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延慶旱船鄉間的花會記憶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北京延慶,古稱媯川,每逢重大節慶,人們總能看到一場獨具特色的民俗演出——“花會”,舞龍的、扭秧歌的、踩高蹺的,上千名演員、幾十個表演項目一起上街,刮起一陣“最炫民族風”。其中有一個項目非常吸引眼球:彩船穿梭,嗩吶喧天,鑼鼓齊鳴,艄公撥槳,它就是延慶旱船,是一項根植在傳統生活中的民間舞蹈。

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當筆者置身于2017年元宵節延慶花會的現場時,虎虎生風的舞獅子、舞龍、高蹺、秧歌等特色項目正輪番登場,好不熱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旱船,它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自1410年始,曾三次出八達嶺經延慶御駕北征,史書稱“三犁邊庭”。1414年,朱棣下詔置“延慶州”,使延慶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和長時間穩定、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據明·嘉靖《隆慶州志》載:元宵節延慶要“張燈置會??放焰火,三日乃罷。”這里所說的“置會”就指的是花會,即民間舞蹈活動了。清·乾隆《延慶州志》載:“上元節張燈三日??用優人衣冠、器具,扮演各色故事,名為‘社火’。”延慶民間舞蹈中,“用優人衣冠、器具,扮演各色故事”的只有旱船、竹馬和老秧歌三個品種。

延慶西五里營村有一個戲樓,大泥河村古代民宅的屋頂,它們都是明代大式建筑,屋頂分前后兩部分,前低后高,前圓而后尖。稱作“一殿一卷雙廊式”,旱船的船頂和這兩處建筑的屋頂樣式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說延慶旱船最遲產生于400年前的明代初期。

延慶人貫穿全年的節令有20多個,每個節令都有慶祝活動,其中立春、端午、中秋、元旦和元宵等都有民間歌舞活動,元旦和元宵節是民間舞蹈活動最為活躍的時間,全縣260余會檔,演職人員兩萬以上,全部走村串巷演出。其中幾十檔旱船主要分布在延慶、永寧、大榆樹、沈家營、井莊等鄉鎮。正月十五前后三天,演出規模很大,“男女聚觀”場面熱鬧,各村相互團拜,二月初二才結束。

而據延慶旱船市級代表旱船傳承人丁石鎖等藝人們回憶,1937年以前,延慶地區流傳的旱船表演只是“一只船”的表演。一次,自由街的藝人在與東屯村藝人賽旱船的過程中失利了,自由街的藝人不服氣,于是就開始琢磨如何改變旱船的形式。他們看到駐扎在延慶的國民黨第二十九軍表演的旱船體積小且輕快,由一人就可以乘駕,無論是跑動還是旋轉都很靈活,相互追逐穿插變化的套路也多種多樣,便受其啟發,將自己的大船也改成小船,用三只小船構成一組互相追逐的表演。

此后,延慶的各個旱船隊也分別針對船體大、船身重等問題進行了逐步改良,并豐富了表演套路,漸漸發展出了輕便的“三只船”“五只船”“九只船”和“多只船”等,人數也由“多人一只船”到“兩人一只船”再到目前常見的“一人一只船”。

早年間,延慶旱船非常受當地群眾的熱捧,僅舉一例便可說明。旱船的傳承人王泉林說,在沈家營北老君堂村的旱船是“三只船”的表演,想要參演的村民非常多,甚至常因為爭搶角色名額而鬧得不可開交。經大伙兒商議后,就在村里組建了三支旱船隊,以便能夠讓更多人玩上旱船。開始的時候,每隊還是各玩各的,后來村里將“九只船”合并起來,在原有表演套路的基礎上,又根據“九只船”的特點發展出新的表演套路和場記,形成了北老君堂村獨具一格的旱船表演形式。

