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江西婺源篁嶺,一路向西北行進,一路欣賞美景,翻山越嶺、九曲廻轉,來到了景德鎮的浮梁縣瑤里古鎮。當天,大雨滂沱,但是雨中看瑤里,更是別有一番情趣。因為下雨的緣故,懸崖上瀑布疊掛,溪水縱橫,飛短流長,宛如銀河天降,真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偉壯觀。
據歷史記載,瑤里古鎮始建于西漢末年,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瑤里,古名“窯里”, 遠在唐代中葉,這里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業作坊,因瓷窯出名而得名。直到21世紀初,瓷窯外遷,“窯里”才改名為瑤里。2003年8月9日,瑤里鎮、高嶺村分別被評為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005年,瑤里鎮一舉并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高嶺國家礦山公園、中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六塊國家級品牌。
漫步在瑤里古鎮,明顯地感覺這里比婺源少了些許的商業氣息,留存了許多歷史古樸的印記。這里安靜、古雅,“母親河”瑤河穿鎮而過。瑤里古建筑群是境內最大的特色,數百幢明清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瑤河兩岸,飛檐翹角,粉墻黛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中。沿河兩岸,依稀可辨的古窯址、蒼涼厚重的徽州古商道,或密集,或星落,無不透著古風古韻,走過石板長街,幾處家族祠堂、修繕中的古戲臺、明清進士的宅地, 也都帶著久遠的古色古香,讓人駐足凝望。
或許是天公作美,看我們一行大老遠跑來這么一個不起眼、不張揚的古鎮,大雨已然停歇,淅淅瀝瀝的小雨中,信步走在明清商業街,特別清凈,三三兩兩的游人,如常勞作的婦人,雨中嬉戲的孩童??這里曾經是徽饒古商道上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全長一千多米,分為上街頭、中街頭、下街頭三部分。整條街共有上百幢店鋪,鱗次櫛比地分布在街道兩旁,大部分保存得非常完好。瑤里古鎮曾有民謠這樣描述這條街:“上街頭,下街頭,街長不見頭;絲綢緞,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然而此刻,那種唐詩中“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盛世景象和這里完全對不上號,只能靠想象來填補了。這里就像是任何一個普普通通的商業街一樣,似水流年,寧靜平凡。
跟隨著導游的介紹,一路走到了那個傳說中的“歐式古堡——獅岡勝覽”。其實,它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徽派合院式民居建筑,外形為西歐風格,內部結構為徽派傳統建筑。因從對面的山上觀看這座建筑靈秀而不失氣勢,于是將此屋取名為“獅岡勝覽”。整座建筑為兩堂八房的樓房結構,分為前堂、正堂和后堂,正堂和前堂邊有正房、廂房,后有一個后堂。后堂墻上書有“獅岡勝覽”四個大字,字上方為兩個獅子,意在壓制住對面的獅山。建筑內門窗、房梁上有近百幅木雕, 生動逼真,精雕細琢,未施油漆,充分顯現了木板紋理的天然美。木雕取材廣泛,多以當時盛行的一些吉祥典故為主題,常見財神、花鳥等山水圖案,雕刻精細,栩栩如生,充分顯示了屋主的財力。
在瑤里,程氏宗祠也不容錯過。它又名“惇睦”堂,背靠獅山,面臨瑤河,始建于明代中葉,清代道光年間重新整修過。由于風水的緣故,其建筑風格不同于其他祠堂,上、中、下三堂的朝向各不相同。建筑內磚雕、石雕和木雕的題材豐富、玲瓏剔透、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一九三八年初,開國元帥陳毅同志來瑤里主持新四軍改編,曾在祠堂內召開抗日動員大會。
瑤河流域是景德鎮瓷業的發祥地,在瑤河沿岸的山水之間,還有多處瓷業生產基地——礦坑、窯址和作坊,依稀可辨的古窯址、蒼涼厚重的徽州古商道,無聲地告訴人們當年手工陶藝的輝煌。如今的饒南主題公園里,還有制作釉土的作坊(釉,就是陶瓷作好、上畫后,封一層釉,確保陶瓷表面光滑,不掉色),水車動力帶動三個木樁打石粉,用一上一下最簡單而又最富創意的動作演繹著制瓷工藝的獨特魅力。景德鎮瓷器的主要原料——高嶺土就產于瑤里附近的高嶺山,尋訪世界制瓷原料發源地,驅車十幾公里,停車在一座古老的石拱橋上,這里是東埠古鎮。穿過東埠鎮不遠就是通往高嶺村的山路。經過不遠的彎彎山道抵達高嶺山遺址。今日高嶺村已沒有了古代采礦的盛景,全然是一派的田園山水景色。千年樟樹遮天蔽日,農婦收拾著采摘來的油菜籽,水田里農夫駕馭著水牛勞作耕田,村子里保持著原始古樸的民風民情。
瑤里鎮位于浮梁縣東部,地處皖、贛兩省、四縣(安徽祁門、休寧、江西婺源、浮梁)交界處,在兩湖(鄱陽湖、千島湖),六山(黃山、九華山、廬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夷山)連線交點位置,海拔多在600到90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高達94%,空氣清新,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茶葉就是一枝獨秀。瑤里制茶歷史悠久,是浮梁重要的茶葉產區,歷來作為“貢茶”進奉朝廷。其葉色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綿長,形態纖細勻稱,條索緊細,白毫披露,銀光隱翠,屬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1990年以來,瑤里大力推進名牌戰略,于1991年開發研制出“崖玉仙芝”茶,已形成兩大品牌10個系列。瑤里茶葉在國內多次獲得殊榮,1991年在中國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榮獲“文化名茶”稱號,1994年在北京國際飲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97年和2002年又先后在中國國際博覽會兩獲金獎,1998年和2002年先后被農業部評定為AA級綠色食品。以瑤里茶為加工原料制作的“得雨活茶”,還遠銷歐美,行銷海外。
一路游走下來,我們發現,瑤里人在飲食上也非常講究,食料多取自天然,形成了當地的特色,花樣多,門類齊全。比如,用當地優質大米磨漿,用天然堿水制成的一種香味濃郁的炒堿水粑,比如臘肉炒水蕨菜,比如神龜偷菇等。瑤里菜更是依靠本地的土特名產加工制作的獨具地方風味的民間菜系,在江西省內頗有知名度,曾獲江西省烹飪大賽金獎。
走在瑤里的石板路上,耳邊聽著有關它的故事,突然有些替它慶幸,或許被遺忘是件幸事,唯有如此,它才能夠這般古樸素潔,這般清幽、典雅,這般淡然寧靜。或許,只要時光溫柔以待,我們才能慢慢品味這其中的點滴故事與歷史足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