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減貧項目給非洲村莊帶去什么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 字號:【

  近些年來,中國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貧困、走出特色減貧道路的同時,積極展開南南合作,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各國消除貧困,共同建設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宣布“減貧惠民”“農業現代化”等中非合作計劃,再次強調要同非洲分享農業發展經驗、轉讓農業適用技術、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伴隨著多個減貧項目的實施、大批中國農業專家的派出及中非農業科研機構的深入合作,一個個非洲小村莊正悄悄發生改變。

  7月的坦桑尼亞,氣候溫和。佩雅佩雅(Peapea)村又迎來了一個玉米豐收年。地里的玉米已經收獲完成,村民們都在忙著晾曬、脫粒、裝袋。村農業技術推廣員介紹說,自從學習了中國的生產技術,村民的生產熱情大大提高,玉米產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每年都有鄰村的農民來參觀學習。

  一個非洲小村莊的農民如何掌握了中國的生產技術并吸引鄰村農民來參觀學習呢?這正是“中國農業技術轉移項目”給當地帶來的新變化。

  2011年,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依托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在坦桑尼亞開展中國農業技術的試驗示范項目。該項目旨在通過示范中國村級減貧基本經驗,形成與坦桑尼亞乃至非洲共享中國減貧經驗的實踐案例。李小云教授及其團隊負責項目的規劃設計與實施,中農發集團在坦桑尼亞的劍麻農場為項目實施提供支持。

  目前,該項目已經在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的佩雅佩雅村和瓦辛巴(MtegoWaSimbar)村進行了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的技術很好,很適合我們,我們知道如何種玉米了。”

  桑尼亞的第一個村莊。2012年,項目陸續開展,主要進行農業技術示范、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及能力建設等,促進政府和村民互動,開展各種形式的考察、培訓和田間指導活動。第一年只有9戶參與,到2017年,已有207戶采用中國玉米種植技術,占全村農戶總量的45.59%。參與農戶表示,采用中國農業生產技術至少能多產一倍玉米。

  周圍村莊的農戶看到示范戶的玉米長勢及收獲情況后,開始向他們咨詢玉米種植技術并加以運用。農戶MwanaisheRayabu說,2015年的一天,她到佩雅佩雅村去玩,看到一塊地的玉米長得非常好,就找到這戶人家問他們是怎么種的。在該農戶的幫助下,她學會了用繩子播種、間苗、除草等。當年她家的1英畝土地收獲了9袋玉米,而之前卻只能收獲5袋。

  非洲村莊的地緣和血緣關系非常緊密,農戶可以通過相互學習交流來分享傳遞農業生產技術。玉米產量的增加、示范戶生活質量的提高使得中國農業生產技術在相對封閉的村莊內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示范戶是技術的第一批采納者,其他農戶則是技術的追隨者。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幾乎所有的訪談對象都表示“即便中國專家走了,我們自己也已經掌握了種植技術,會一直采納下去。”

  “今年我們打算在25個村莊推廣中國的農業技術。”

  在佩雅佩雅村,從項目管理到技術傳授,中國專家的參與度相對來說比較多,這對于項目的可持續性來說是一個挑戰。當中國專家撤出以后,如何能夠繼續采納和推廣中國的農業技術?是否會陷入中國早期援助非洲農業技術項目的“建設—移交—中斷—再投入—再移交—再中斷”的惡性循環?項目專家組開始嘗試推動當地人的能力建設,使其成為推廣中國農業技術的主要力量。

  在選擇第二個項目示范村的時候,專家組結合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典型經驗制定出了新的方案:專家團隊和蘇科因農業大學(SokoineUniversityofAgriculture)合作,積極推動該大學的農業科研人員參與其中,同時和莫羅戈羅省政府積極合作,組織省長、分管農業的副省長以及農業官員等進行溝通和討論,由對方選定示范村。這一次,瓦辛巴村入選。在瓦辛巴村的農業技術示范,一開始就由當地政府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主導,中國技術專家參與交流和討論,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和技術推廣方案,項目的管理主要依托該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員和村長。

  當地政府官員非常滿意項目的實施,也非常愿意將該項目所傳授的技術在當地其他村莊用他們有限的資源進行推廣。當地一位農業官員說:“技術不難,產量卻提高不少,農民們很開心。今年我們打算在這個區的25個村莊推廣中國的農業技術。”

  “中國的發展經驗具有和非洲分享的空間。”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農業技術轉移項目正是把“釣魚的方法”教給了非洲朋友。

  “非洲和中國有著相似的農業生產系統。坦桑尼亞的村莊采用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技術,大部分農戶的玉米產量得到了提高,解決了溫飽問題。村里很多農戶因此蓋起了新房,購置了太陽能發電系統,也有錢送孩子上學了。這證明了中國的農業技術對于非洲農業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中國的發展經驗具有和非洲分享的空間。”李小云教授談起中國技術在非洲的適應性總是滔滔不絕。

  在中國科技部和中國農業大學的支持下,以李小云教授為代表的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團隊和坦桑尼亞蘇科因農業大學合作建立了中坦農業發展聯合中心,并將莫羅戈羅省建設成為該學院的海外實習基地。今年7月,團隊再次前往坦桑尼亞,去探索將佩雅佩雅村和瓦辛巴村成功經驗推廣到坦桑尼亞其他地區的有效實施路徑。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