延慶旱船,表演套路很多,但快、穩、漂、轉四個特點不會變。其中,以穩最為重要,即穩中求快求漂,在穩中旋轉,在旋轉中較量穩的功夫。劉富漢16歲就開始玩旱船,其駕船時,在船沿兒上放一碗水,跑起來一滴不灑。因此,人們用“兼南帶北”來形容旱船的玩兒法,從中也體現出玩兒者的個性。“涌舟”和“轉舟”要用北方的粗獷豪放來演繹,上身直立,雙腿夾緊,雙膝微屈,用舞臺跑圓場頻率很高的步履,表現行船的急如梭快如風。而水平如靜、船行如滑,就需要玩者有南方的細膩和柔和。勝利街的段福堂說:“跑船時全憑腿和腳上的功夫,腳尖抓地,這樣才可以保證跑船的平穩。”技藝高的藝人,幾年下來,大母腳趾的趾甲會摳進肉里,更賣力的,趾甲會由于受力過大而被磨掉脫落。

撥船的艄公,延慶旱船中一個重要的角色,船的行進路線全由撥船者指揮,丁石鎖說:“船頭的人費眼,船尾的人累腿”。由于各個船隊演繹的故事不同,其撥船者便具有了不同的身份。如一只船的撥船者是丑角打扮,所演繹的是個水怪,“八仙過海”的撥船者是個童子打扮,代表的是一個仙童,“梁紅玉抗金兵”的撥船者是個武生打扮,代表的是一名軍士。房存相18歲開始扮演這一角色,并將自己在京戲班學到的毯子功用到其中,讓延慶一只船的撥船者以丑角的方式出現在觀眾眼前。另外,他還將船槳換作了一根哨棒,對延慶旱船的玩兒法,做了新的探索。

延慶旱船的另一特色,在于其伴奏的樂器——嗩吶。據老人們回憶,很多村落在春節期間,因為沒有提前預約或聘請到吹嗩吶的師傅,就不能組織起很好的旱船隊伍。比較講究的村落,會不惜花重金,提前一年預約嗩吶高手。或者是在本年花會散后,多給一天工錢,以示預約來年。

旱船的組織叫“會”,為顯示其歷史悠久,各會檔都置有會旗,上書“某村旱船老會”或“某村漁船老會”等字樣。會有“會頭”,冬閑時節,會頭組織起會檔,在寬敞的場院進行訓練或傳授技藝。

可以說,延慶旱船就是延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歷史上,延慶旱船曾多次代表延慶參加國慶游行表演;近年來,延慶旱船還頻頻參加北京市端午文化節、北京市“非遺大觀園”等民俗展演活動,同時也走出了國門參加“南非中國年”傳統文化巡演等國事活動,向海內外人民展示旱船文化。2014年,延慶旱船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這既是對延慶旱船的肯定,也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玩了一輩子旱船的藝人丁春鎖說:“過去旱船是延慶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曾是人們時常‘把玩’的‘日常物件’,如今它則成為‘調味品’,許多年紀較輕的延慶人甚至都不知道旱船為何物。曾經村內搶著玩旱船,不同村之間比賽玩旱船這種自發性的旱船活動越來越少見了。”隨著老一輩旱船藝人的淡出,旱船傳承也面臨著技藝被簡化或失傳的窘境。

為此,延慶加緊旱船保護的步伐,2011年,井莊鎮被確定為“延慶旱船”的傳承基地,配備了道具服裝樂器,文化館組織丁石鎖等專家對學員們進行化妝、伴奏、套路等方面的培訓,并組織學員參加各類活動,推動非遺的傳承。“這兒再粘的牢固些”,“這兒還需要刷點漆”,“這朵花畫的真好看,還是個技術活兒”??還未走進井莊鎮艾官營村的一個農家小院,就已聽到院里的人在不停地討論,原來大伙兒聚在一起,不但自己耍起了旱船,還親手制作旱船。他們正在做出旱船的基本形狀、刷漆、刷膠、貼布、在布上作畫,忙得不亦樂乎。

責任編輯:高曉川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