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業節水的工業革命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 字號:【

  在我國水資源緊缺的大環境下,農業用水占全國總用水量63.48%,灌溉水利用系數僅0.53,農業用水浪費現象嚴重,發展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是緩解水資源緊張的關鍵。因此,今年“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把節水作為一個方向性、戰略性的大事來抓,提出要加快完善一整套、一系列促進農業節水的政策體系。”

  小口喝水的西紅柿

  眼下,北京市昌平區小湯山特菜大觀園番茄工廠的西紅柿剛剛收獲完,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工廠化生產西紅柿,除畝產量高達2萬公斤外,畝節水效果十分顯著,達到了500余噸。

  在這里,嫩綠的秧苗不是長在泥土里,而是扎根于巖棉上。這是農用巖棉,特別疏松、透氣、疏水性強,是水培系統中比較理想的基質。它不吸附任何化學元素,更容易控制基質中養分含量、酸堿度,是番茄舒適安穩的家。

  筆者在番茄工廠現代化連棟日光溫室里看到,成排的架子上凸起了一個個小方塊,工人正忙著往小方塊里播小小的番茄種子,開始新一輪番茄工廠化生產。這些小方塊是巖棉基質,巖棉下層架子兩側有一排邊槽。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相關技術負責人說,這是滴鍵和回流槽。番茄秧苗每天通過滴鍵“喝”10次水,才1500毫升。他們從荷蘭引進了封閉式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系統。澆灌后流失的營養液通過回液收集裝置進行紫外線消毒,再按一定比例混入灌溉營養液,形成封閉式水肥循環灌溉系統,避免水肥滲漏污染地下水的風險,節水效果好。

  自2012年9月開始試驗番茄工廠化生產以來,全過程無土栽培,工廠化番茄生產每年每平方米產量可達31.5公斤,較同茬口日光溫室番茄平均年產量增加1.6倍;水肥利用率也顯著提高,每生產1公斤番茄投入肥料的成本僅為0.26元,較日光溫室投入肥料成本降低了38%;每生產1公斤番茄耗水46公斤,較普通日光溫室節水16.2%,節水節肥效果顯著。

  節水的努力始終在繼續。“我們在生產試驗中發現,由于缺乏回液消毒再利用設備,約占總量25%的澆灌回液被直接排放到土壤中,造成了一定的水資源浪費。”徐進指著溫室里一套智能化設備說,“為提高水肥利用率,我們從荷蘭引進了封閉式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系統。”這套設備主要由水肥一體化施肥機、回液紫外消毒處理機和反滲透控制系統組成。澆灌后流失的營養液通過回液收集裝置進行紫外線消毒,再按一定比例混入灌溉營養液,形成封閉式水肥循環灌溉系統,真正做到“與世隔絕”,實現水肥零排放,避免水肥滲漏污染地下水的風險,同時提高了水肥利用率,節水效果也更加明顯。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4年,每生產1公斤西紅柿耗水量可降至27公斤左右,與日光溫室每公斤西紅柿生產所需55公斤的耗水量相比,節水可達45.6%,畝節水500余立方米。同時,每生產1公斤番茄的肥料投入成本降至0.18元,較日光溫室每生產1公斤番茄投入肥料成本減少57%。據徐進透露,今年這樣的封閉式水肥循環灌溉系統將嘗試走進京郊農業園區的大跨度日光溫室,推廣40畝,探索拓寬農業節水道路。

  用最少的水養最優的魚

  我國是世界上水產養殖規模最大的國家,但由于傳統養殖方式存在的規范化程度低、養殖模式簡單、水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等問題,導致產能嚴重滯后。近年,由中國水產研究院聯合相關科研和推廣部門,對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開展了全面研究。

