那么邪乎。

  我想,這或許都是沒有從事過農業勞動的文人們對農民艱苦勞作的想象。文人的話大多不能全信。他們認為艱苦的,或許沒那么可怕;他們認為美好的,或許艱苦異常。比如文壇泰斗汪曾祺的小說《受戒》中,主人公小明子與小英子一起踩水車的情景何其美好??墒?,有現實中人指出:踩水車是一件非常辛苦、殘酷的勞作。江南許多農人常有踩水車造成睪丸下垂以致脫落的。

  推碾子磨磨沒那么可怕,只是腰酸腿疼而已,睡一覺也就過來了?;蛟S是這種活計單調乏味,走一天路也走不出一個圈,有一種宿命般的隱喻和生命的無奈在里邊,從而引發了悲天憫人的文人們的同情而已,以至于連大字不識的方老太太都拿此訴說自己的無助與孤獨。

  早年間那會兒,農村沒電。人吃的糧食和牲畜的飼料粉碎都要靠碾子。那會兒,生產隊早上派活兒,要是誰能被派去磨坊勞動,那是要與生產隊長有點關系才行。起碼,在磨坊里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再加之有毛驢助陣,勤快一點根本累不著。如果輾軋的要是紅薯干、黃豆之類的,還可以過細籮、燒開水、沖一碗茶湯喝喝。何累之有啊?

  當時在農村流行著“四累”之說:打墻、打坯、割麥子、“日X”。最后一項不能說,太流氓。

  總之,這里邊并沒有推碾子磨磨什么事兒。

  三

  碾子是鄉村的胃,沒有什么是它消化不了的。

  我常與八十歲的老娘嘮閑嗑,說起三年自然災害時,村民們吃樹皮的事。我問:樹皮怎么個吃法?水煮嗎?我媽說,哪能水煮,樹皮剝下來曬干,之后上碾子軋碎,過細籮篩面,之后再摻上玉米面,白薯干面,高粱面等,蒸發糕、做“軋擦格兒”(家鄉的一種面食)。媽媽說,樹皮中榆樹皮最好——出面多、口感好!這還算是最好的飯食了,后來樹皮吃完了,就吃玉米瓤子,棒子皮子,白薯秧子等等,依然是曬干,上碾子磨面??總之吧,只要是碾子能碾碎的東西,人的胃就能對付。說碾子是農村的胃,不為過。

  我媽極喜歡碾子軋出的糧食,說:好吃!我問:機器粉碎出來的不好嗎?媽媽說:不好!機器打出來的東西,干澀無味,熬不出油,因為那是“熟”過一遍的東西了。

  這樣的解釋,我前所未聞。

  記憶中,我們大馬村東南西北好像都有碾子。有的“大戶人家”(這里指人口多的人家)自己院子里就有一盤碾子。而石磨好像就只有生產隊才有。

  石磨是專門加工細糧的。如磨豆腐、做粉條,它是升格為“2.0版”的碾子,不到年節很少能派上用場。

  而碾子就很普及了,它不拒粗細,橫掃千軍,摧枯拉朽。電影《大決戰》某集的片頭就是一盤碾子在緩慢、沉著、堅定地輾軋滾動,極形象地預示了中國革命勝利局勢的不可逆轉。

  碾子啊,你不知疲倦地轉呀轉——千載輪回徒步走,朝夕只為口中餐;惟有深夜殘勾月,撫摸傷痛透骨寒。

  前年回故鄉探親,發現村中碾子蕩然無存。碾盤棄置路邊,石轱轆不知去向。可憐的碾子——有名無實的糧食加工廠,生命就這樣被定格在荒蕪之中。

  唉,咋說呢!再堅硬的東西都會被時光碾碎。而歲月,才是名副其實、無堅不摧的碾子呀!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