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邊緣的崇山峻嶺間,隱藏著一個神秘的古寨,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高聳的碉樓、堅固的黃泥墻、絢爛的羌族文化和漂亮的羌妹,這一切都令人著迷。四川阿壩的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尚有人居住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的建筑群,被中外學者譽為“羌族建筑藝術活化石”、“中世紀的東方古堡”,同時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迂回曲折的“古堡迷宮”
位于岷江上游雜古腦河畔的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距離成都163公里,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經歷了2000多年風雨沖刷,依然巍峨聳立。桃坪羌寨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嚴密工整。所有建筑均以石塊壘砌而成,遠遠望去,一片黃褐色的石屋皆順陡峭的山勢依坡逐次上壘,或高或低錯落有致,其間碉堡林立、氣勢不凡、風格獨特。
對藏羌碉樓的認識,源于阿萊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其實桃坪羌寨與他寫的藏族土司官寨相比,明顯要雄偉壯觀和神奇得多。
桃坪城堡式羌寨,整體成八卦形布局。它打破了中國傳統古城設東、西、南、北四方修筑城門的格局,筑就了以碉樓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的八個出入口。又用13個通道織成四通八達的道路網,連接著每家每戶。
進入寨中,高大的古墻矗立在藍天白云之間,它們支撐起來的寨子就在墻內。這是一處石碉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建筑群,它們參差交錯、古樸神秘。寨房大多相連相通,外墻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構,斑駁有致,寨中巷道縱橫,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圍墻,四周布滿了射擊窗口,走入其中,仿佛走進一個深深淺淺、迂回曲折的迷魂陣。本寨人進退自入,外人如入迷宮。
站在屋頂你可以發現,寨子家家相連,戶戶相通。從屋頂曬臺走動,彼此可以通達。據說,古時候這也是一種有效的防御體系,一旦有事,可以馬上互相援助。
這里保留了遠古羌人居“穹廬”的習慣。每戶人家的寨房一般有二至三層,下層設牛羊圈舍或堆放農具,中層作為住房,上層為儲藏室。最高的有五層寨房,那么四層就用做曬壩,五層則用做瞭望臺。
羌族人家每間房屋房頂四角或一角常常壘有一“小塔”,供奉一塊卵狀白色石頭,那是羌人供奉的白石神,也是羌寨人的吉祥物;在二樓家家戶戶都設有火塘,在靠火塘的墻上,都設有祭祀祖先的神龕。羌寨樓層的用途很能體現羌人“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傳統習俗。
我們在黑漆漆的巷道里穿來穿去,像在打“地道戰”。有趣的是,在寨房的墻體與墻體之間,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無數暗道,走入其中,顯得深幽而安靜,就像步入“迷宮”。隨行的羌族姑娘告訴我們,寨子的修建適應了戰時的需要,僅通向各家各戶的通道就有30多條。每一條通道里都布滿了對外射擊的暗孔,房屋的每一孔墻洞安放的木棒以及設計的圖案都具有特殊的意義。人走在里邊,既神秘又恐懼,因而寨子又被人稱為了“中世紀的東方古堡”。
羌寨中最具特色的莫過于碉樓,它是這里的標志性建筑。古代一個羌寨中總有幾座巨大碉樓立于寨中,高高低低,從數米到數十米,雄渾挺拔,使整個羌寨極富立體感。當年最高的地方,有人站崗放哨,一旦發現敵情,可通知村民立即做好準備。據說,桃坪羌寨歷史上曾有6座碉樓,后來戰爭中毀壞了3座,剩下的3座碉樓,經過大地震和1935年的一次大火災,還有兩座仍巍然屹立,它們均為9層,高約30米,呈四角形堡壘造型,基部較寬,逐漸向上收縮,碉樓內有木梯直通堡頂云臺,窗戶內寬外窄,登高可俯視大寨內外。
碉樓主要作為瞭望、御敵、通報敵情之用,個個雄偉堅固、棱角突兀有致,而作為現存不多的石碉樓,它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古羌族人精美的建筑藝術。