  建立了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設計方法;研究魚池集污排污機理,開發出魚池分流集污技術及設備;優化升級了旋篩過濾技術,研制出智能型轉鼓式微濾機;優化生物過濾技術,研制出高效小型化的生物過濾器;研究純氧溶解技術,研制出低能耗純氧溶氧裝備;優化集成了淡水魚高密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實現水質智能化預警與調控。

  項目自實施以來,共建成示范區29個,推廣水面39.47萬平方米,技術輻射面積達300余萬平方米,每平方米新增純收益523.6元,年經濟效益為2420.1萬元??纱蠓忍岣唣B殖從業人員的業務及文化水平,每年可為社會提供工作崗位200余個,培訓農民2000人次以上。同時,優化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產業結構,緩解水產養殖對自然水域、土地的索取,降低水資源的消耗,減少了農業污染。

  平谷區馬昌營鎮后芮營村芮朝利養殖基地使用循環水科學養魚。池塘里的水經過沉淀、凈化、過濾就又變成干凈的水體,此時重新輸送回池塘,實現循環使用,污水利用率可達99%以上,而且產量相當于傳統池塘養殖的3倍。

  “我養魚20 多年了,傳統養殖需要定期補水,養殖周期一過,還得清空池塘重新注入新水。”芮朝利回憶起曾經養魚的方式,每個生長周期,傳統養殖方式生產每公斤魚需耗水1.73立方米,每畝需補2664立方米,這對于缺水嚴重的北京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2014 年6 月,芮朝利投資80余萬元,在養殖基地修建了5個池塘,引入集污、水質凈化和污水循環利用技術,主要養殖草魚和鯉魚。池塘包括凈化區和養殖區。養殖區全面硬化,建設3個漏斗型池底,用于統一集污;凈化區分四級凈化池,包括初級沉淀池、生物凈化池、物理過濾池和氣水混合池。改造后的池塘節水效果明顯,每畝僅需補水631.2立方米,每畝節約2032.8立方米,補水量不及原來的四分之一,每公斤魚只需耗水0.31立方米,也只是原來耗水量的六分之一。

  在凈化區,只見水面上漂浮著很多白色的泡沫板,上面種著很多蔬菜,還有幾株開得正艷的美人蕉,植物的根部直接“泡”在水中。“這是魚菜共生養殖技術,下面養魚,上面可以種菜種花,魚給綠植供養,不用施肥,這樣種出來的可是純綠色有機蔬菜;而綠植可以吸收魚塘中多余的氨氮,凈化水體環境,減少魚類病害的發生。既節水,又節肥,一舉兩得。”提起池塘里的高科技,芮朝利滔滔不絕。

  ily:ATC-590d54087ec67b497ebf;color:rgb(0,0,0);font-size:9.0000pt;" >

  浙江省遂昌縣“政企社共建”的主要成效是打造了網上政務大廳、網上技術超市、網上供銷社三大服務體系,構建起面向“三農”的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促進了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網上政務大廳,解決農村公共服務不到位的問題,實現“進一家門辦百樣事”。通過村級益農信息社,村民可以直達縣級網上政務大廳,很方便地咨詢或者直接委托辦理各類事項,包括25個政府部門138項行政服務事項、31家企業52項商業服務,實現了村民不出村便能辦成事。

  網上技術超市,滿足農業生產性服務需求,推動生態農業轉型升級。通過推進農村信息網絡體系建設,構建農業技術信息服務體系,推動生態農業轉型升級。基層農技人員統一配備移動終端,統一安裝使用“農技通”軟件,并接入農民信箱與12316云呼叫平臺,提供農技咨詢服務,提高為農信息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網上供銷社,解決農民網絡購銷不便的問題,推動農村消費轉型升級。無論是益農信息社,還是“趕街”網點,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推動網貨下鄉和農貨進城,打開農村這片電子商務最后的“藍海”,這也是風險投資青睞遂昌的重要原因。在網貨下鄉和農貨進城中,通過遍布鄉村的“趕街”網點,幫助農民解決了網絡產品“買難”和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促進了農民增收。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