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審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端、毛烏素沙地腹部,地處蒙陜寧能源金三角的核心區域,是自治區的“南大門”,毗鄰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靖邊縣、橫山縣等地,與陜西省行政區域界線長283公里。全旗總面積11645平方公里,行政區劃東西104公里,南北194公里,下轄6個蘇木鎮61個嘎查村,總人口13.27萬人,其中農村牧區人口6.3萬人。烏審旗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革命傳統光榮,是舉世聞名的“鄂爾多斯(河套)人”的故鄉和“獨貴龍”運動的策源地,也是全區最早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之一;境內資源富集,天然氣探明儲量1.2萬億立方米、煤炭探明儲量650億噸、水資源總量7.75億立方米;現有水澆地65萬畝,基本草原1060萬畝,森林資源面積570萬畝,林地面積896萬畝,植被覆蓋度達80%,森林覆蓋率達32.8%。
薩拉烏蘇的回聲
薩拉烏蘇,蒙語的意思是黃色的水,由此可知這里的河水終年渾黃,在河的兩岸長滿了搖曳多姿的紅柳,所以人們也稱這條河為“紅柳河”。就是在這條河流一帶,曾經是古老而燦爛的鄂爾多斯文明的發祥地,因此也被稱為“河流的印跡,歷史的窗口。”
清晨,大峽谷還籠罩在晨霧中,靜靜的水面倒映著茂密的古樹,遠處溪流傳來湍急的水聲。遙控小飛機升到谷頂,監視器中看到了金色陽光斜射的草原。
薩拉烏蘇河是黃河支流無定河流穿過鄂爾多斯這一段的名稱,在烏審旗境內長度80公里,流域面積為2269平方公里。曾經是億萬年前的洪荒世紀,洪水在這片厚土上旋轉出深深的溝壑,形成了著名的八大溝灣,深厚壯觀的北方溝川地貌和水回田繞的南方水鄉風光,繪就了一幅獨特而神奇的自然風情畫。每當夏秋時節,漫步在溝頂,青磚紅瓦,車來人往,草原遼闊,一派生機盎然;穿行在溝底,古窯懸掛在峽谷壁上,溪水潺潺,古木巍巍,一派原始氣息。好客的民族風情相伴,一碗金杯盛滿酒,一首長調情悠揚。
1922年,法國天主教神父、地質生物學家桑志華和德日進等人在這里發現了石化程度很深的人類齒骨化石,經加拿大人步達生研究,定名為“Ordos tooth”。40年代,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將其譯作“河套人”,并稱這一舊石器時代文化為“河套文化”。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我國考古學者繼續對這一地區進行考察,相繼又有許多新的發現,最后將這一文化遺址定名為“薩拉烏蘇文化”。此后我國考古學家又多次親臨實地考察。發掘出的大量文物證明,早在35000年前,“河套人”就在這里生活著。而“河套人”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現在被稱為“薩拉烏蘇文化”。經過對地質、動物化石和石器的綜合分析研究,薩拉烏蘇文化被認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說到薩拉烏蘇不能不提范金山,從小在這河灣中長大的放羊娃,每日趕著羊群走遍河床、崖畔。對河谷中那些奇石怪骨似乎有一份與生俱來的緣分。9歲那年,他和一個小伙伴在河邊發現了猛犸象牙。此后,他多次為科研單位和文物管理部門挖掘和送交化石和石器,僅1972年至1980年,就為中科院送交古人類化石3件、石器10多件、動物化石15種60多件。
六十年來,行走于薩拉烏蘇河畔,無論是引導科學考察隊,還是孤身守候在河谷中,范金山心中的愛護之意從未削減。從很早以前,每當狂風暴雨或者洪水奔瀉后,他就趕緊跑到溝灣,整個兒巡視一遍,發現有裸露的化石,馬上掩埋好,以防風吹日曬或人為破壞。遇上鬼鬼祟祟想挖化石的人,他就出面喝止。如今他被烏審旗文物管理所聘為文物管理員,專門負責管理保護薩拉烏蘇遺址和附近的古城。
現在這里已成為薩拉烏蘇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站在河谷頂端,陽光把我的身影長長地探向溝底,田壟阡陌,溪水纏繞,候鳥競翔,我似乎聽到那數萬年前河套人的回響。
敖包胡熱乎
“敖包”是蒙古語譯音,意為用木、石、土壘成的堆,久而久之,蒙古人就將其演化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壇。因此也是人們聚會的地方,“胡熱乎”就是蒙語聚會的意思。蒙古人至今仍保留著祭敖包的古老習俗,因此,祭祀敖包,也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見,而且最莊重的祭祀活動。
十五的月亮 升上了天空喲
為什么旁邊 沒有云彩
我等待著 美麗的姑娘喲
你為什么 還不到來喲嗬
??
