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街古巷!
潮水潮人潮鄉!
這副對聯是浙江嘉興海寧鹽官古城獨樹一幟的“門面”。作為一個地道的南方人,我去過很多江南古鎮,大抵都脫不了小家碧玉的矯情。而鹽官,這座看似貌不驚人的古城,卻如同一位低調的大家閨秀,眉目流轉間巧笑倩兮,舉手投足中透露著從容優雅,骨子里那份神閑氣定、沉穩大度顯示了一種世家的修養和風度。
花居再現柳巷風情
穿過古城五門之一的宣德門,走在宰相府第風情街上,一種久違的清靜愜意滲入骨髓:老街上沒有過度開發的商業喧囂,沒有接踵摩肩的人來客往,攤主自顧自地炸臭豆腐、扎燜肉??桌上擺著一個木牌“免費品嘗”,走著走著,那顆浮躁的心逐漸淡定下來。
穿過一扇黑漆小門,一幢東南西北連綴成一體的木質結構兩層樓跳入眼簾,上書“花居雅舍”,這就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流販走卒皆流連醉心的青樓,樓層上下、四周盡皆環通,四四方方的走廊形成一個“回”字。須臾間,耳畔似乎響起鶯聲燕語:“哎喲,客官來啦,里頭請,姐妹們,接客啦??”想至此,不禁莞爾。走廊上方懸掛的每一盞燈籠上寫著每一位青樓女子的藝名,“客官”點了誰的燈籠便進入誰的“香閨”享受“溫香軟玉抱滿懷”。接客大廳布置得極為考究,除卻價值連城的古董瓷器,另有琴棋書畫、筆墨紙硯,煙花之地亦不乏色藝雙絕的奇女子: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她們琴書詩畫、時政史事信手拈來;小鳳仙、賽金花雖淪落風塵卻不失俠骨英風;靖康年間,李師師捐財抗金,被俘北上,在民族大義面前不屈淫威,以死殉國;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亦出身青樓,黃天蕩一戰,桴鼓親操,那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壯舉,端的是“巾幗不讓須眉”。一座青樓,飽含著中國底層女人的血淚,它將古老的絕版文化鐫刻在史書的碑身上??
撲朔迷離陳閣老府
信步老街,堰瓦河南岸的美人靠韻味十足,倘逢雨天,更兼雅趣,試想小坐廊下,聽檐雨滴滴、看垂柳脈脈;鑼鼓聲中,一場“大鬧龍宮”的皮影戲在江南民俗風情館內夾雜著濃厚的地方口音鏗鏘上演;走乏了,尋一處臨河酒肆,燙一壺黃酒,叫一碟金燦燦的油炸豆腐,來一份油光光的燜缸酥肉,自斟自飲。上了歲數的古鎮,連酒樓也頗有來歷,喚作 “元龍食府”,元龍即對岸閣老府的故主陳元龍:四扇黃竹黑框扉門坐南朝北臨河而居,與傳統江南官宦坐北朝南的格局反道而馳。導游說,這種北向宮闕的特殊體制,表明對北方朝廷忠誠可鑒的心跡。厚實的石鼓、高邁的門檻、緊閉的扉門??無聲訴說著這個“江南第一世家”往昔的榮耀和尊貴。穿過轎廳、東偏房祠堂、寢樓、雙清草堂、筠香館??循著天子的足跡,那看似遙遠而又清晰的回憶如同屋檐下一蔓青藤,輕柔地繞過時光的脈絡:相傳雍正早年膝下無子,王妃產下一女,雍正為順利繼承皇位,竟將親生女兒府邸隔壁同日分娩的陳夫人兒子偷天換日,這個男孩長大后就是君臨天下的乾隆。海寧陳家世代簪纓,“一門三閣老,五部一尚書”更是聲震朝野,終雍、乾兩朝榮寵不衰,鹽官在清朝僅系一海濱小縣,身為一國之君的乾隆卻六巡故地,每次都住陳閣老家,更坐實了當地百姓心中的疑竇。其實,乾隆“洗三”金盆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北京雍和宮內,而他數臨鹽官,只是督察海塘工程,著實是一位關心民生疾苦的好皇帝。