獨絕天下的神秘“地下河”
如今寨子里還住著百戶人家。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勞樸實,英勇善戰,早在東漢后期,他們因不滿官吏奴役多次發動武裝起義,前后長達五、六十年之久,最后在東漢政府的殘酷鎮壓下失敗。從此以后,他們結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得不從甘肅、青海一帶,經過長途遷徙來到岷江上游,與嘉絨藏族和平相處過起定居生活。現在,羌族主要聚居在茂縣、理縣、汶川、松潘等地。
令人驚訝的是,桃坪羌寨城堡式古建筑群下面,還隱藏著一個偉大的工程——地下水網。水溝以青石砌成,石板蓋面,人們不用出門就可取水。它們縱橫交錯,形成一個立體的網狀,這種古老的地下供水系統,在國內也是獨一無二的,堪稱獨絕天下。
原來,羌寨在修建初期選址,就挑選了這樣一塊水源充沛的地方,地下流淌的水都來源于遠處的雪山,水流匯成小溪經過引水口被引入寨內,再通過每戶人家內部的暗水道才構成了如今規模龐大的水道網絡。四季不斷,永不干涸。冬暖夏涼,沁人心脾,既可供飲用,又可供調溫,這樣的方式可謂環保又科學。
而且在戰亂的情況下,人們不僅不用擔心被敵人圍困隔絕水源,而且在緊要關頭還可以通人,過去在戰時可作為地下通道,對敵開展游擊戰,還可以埋伏在水道內消滅入侵者。
這與地道戰的構造很相似,只是作用更加的多樣,羌族同胞們介紹說如果不慎發生火災,每家每戶掀開石板即可取水滅火,確保全寨安全。 穿梭于巷道中,石板下的流水叮咚作響,貫穿全寨。瀏覽古羌寨,無不為古人對這水的有效利用,對這水網的合理設計,嘆為觀止,而對古羌族人的勤勞和智慧充滿膜拜之情。
古羌寨之所以名氣很大,除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此處留下了足跡,還拍攝過如《殺生》《古堡之吻》《爾瑪的婚禮》等許多精彩的電影。
羌寨的夜晚是美麗的。西風冽冽,樹葉沙沙作響,月兒悄悄地從山那邊慢悠悠地爬了上來,朦朦朧朧的月色傾瀉在山寨的每一個角落。這時羌寨的場院里燃起了熊熊的篝火,優美抒情的薩郎舞曲在羌寨上空揚起。寨子里,不分男女老少,不管山民游人,一律地圍著篝火手牽著手隨著薩郎舞曲優美纏綿的旋律翩翩起舞。
羌餐也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之一。如果有幸到羌家做客,熱情好客的主人會給你端來香味撲鼻的羌家臘豬肉、香鍺腿和柳溝肉,還有山龍須、蕨菜、刺隆包等山野菜。
在羌寨內,似乎濃縮了羌族的千年服飾史,直到現在,這里的羌民們也還保留著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其中的婦女服飾尤為鮮艷多彩,衣著上花樣圖案獨特,羌繡亦是自成風格,不少羌民還在路邊擺賣各種羌族飾物、銀器、牦牛牛頭、繡織品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羌繡,這也是桃坪姑娘的拿手絕活。由于羌族女孩從小就喜歡學習刺繡,從而有了精湛的傳統手工技藝。到了出嫁的時候,姑娘們一定要盡其所能繡出幾件最好的嫁衣,最好的云云鞋和最好的鞋墊,否則會被男方輕視。因此,羌繡能歷經一千多年歷史而傳承至今,而且精美絕倫,也成為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和收藏品。
位于半山腰的觀景臺,可以俯瞰古寨新寨全貌:山下碉樓林立,遠處群山環抱,云蒸霞蔚,給羌寨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回到桃坪,站在碉樓之巔,注視著這房頂上的白石神所散發的歷史韻味,人一下子就如同飲了一杯千年老酒,沉醉在了巨大的心靈震撼中。盡管這座城堡式羌寨規模不算太大,但它卻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尚有人居住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的建筑群,被中外學者譽為“羌族建筑藝術活化石”、“中世紀的東方古堡”。
因其獨特,又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今桃坪古羌寨早已是國家級重點文件保護單位,同時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外,它還是九黃線旅游圈的重要景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