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天柱縣石洞鎮槐寨村,坐落在九龍山腹地,全村8個大寨,有526戶,2322人,村民均為侗族。村里有著較為豐富的民族文化,原汁原味的侗族古樸民風民俗,被譽為“工匠村”。村里最著名的手工藝便是柿子大斗笠和草鞋。
一走進村子,還未走進人群,歌聲已然傳了過來:“戴上大斗笠,上山挖土不怕曬,下田栽苗可避雨??”。顯然,這是一群熱鬧的長輩們在編織村里的致富寶:大斗笠。
據悉,每年春耕時節,大斗笠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用具,下雨天,無論是搶水犁田、放牧牛羊、割草、插秧,都用它來擋風雨,每家農戶都要購置3?5頂。因此,每逢天柱縣石洞集鎮趕場天,賣槐寨村柿子大斗笠的攤位邊總是圍滿人。走在熙熙攘攘的大集上,柿子大斗笠的槐寨村工藝傳承人楊光榮的攤位總是能吸引你的目光。他編織的柿子大斗笠個個都精致耐用,回頭客總是不斷。“在八十年代,剛分田到戶時,家家戶戶都需要斗笠,我們的手藝很吃香,當時村里還成立了一個斗笠廠,我們做的斗笠除了賣當地外,還遠銷劍河、錦屏、黎平等縣,通過賣柿子大斗笠我們曾發家致富呢??” 聽起筆者問起今年的市場行情,正在攤位上叫賣的楊光榮說,很懷念做斗笠的年代,憶起那段歲月,他臉上泛紅光。
據傳,槐寨村柿子大斗笠源于明朝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歷史。當年有吳姓、龍姓兩位年輕人逃荒到天柱縣石洞鎮槐寨圭廣、舊寨大山,看到這里杉木、油茶、竹林郁郁蔥蔥非常豐富,中間一道深谷,四面高山,空氣清新,宜人宜居,便定居下來,一個住圭廣、一個住舊寨,兩寨相距2公里,中間隔著一道深谷。兩人結婚生子后便開荒造田種稻吃飯,學造紙、竹編手藝賺錢維持生計,于是柿子大斗笠工藝誕生。槐寨村柿子大斗笠原料都來自大自然,主要有竹子、柿子糨糊、棉紙、桐油。它的形狀多為尖頂斗笠類型,中央呈圓錐形,四周為圓盤形,精巧漂亮而耐用。它的工藝比較復雜,包括斗笠骨架制作,造紙、制糨糊、糊斗笠等多個步驟。戴上大斗笠,走在雨中,粒粒雨點打在油紙上,或咝咝聲,或咚咚作響,聲音清脆,有種“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味道。
楊光榮是槐寨村柿子大斗笠的工藝文化傳承人,他編斗笠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每年都要賣出去幾十個。據楊光榮回憶說:他八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貧困,當年硬是憑著一手好藝和一首好侗歌,娶上媳婦的。如今,他把自己對斗笠的特殊情感編到了侗歌里:
“一根竹子長又長,編個斗笠送爹娘,下地干活不淋雨,上山挖地遮太陽。”
“一個斗笠圓又圓,姑娘戴了好下田,晴雨風雪全擋住,健身美容不花錢。”
??
這里還有另一番迷人的景致:田間、地頭、房檐下,處處可見侗族婦女編制細草鞋的情形。一根根經過浸泡的糯稻草在侗家婦女粗糙而靈巧的指尖穿梭,一瞬間就變成一雙雙精美的草鞋。編草鞋時,婦女們喜歡聚在一起,一邊雙手來往穿梭,一邊此起彼伏地哼唱侗歌。
草鞋也是當地侗族人傳統的勞動用鞋,它透氣,輕便,防滑,還有按摩保健作用。特別是夏天走長路,穿上草鞋清爽涼快,軟硬適中,直到今天,當地許多侗族人下地干活,上山砍柴,都愛穿草鞋。現在,在苗鄉侗寨的旅游景區和石洞鎮的集市上,人們還能看到賣草鞋的,穿慣草鞋的老人們會買上幾雙,在夏天干農活時用;一些早年穿過草鞋的人,往往會掏錢買上一雙,不為別的,只為追憶流逝的歲月;很多游客離開石洞時,也會帶上幾雙草鞋,在他們眼里,這是令人驚艷的藝術品。
近年來,當地還將柿子大斗笠、細草鞋、土布鞋等作為群眾致富的產業,把產品放在當地農村電商平臺上銷售,獲得了可觀的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顯然,村里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些漸行漸遠的手編工藝品的價值和意義。于是,為了傳承柿子大斗笠工藝以及細草鞋、土布、土布鞋的制作技藝,村里每年都要舉行一兩場傳承活動,讓當地青年人、中小學生來學習,吸收年輕的力量加入到傳承大軍中去。我們也有理由期待這些手工藝品,將來不僅僅只是存在腦海里的“鄉愁”,而是切實地可感、可知、可看、可觸摸,留下真切的過往與痕跡,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