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海坨山,對我來說應該并不陌生。因為,從小生活在北京延慶官廳湖畔小村莊的我,背依的就是巍巍海坨西側的山脈。雖說距離海坨山尚有不近的距離,可是站在波光粼粼的湖邊,抬眼遠望就是那座高聳巍峨的海坨山:有時蒼茫片片,有時碧綠蔥郁,有時五彩似錦,有時白雪皚皚??
汽車行駛在蜿蜒曲折的松閆路上,不一會兒就到了一個名叫閆家坪村子的垛口,然后,車子一路下行,穿過幾個小村莊,徑直就到了大山腳下的大海陀村。映入眼簾瞬間就吸引我目光的,就是村子東北面山嵯的一塊巨石,這可不是一般意義上每個村莊口立個石頭寫上村名的那種。要知道,這塊巨石是天生就立在這里的,純天然,沒有一點人工的意味。更為重要的是,上面還鐫刻著聶榮臻元帥題寫的“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地”和原平北地委書記段蘇權寫的“大海陀”三個字,碑文結尾處還寫道:銘記歷史,勿忘國恥,讓海陀精神光耀千秋! 忽然想起來,就在剛才轉彎的村邊路口還建有一座“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原來,這里不僅僅只是一個尚未完全開發的旅游地,還是一個有著光榮抗戰歷史的“紅色”之地!據記載,僅僅在八年抗戰中,海陀山區就有11000多軍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就是在平北,段蘇權、覃國翰等10多位開國將領從這里走出,與此同時,白乙化、耿玉華、夏德元等數十位優秀指戰員長眠于此。
走到景區門口,目望著“海陀山”三個字,我的心里頓生一絲疑慮:為什么河北赤城這邊叫作“海陀山”,而北京延慶那邊卻稱為“海坨山”呢?“陀”與“坨”究竟有什么區別么?其實,究其緣由,在于這片山脈地域縱跨京冀,實屬兩地用字各異所致。“坨”字除了指堆、團塊之外,另一個意思是“海中沙洲”。《延慶州志》記載了一個水淹曹州的傳說:曹州即延慶,曾為汪洋,海坨山只是一塊礁石,后水落山突,成為“海坨山”。同樣的傳說,河北省一側的赤城人稱之為“海陀山”。“陀”指山岡、傾斜不平,古文中“陂陀”是指“不平坦”的意思。河北省域內的大海陀鄉,以及地圖上的各種標識,都是用“陀”字。知名的河北大海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論是保護區管理局名牌,還是山上崖刻都是用“大海陀”。不過,在北京延慶沒有“海坨”的村落地名,其唯一的地理名稱就是“海坨山”。在很多旅行散記中的“海坨戴雪”一詞,因多是從北京或延慶的角度描述,所以都是用“坨”字,而沒有出現過“海陀戴雪”的說法。所以說,二者只是用字習慣不同罷了,并沒有什么區別與錯誤之分。
順著山谷,我們依勢前行。抬眼環望,這里的植被很是茂盛,綠的、黃的、紅的、紫的,不一而足的各色植物交錯相依著,有的地方好像一幅天然去雕飾的水粉圖畫,有的地方好像一幅清新自然的水墨山水畫卷。閉上眼睛,轉圈一周,就好似進入了“世外桃源”一般,別提有多愜意了。
開始的時候,攀升的道路充滿了詩意,這是一段樹影婆娑的綠蔭甬道。周圍到處是各色的野花,或嬌艷,或含羞,或熱烈,空氣中充滿了淡淡的花香,還有說不上名字的各種各樣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它們并不怕人,在林間、在草叢中,曼妙弄姿。
轉眼間,我們就來到了山腰的一條小溪邊。一股細流順著山澗汩汩流下,汗流浹背的我們好似發現新大陸一般,就像幾歲的孩童一頭扎進大人懷里撒嬌耍賴一般,興高采烈地在溪邊嬉戲玩耍開來,有的用難得一見的山泉水洗一洗被汗水浸漬的臉頰,有的用水洗一洗隨身帶來的水果,還有同行的小孩子似乎沒有感到一絲的疲倦,不時地互相撩起水花打鬧開來。一時間,不知道是山里的清涼,還是小溪的甘洌,抑或是清新的滿含負氧離子的空氣,峽谷里充滿了恣意的歡笑聲。或許,人與自然本就應該是這樣的和諧情景吧!有同行的攝影發燒友不時地捕捉著各式畫面,咔嚓咔嚓的快門聲歡快地響著,似乎也正為這絕妙的場景感動不已呢!
