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夕陽撒滿微山湖湖面時,返巢的湖鳥撲棱著翅膀,盤旋在百余條錯落有致停靠在一起的漁船上空。遠遠望去,這些漁船有的是船舷相連的連家船;有的是“一字長蛇”首尾相連;也有的是孤舟愜意漂擺,綿延一二公里。這里就是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的湖興村,魯西南微山湖上僅存的一個純漁民的船居漁村。
由黃河孕育而生的微山之湖
歷史上,黃河以善決、善徙、善淤著稱于世,特別是在它的下游,發生過多次改道。
黃河每次決溢都是從西、西北、西南三面向微山湖區沖來,大量的泥沙,壅淤墊高了泗河、淮河的河床,使泗水南流入淮之路受阻,便潴積在魯西南這片洼地里,加之東部泰沂山區的山洪、河水泄入,與泗水匯聚,于是便出現了許多互不相連、面積不等的沼澤,這便是微山湖的雛形。濟水、汶水、洸水、沂水、泗水這五條河流分別在濟寧市南北注入京杭大運河,直接或間接流入微山湖區,促使微山湖區的各個小湖面積不斷擴大。
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四個彼此相連的湖泊因為處在山東省的北五湖之南,被稱為南四湖,又因為微山湖在南四湖中面積最大,所以南四湖又被統稱為微山湖。
微山湖南北長150公里,東西最窄處為6公里,最寬處達20公里,面積1226平方公里。魯、蘇、皖、豫四省八個地區、四十多條河水匯流湖中,形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一年四季湖上漂的漁民生活
廣闊充沛的微山湖養育了生活在這其中的一群人——漁民。微山湖的漁民們祖祖輩輩,就生活在這湖中船上。老話說“魚蝦沒有三日猛”,在湖里打魚,必須夜以繼日地工作才能滿載而歸。漁民生活雖苦,卻又天生樂觀;船上雖狹小,但眼里寬廣,有著浪里拼搏的天地雄心。
過去在微山湖上活躍著槍幫、網幫、罱幫、載幫、鷹幫等船幫。載幫或叫大船幫,船大網也大,抗風險能力最強。水大時,兩只大船一組,張帆拖起大網捕魚,一網下去能收獲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魚,是微山湖上的富幫;網幫是由各種以漁網捕魚的漁民組成,在四大船幫中,以網幫人數最多;在野鴨與大雁鋪天蓋地的微山湖,槍幫以獵殺這些水禽為生;湖里最窮苦的要算罱幫,他們唯一的家當,就是一條小船一把罱,成年累月,不停罱魚,一天不罱,就沒吃的。如一首歌謠所唱:“一條小船八尺長,祖孫三代住一艙。一年四季湖上漂,漁網片子當衣裳。”
新中國成立前,漁民的生產工具落后,生活水平低下,除少數富裕戶吃些細糧外,一般漁民皆吃高粱餅子、地瓜干窩窩。更貧困者連粗糧也吃不上,便撈些水生雜草種、芒子(即苦江草種子),加工為食。吃飯時,全家在船上圍鍋而食,漁民一天吃兩頓飯,早飯特別早,天剛亮就吃完了;晚飯則很晚,要到天黑以后吃。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漁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漁民都改吃三頓飯,主食為面、魚等。并用白面做成甲魚形狀的餅子貼在鍋沿上,戲稱為“老鱉靠河沿”,是當地的特色傳統名吃。
船是漁民的生產以及生活的重要工具,造新船是漁民家的大事。船造好后把船推下水的儀式謂之“澆船頭”。屆時親戚朋友都會帶著禮物前去祝賀。主家要燃放鞭炮,并設宴盛情款待客人。現今漁民大部分已陸居,與農民一樣,拆舊翻新,蓋成了漂亮的瓦房和樓房,舊的習俗逐步淘汰。
走進最后的船居漁村
湖興村全村有580戶,1920口人。這個由百余條船組成的村子主要漂泊在微山湖和南陽湖交界處的湖面上。隨著捕魚范圍的不斷變化也有一部分轉移到南四湖其他湖面。白天,船駛到哪里,家就安在哪里。夜晚,許多連家船便聚在一起拋錨停泊,形成獨特的水上漁村。所謂“連家船”,是指漁民的生產和生活兩用船,船就是家,家就是船。漁民貧富不同,連家船也大小不一。船上載著網、罱、罾、箔、叉等捕魚工具,載著柴米油鹽和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載著妻兒老小一家人,也載著雞狗鵝鴨等禽畜。漁民祖祖輩輩,就生活在這種船上。
如今的湖興村漁民盡管還居住在船上,但船上已經有了客廳、臥室、廚房等設施,也用上了洗衣機、冰箱和彩電。但因漁村位于大湖之中,主要靠風力發電或者電瓶發電,有的還使用太陽能板發電。
漁民常年在湖里作業,由于太陽的暴曬湖水蒸發臉上呈現古銅色,并有油光,眼睛也非常有神韻。長期生活在船上臀部稍大,腿部少許彎曲。春夏秋一般情況下漁民在船上光腳不穿鞋子。孩子們一般都在鄉鎮建設的莊臺寄宿學校學習,部分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到城里學校學習。
漁村周邊是布滿漁網的養殖區,不少漁民搖著小船勞作。捕魚不是亂捕,每戶都有自家的湖面,用竹竿固定住漁網,插在湖底圍成一圈,就像陸地上農民的田地,只能在自家湖面上捕魚。
春天小荷才露尖尖角,各種水生植物生根發芽,漁民搖著小船捕魚勞作;夏天百荷爭艷,漁村在荷花夕陽的映射下就像一幅水墨油畫;深秋殘荷蘆花百鳥爭鳴,大批遷徙鳥來微山湖過冬;雪后漁村就像微山湖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隨著微山經濟的發展,漁業生產的現代化,再加上湖上生活的諸多不便,微山湖上原來的漁民村在陸續上岸,越來越多的漁村成為了普通村莊,湖興村原來五百多戶的漁村現在實際還有三百多戶,一些村民搬到了城里買的商品房里居住。很多村民放棄了祖祖輩輩早出晚歸的在湖里討生活的日子,越來越多的漁民子弟開始到附近的經濟開發區上班。有些人為了漁村的消失而感到惋惜,惋惜這種獨特生活方式、漁村文化的消失,但對于實際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來說,這種變化卻是一種進步。
如今,微山縣政府也正在積極保護這種特有的漁村文化。深度挖掘微山湖漁家民俗文化,結合休閑漁業,依托微山湖區優美的自然風光、良好生態環境,著力打造微山湖漁家文化休閑產業,吸引游客前來,體驗獨特漁家民俗,促進漁民增收,從而帶動微山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