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嬸,又撿石頭呢?”
“是啊。閑著也是閑著。”
一場夏雨過后,北京市密云區(qū)石城鎮(zhèn)石城村附近的河灘上,鵝卵石被沖得很干凈,六嬸李秀清和同伴小心翼翼地走在河灘上,挑選著心儀的石頭。這些造型別致的石頭既不是用來建房,也不是用作收藏,而是要當作“畫布”。
在該村的石畫展覽館內,筆者見到這位被稱為“六嬸”的農民“畫家”——李秀清。她是土生土長的石城人,六嬸年齡其實并不大,也就40來歲,只不過是嫁到本村當媳婦,按照村里的排輩兒,被年輕人稱為“六嬸”。后來慢慢傳開了,村里大人小孩都叫她六嬸,大名李秀清反而很少有人記得。旅游旺季,她就忙著經營自己的農家院,閑下來的時候,就躲在畫室里畫畫。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有一定的畫畫功底,后來在村子里經營自己的民俗院,就很少拿畫筆了。”李秀清介紹,但在2013年和2015年,石城村為了豐富民俗旅游的文化內容,創(chuàng)新特色旅游線路,引進了“魚拓畫”和“石頭畫”兩種藝術形式,村民可以自愿報名參加培訓。再次有機會拿起畫筆,李秀清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跟她一起參加培訓的還有村里的十多位農民。
所謂石頭畫,其實就是用丙烯顏料在石頭畫的畫,既可以把石頭表面的平坦處當畫布自由創(chuàng)作,也可以把整塊石頭想象成某一事物,然后畫上相應的圖案。其中,鵝卵石最合適創(chuàng)作。
石城村地處山區(qū),又有白河從村旁流過,最不缺的就是石頭,尤其是鵝卵石,撿回家一清洗就是現(xiàn)成的畫布。
村里請來老師,買來丙烯顏料,六嬸和村里幾個農村婦女騰出了平時炒菜做飯的手,拿起畫筆,畫出來的作品竟也有模有樣。尤其是六嬸,從小有工筆畫的底子,畫出的石頭畫又比別人好些,連教課的老師都夸她有靈氣。
六嬸的作品五花八門,飛禽走獸、山水田園??出現(xiàn)在六嬸身邊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她石頭畫的內容。不過,六嬸最得意的作品,是根據當?shù)赜⑿勰赣H鄧玉芬創(chuàng)作的一組石頭畫。
去年村里建石畫館,需要填充有分量的作品,六嬸接到了畫鄧玉芬故事的任務。盡管平時畫了不少石頭畫,但創(chuàng)作成組的人物故事還是第一次。
有點著急的六嬸,想到了她遠在河南的一位善于畫人物的好朋友,于是在微信上把鄧玉芬的故事講給了這位朋友,請對方幫忙設計場景。同時,她自己也在網上大量收集與鄧玉芬相關的影像資料。
沒多久,朋友發(fā)來了一些草稿,六嬸也收集了不少材料,兩下一整合,這組以英雄母親鄧玉芬為原型的石頭畫很快創(chuàng)作完成,成為村石畫館的鎮(zhèn)館作品之一。此外,這個800多平米的石花展覽館里還擺放著1000多個石畫作品,都是出自當?shù)卮迕裰帧?/p>
在六嬸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不同年齡的村民加入到畫石頭畫的行列中。56歲的任鳳琴家里開著民俗院,她把自己畫的石頭畫擺放在客房中,不但裝點了房間,還引來不少游客問價。
現(xiàn)如今,石頭畫已經成為石城村民俗旅游的品牌文化項目,常有游客慕名而來,現(xiàn)場體驗繪制石頭畫。而為了傳承石頭畫這種藝術形式,李秀清她們還走進石城鎮(zhèn)中心小學的社團活動,在那里教30多名小學生畫石頭畫,讓石城的孩子們也可以掌握在石頭上創(chuàng)作的技能,畫出更多美麗鄉(xiāng)村的大變化。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