陳閣老,這位正史和小說中的風云人物,其府邸并不見得如何恢宏,卻有的是清幽別致,江南人家的典雅與婉約于此可見一斑。倒是“公主樓”旁那棵六百余歲高齡的羅漢松,生得異常高大粗壯,大概是沾染了龍氣的緣故吧。歷史也好,傳說亦罷,走到盡頭,那些曾被侯門鎖住的春愁和秋怨尾隨昔日的輝煌塵歸塵、土歸土。奪嫡、調包、南巡、認父??生于斯長于斯的金庸自幼耳濡目染,一部《書劍恩仇錄》橫空出世,驚艷了整個華人文學圈,奠定了一代武俠宗師的地位,金庸這個名字,成了鹽官的招牌,海寧的驕傲。
劍膽琴心武俠天地
家鄉人給他們的兒子建造了一座 “金庸書院”,跨過半月形坊大門,踱步青石板鋪就的甬道上,左側一溜粉墻壁石雕鏤刻著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五部名著壁畫,且行且瀏覽,不知不覺便沉湎于那刀光劍影、俠骨柔腸的武俠世界:乾隆兄弟夜觀海潮、康熙小寶智擒鰲拜、楊過小龍女并肩破敵、令狐沖大戰田伯光??書院分為東、中、西三路,由“講堂—水庭—藏書樓”三部分組成,藏書樓內除了名著,另有金庸的佩劍,不難看出這位儒俠的蘭風梅骨。海寧,是個名家輩出的風水寶地:蔣百里、徐志摩、王國維??他們性格里的憂郁因子和生命中的悲劇色彩,早早烙在小金庸心底,他筆下的陳家洛、喬峰、楊過??多少都帶點抹之不去的憂郁和命中注定的悲劇。
訪鹽官,不得不提及國學大師王國維。王國維幼年,其父嫌居住的市井太過嘈雜,舉家搬至荒僻的郊外,穿過幾片菜園,方看到故居門前大師全身像:瓜皮小帽、黑框眼鏡、長袍長辮,深邃凝視著前方的錢塘江,他的內心是孤獨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站在二樓,推窗而望,是浩浩蕩蕩的錢塘江,昆明湖那一跳,留給后人的是一個錢塘江般深沉的謎。
萬馬奔騰驚艷錢塘
鹽官始于西漢初年,景帝年間,天字第一號大反賊吳王劉濞為籌足造反的資本,煮海為鹽,在此設置司鹽之官,地以官名,這個古城因鹽而生,因潮而興。每天雷打不動兩次潮漲。提早半小時來到觀潮公園,占鰲古塔蔚然聳立岸邊,綿延數公里的魚鱗石塘是當地百姓與海潮頑強抗爭的產物,它的大部分埋在水下,堪稱中國第二座長城——“水下長城”。錢塘潮是舉世聞名的一道靚麗風景,在鹽官地段尤為壯麗奪目,被譽為“天下奇觀”。遠有唐宣宗,這位老兄當膩了皇帝,不遠萬里跑鹽官當和尚看潮,近有偉人孫中山、毛澤東專程赴鹽官看潮。手表指針指向12點20分,耳畔傳來沙沙細聲,遙遠卻連綿,水天之際呈一抹淡淡白痕似分界線,漸行漸近,漸次變粗,聲音愈響,隨浪濤飛濺,翻滾著疾馳而來,潮水挾著雷鳴聲席卷,那海潮勢若千軍萬馬在金鼓齊鳴中奮蹄疾馳,耳畔濤聲隆隆如雷,如萬馬呼嘯一路絕塵而去,那一刻,為大自然神威心折不已,什么叫“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原來如是!潮水來時迅猛、去亦快,堤畔瞬時風平浪靜,呆立良久,心中悵然若失:人和潮類似,有人一生拼搏,為的不就是這瞬間精彩,換來終身回味。
鹽官,這個小小古城,孕育了多少風流人物:國學大師王國維、圍棋天才施定庵、導彈之父錢學森、浪漫詩人徐志摩、武俠宗師金庸??或許,是錢塘江綿延不息的濤聲滋潤了他們的才情,抑或是錢塘潮洶涌磅礴的氣勢激發了他們奔走天下的夢想,這片熱土,文氣浩蕩、群星璀璨??
一日之行,一生回味!
鹽官,不虛此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