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豆各莊五子登科傳后世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李東明 字號:【

  夏日清晨,走近北京密云區豆各莊村,一幅水墨丹青的山水畫呈現在眼前。白墻、青瓦的農舍一幢挨一幢,屹立在一片金黃的朝陽下;郁森森的小山,雖不高卻頑強地橫臥在村莊東、北兩面,英雄般守護著村民紅火的日子;清清巨龍河從村南靜靜流過,幾只鳥兒在樹枝上鳴翠,小村寧靜得如同一縷鄉野的呼吸。

  村邊田野里,夏苗青青,農人正在田地里辛勤勞作,一種久遠的感動在心中沸騰起來,多么熟悉而遙遠的記憶呀!夏苗和泥土的青澀、潮濕之味,父親母親苦之楚楚、累之楚楚的身影,兒時田野里嬉戲之景??久遠的時光一起涌上心頭。

  沒有預期的更大的感動,出現在走進村莊之后。

  走進村莊,大街、小巷、房前、屋內,全都干凈得一塵不染,家家門前都放有分類的垃圾桶,即使在風起的日子也未見一枝一葉的凌亂。農家的門外,多有楹聯、牌匾:“家和萬事興”,一個大大的“和”字居中,渾圓而喜氣;“積善成德”,一個大大的“善”字連結著吉祥如意;“百善孝為先”,一個大大的“孝”字,承載著千年的文明??

  千秋家國夢,故園風雨情。看著這些彰顯民族文化精髓的符號,我倏忽感到,自己走進了一個傳統文化回歸的鄉村。

  《密云縣地名志》記載:豆各莊,五代時為后周諫議大夫竇禹鈞的故里,有“竇燕山故里”之稱。清代稱竇家莊,新中國成立后演為豆各莊。清代《密云縣志》亦云:竇禹鈞即縣東竇家莊人,相傳為其故里,莊因禹鈞而得名,尚有墓址。

  竇燕山,本名竇禹鈞,五代時期人。其原籍即為密云豆各莊。過去,密云地區稱為漁陽,屬古代的燕國,地處燕山一帶,因此后人稱他為竇燕山。

  竇燕山生有五個兒子,在他的教育培養下,都成為國家棟梁之材。長子竇儀為禮部尚書,次子竇儼為禮部侍郎,三子竇侃為左補闕,四子竇偁為左諫議大夫,五子竇僖為起居郎。竇氏五子相繼登科及第,在當時社會影響很大,就像現在一家五個兒子均考上北大、清華一樣轟動,故被人稱為 “竇氏五龍”。有人專門為此作詩贊頌竇燕山教子有方:“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枝老,丹桂五枝芳。”人們熟知的 “五子登科”一詞,說的就是竇燕山教子的故事。

  竇禹鈞作為教子有方的成功典范,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他的事跡,被宋代學者王應麟寫入《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見,竇燕山與孟母并列為教子有方的父親和母親的代表。從現代人的視角看,這是一個通過言傳身教,教育子女成才的經典案例。

  竇禹鈞還創辦了中國最早、功能最完備的書院,免費供寒門學子就讀。不僅教育自家子弟,還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有的甚至是在歷史上建功立業的著名人物,這足以說明竇禹鈞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五代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的時期之一。竇禹鈞的家鄉地處“燕云十六州”之一的密云地區,已經割讓給了契丹,飽經戰亂之痛,大多數人都在逃亡與離亂中生活,而獨具慧眼的竇禹鈞沒有放棄對子女的教育,最終使得竇氏家族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竇氏書院的教育以儒學為主要內容,與當時的國家人才選拔機制——科舉制度緊密聯在一起。這不僅是為提高家族聲望而培養人才,更是為國家培養人才。這當中體現著一種公平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由是,呈現出“遠方寒士,由公門登貴仕者,前后接踵”“五子八孫皆通顯于朝”的局面。

  正因為如此,竇禹鈞的長子竇儀在幫助宋太祖平定天下后,立即建議恢復科舉制度,建立“人才選拔”機制。宋初的科舉規制,甚至考試內容、評分標準皆出自竇儀之手,因其對國家建設所做的巨大貢獻,竇儀傳記被載入史冊。

  歷史久遠了。但是,村莊依舊鮮活,故事依舊年輕,依舊在故鄉的田野上被夏雨擦亮。一個故事,一段傳奇,經歷了無數代人的傳遞,至今依舊溫暖依舊明亮。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豆各莊村一直是鄉風文明的典范。厚重的歷史賦予了村莊厚重的人文,厚重的人文又鍛造了村民厚重的品行,村莊自古便十分繁盛。

  七十歲的楊俊林老人回憶說,解放前,村北有一家酒廠,占地約6畝,是本地人開的,主要釀造高粱酒。因其釀的酒甘甜香醇,不少外村的人都來此買酒,可謂酒香不怕巷子深。老人還說,村里一位姓齊的大戶還開過染坊,當時也很興旺。

  村黨支部書記劉小生介紹說,豆各莊村曾是鎮政府所在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十分繁華,曾建有醫院、學校、糧庫、銀行、郵局等,是當時鎮域的要地。周圍各村的村民都到豆各莊村趕集,村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劉小生回憶,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村中曾建立過化工學校,很多城里的年輕人都來這里上學,為此還開通了一路從城里到學校的班車。1967年,這所化工學校被拆掉,搬到城里建了新校址。中專學校建在遠郊并不多見,從而為豆各莊留下了一段佳話。

  更讓村民自豪的是,1959年村北始建首都鋼鐵公司密云鐵礦,1970年建成投產,是集采礦、選礦、豎爐焙燒連續生產工藝為一體的國有中型冶金礦山企業。有300多村民在礦山就業,收入雖不很豐厚,但大家卻樂天知命,恬淡安然。村人如此安逸、知足,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足夠的吸引力、向心力和爆發力。

  裊裊炊煙中,筆者走進村民張桂芹家中。這是一個普通的五口之家,夫妻二人、婆婆、大伯哥、女兒,卻有著不普通的故事。婆婆患高血壓10余年,常年吃藥。大伯哥先天殘疾,沒有勞動能力。丈夫2001年因病致殘,家庭的重擔完全落在了一個女人身上。但她沒有被生活的重擔壓倒,十幾年時間里,女人勤儉持家,孝老愛親,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成為全村典范。

  張桂芹教子有方,女兒積極上進,在這個生活雖苦澀卻和睦的家庭里快樂成長,順利考入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每月都抽時間來看望奶奶,是鄰里稱贊的孝心孫女。

  這故事讓人感動,詩書傳家的精神在這里依然蘊藏著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如此連接著天地人心,連著祖先的歲月。在這里,我依稀看到了竇燕山的身影。

  時代巨變,小村昔日的繁盛消失湮滅了,但小村的歷史卻厚重博大了。那些曾經的繁榮,那些文明之光,都變成歷史留了下來,歷史又變成風景留了下來,風景又變成財富留了下來。一個地方的歷史,就是一個地方的大地,越久越深厚,越久越肥沃;一個地方的歷史,就是一個地方的天空,越久越廣闊,越久越高遠。

  站在晨光中,青青夏苗在眼前延伸,郁郁青山在身后巍峨,裊裊炊煙在林間飄飛,那一刻,我忽然覺著氤氳爛漫的文明之光直逼我心??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