原以為一路都會是這么輕松,可接下來的路似乎讓人有些望而生畏。山路突然變得陡峭起來,怪石嶙峋,坑洼不平,的確夠難度,夠野性,夠刺激,甚至有的地方只能是借著樹根和石塊的力量向上攀行,讓人立刻從剛才美輪美奐的情景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另一面。
正當我們累得喘不上氣,幾乎徘徊在身體與精神崩潰邊緣的時候,魂牽夢繞的海坨已經悄然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在這條長約10千米,寬約500米的高山草甸上,你可以肆意地躺著小憩一會兒,因為這里的地面是柔軟溫潤的。草地上一叢叢、一簇簇的白色的小花、黃色的金蓮花、野罌粟,粉紫的野丁香在風中綻放,在風中搖曳,各色花朵恰如美人般嫵媚,恰如嬌娘般溫婉,也恰如山里姑娘般純樸自然。
俯瞰四周,這里真是山的家園。山的另一面是山,山的遠處還是山,連綿起伏的山看不到盡頭;這里真是林的世界,遠處是林,近處還是林,郁郁蔥蔥的林海一眼看不到邊。這里的視野更是開闊,藍天白云似乎就在身邊,可以觸手可及。藍藍的天上飄浮著朵朵白云,山腰上繚繞著縷縷云霧,層層疊疊,波濤翻滾,如同玉帶一般。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有載:“重巒截云,層陵斷霧,雙阜共秀,競舉于群峰之上”。有時,夏季遇有驟雨如飛,古稱“海坨飛雨”,又名“吞奇吐秀”,是為媯川八景之一。
在海坨山上,松林帶來的清涼和愜意,陽光帶來的溫暖和慵懶,讓登山的人似乎感受到身體在漸漸融化,靈魂在慢慢放飛??想想一開始初臨海坨時的激動,到挑戰自我的攀升、頂登后的興奮,眺望山林的寧靜、云海的驚喜,乃至下山的輕松與颯爽,還有諸如“黑龍潭”“水母娘娘縫”“塔林寺”等神話傳說的映襯,更增添了不少回歸自然的氣息,這其實就是一種生命的融化,靈感的放飛,心情的陶醉。聽說,現有寺廟遺址和塔林正在恢復。下山的時候,遇到騾隊返回,正在峽谷小溪邊飲水。原來,這條小溪名為“娘娘泉”,當地老百姓俗稱“娘娘縫兒”。傳說西天王母自蓬萊歸,在海坨山小憩,見山下大旱,百姓為水而苦。心惻隱,遂手點山下,便得此泉。此泉甘洌,傳說可使哺乳期的婦女增乳,泉眼狀如女陰,水從泉眼噴出。以前看到過水母廟,皆由水母胯下涌出,人們看不到泉眼,唯此處裸露在外,難怪叫“娘娘縫兒”啊!
或許,是登山客日漸增多的緣故吧,一個個農家樂悄然興起。這里有地道的野味,有鮮黃的柴雞蛋,有剛采下的野黃花,有可口鮮嫩的野蘑菇,還有當地稱為的黑狗筯、苦菜、樹頭菜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野菜,足以讓人垂涎欲滴,吃起來回味無窮。更讓人驚奇的是,借著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項目將在小海坨舉辦的契機,延慶張山營鎮西大莊科村的一戶農家院,還自創了一道菜叫“海坨戴雪”,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游客。據了解,作為距離2022年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舉辦地最近的村莊,村里有的年輕人忙著練滑雪、學英語, 有的積極開發民俗旅游來展示這里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更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區域整體生態環境,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政府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程序,將周邊一些具有重要保護價值區域劃入保護區,大大擴大了自然保護區面積,真正實現了對區域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
碧空、山雨、彩虹,云霧、落日、余霞,狂野、原始、粗獷??海坨有著人間別樣的美景,仿佛在傾訴著無數滄桑的歷史故事,呼喚著遠方眷戀家鄉的游子。如果說滔滔的媯河是媯川兒女的母親河,那么巍巍的海坨山就是他們的父親山。因為,我看到了海坨山那堅強有力的臂膀,感受到了海坨山那無比寬廣的胸懷。
仰望海坨,你高高地站立在我小窗的北側,似乎在緩緩地告訴我什么是巍峨,什么是雄偉。遙想海坨,你四季幻化的嬌容,讓我多少次在夢中與你相遇,難舍難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