膾炙人口的民歌《敖包相會》是根據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的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插曲。情真意切的歌詞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傳唱多年。而且翻唱版本也非常多,早年有王潔實、謝莉斯合唱版,后來有刀郎版、卓依婷版,甚至于布仁巴雅爾與娜吉勒合唱的原汁原味的蒙語版。
烏審旗地處毛烏素沙漠腹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一般在1300?1400米,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剛從沙漠出來,烈日的暴曬和黃沙的烘烤讓人喘不上氣來。中午喝了兩碗酸奶,急忙跑到樹蔭下乘涼。
敖包起源于原始信仰,定型于薩滿教時期,發展于佛教文化傳入期。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儀式結束后,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姑娘和小伙子則借此機會躲進草叢里,談情說愛,互訴衷情,這就是敖包相會。
2015年7月,由中國蒙古學學會、內蒙古民俗學會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依據全區各地敖包和敖包祭祀的歷史知名度、類型特點和當代影響力,對普查到的敖包進行評審,最終確定72座敖包為內蒙古知名敖包,其中烏審旗就有3座。2006年烏審旗榮獲“中國蒙古族敖包文化之鄉”稱號,并相繼成立了“中國蒙古族敖包文化保護基地”“中國蒙古族敖包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國蒙古族敖包文化博物館”。而最讓人驚嘆的是一座書敖包。它是一座用一萬多塊嵌刻著蒙文圖書名字的石頭堆砌而成的敖包,是牧民阿拉騰畢力格兄弟倆在2010年5月修建而成的。
阿拉騰畢力格一家的特殊之處是愛書、讀書。由于弟弟哈斯畢力格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工作,因此家里的藏書越來越多。2010年,兄弟倆在自家的大院里蓋起3間蒙古包,全部用于藏書,起名為畢力貢倉蒙文圖書博物館,“畢力貢倉”就是智庫之意。
該圖書博物館占地1500平方米,內存3000多冊蒙古文書籍,其中不乏蒙古族文學大家的珍貴書稿和絕版圖書。《大藏經》影印本、《梅力更召蒙古文誦經集成》《17世紀蒙古文歷史文獻腳本集成》等書籍均為珍品,《搏克傳奇》《陰山殤》等當代蒙古文巨著原始手寫稿等均為獨家之藏。博物館片區在住家東側,還設有蒙古文圖書印刷史、蒙古族著書造書習俗史、蒙古文書刊封面設計展、蒙古文原始打字機、鉛印工作臺及印刷機等實物展等六個展區。藏書兩萬余冊,手稿400多冊。
巨大的書敖包上,一塊塊刻著書名的石頭,在天地之間靜沐著陽光和風雨,在花開花落之中經歷著斗轉星移,她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時代滄桑和不屈的精神、理想,她期待著更多的愿望和對一個民族文化的崇拜、敬仰。
2016年4月28日,臺灣蒙古族作家席慕蓉特意到烏蘭陶勒蓋鎮巴音希里嘎查尋訪書敖包,并在留言簿上寫道:兩兄弟的文化理想,成就了如此美好的境界,我想,內蒙古的族人必定一如我今日的心情,想要誠摯地向您二位致謝,并且獻上深深的祝福??
走馬也精彩
我們常說“走馬觀花”、“走馬上任”,殊不知,在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還有一項民俗活動,就叫“走馬”。這次到烏審旗有幸看到了“走馬”比賽。
正值一個小鎮舉辦那達慕,人流熙攘,汽車馬車停滿了路邊的空地。騎馬的、步行的,人們涌向一片草場。走馬比賽開始了,先分組賽,決出第一名,然后各組第一名進行決賽,裁判嚴格按照規則和馬的走勢判定名次。看著每位選手那專注,略帶著幾分緊張的神情,還有人身著民族盛裝,足以說明當地人對這場比賽的重視。可當我問過烏審旗文聯馬主席時,他說說:“走馬比賽誰都能辦,誰家辦喜事、蓋房子就可以舉辦一場走馬比賽。就像漢民族辦喜事,請戲班子唱大戲一樣,不過是一項民俗活動”。
走馬可不是躍馬揚鞭,甚至都不能揚鞭催,騎者既不能讓馬四蹄飛奔,又要走出最快的速度。走馬需要多年的訓練。就像人的競走一樣。據說,要最好的騎手,生生用腰、腹、臀的力量,較著勁,長年累月把馬扳成順拐走路的習慣;也有把馬的一側腿拴在一起,迫使馬的一側蹄前進時,必須前后蹄同步,走馬的騎乘,也需要一定的功力,不懂得用力,走馬常常會顛起來或者跑起來,能把走馬騎得輕松自如的,那份瀟灑得意和引來的嘖嘖稱嘆,絕非縱馬飛馳的感覺可比。
走馬用的馬鞭,不是用來策馬的,多是用來裝飾和顯示身份的,因而,鞭桿上面常常會有些很名貴的裝飾物,十分獨特。
一輪、兩輪??,馬蹄堅實地踏在地上,發出一串咚咚聲,草場揚起一陣塵煙,也是一場激烈的角逐,最后勝者的角逐,一匹白馬獲得第一名。
一個民族的習俗詮釋著這個民族的文化,蒙古族有馬背上的民族之譽,牧民把駿馬當作最忠實的伴侶,甚至當作最崇拜的偶像之一“神駿”。因此,在草原人們的心目中馬是一個神圣的動物。
蒙古族有一首叫作《走馬》的長調,唱的是:棗紅色的走馬呀,讓它盡情地馳騁吧,前方的路途是如此遙遠,只有心懷剛毅的信念,才能到達。
巴音淖爾唱晚
草原人勤勞,連草原的太陽也落得晚,都快晚上八點了,太陽還執意地懸掛在草原的盡頭。只是牛的顏色變得更紅了,連雪白的羊群都披上了一層紅色的薄紗。似乎這時的草原安靜了,靜得能聽到草叢中窸窸窣窣的蟲鳴。
烏審旗還是以農牧業為主的地區,全旗總面積11645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積達一千多萬畝。巴音淖爾草原被稱為最后一座原始的草原。境內水草豐茂,河流縱橫,沙灘相間;大小湖泊泉眼,星羅棋布;在這里,綠草藍天相接,羊群如流云飛絮,牧人舉鞭歌唱,處處都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
忽必烈統治的大元朝時這里名為巴音查干淖爾,意為富饒圣潔的地方,是蒙元十四大牧場之一。歷代札薩克王爺均在這里設府,烏審旗第二代札薩克達爾扎于1661年至1694年在巴音淖爾灘北部的薩薩梁上設王府執政34年,第十代王爺巴德日呼在草原北側的巴特爾敖來上設過王府。
巴音淖爾草原也是烏審旗獨貴龍運動的發源地,獨貴龍(蒙古語Duguilang,環形、圓圈之意)亦譯“多歸輪”。早在1828年時,巴音淖爾一帶牧民在丕勒杰沙格德爾的領導下首次組成牧民獨貴龍,反對王爺苛捐攤派和王公官吏貪贓枉法,堅持持久戰取得了勝利,將桑齋旺沁王爺革職治罪,這個運動點燃了后續爆發的“鄂爾多斯風暴”。
2015年由中央電視臺、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鄂爾多斯市委宣傳部和八一電影制片廠等文化機構聯合拍攝了一部民族史詩劇《鄂爾多斯風暴》,是以抗日戰爭作為宏大的敘事背景,描繪出草原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和面對日寇入侵蒙漢團結共同抗日的兄弟情誼的故事。
太陽終于落進草叢里,“吃飯啦??”遠處傳來同伴的呼喊。
草原牧家的主人專門為遠方的客人,用蒙古民族傳統的方法宰殺了一只羊。這種宰殺方法十幾年前我曾在好朋友、撒罕塔拉草原的青格勒家見到過。
牧民珍愛自己的羊,哪怕是宰殺,也要用最輕柔的方法,最快的速度,讓羊免于痛苦。
如今,烏審旗人正在實施全域旅游的規劃,打造自駕游、鄉村游和紅色游。
草原拉上了深藍色的夜幕,牧家的大院子中燃起了篝火,當音樂響起時,草原人立刻表現出能歌善舞的特性,或歡快或悠揚,伴著跳躍的篝火在深邃的夜色中回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