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弘波最近火了。
并非因為他年紀輕輕就擔任了大興北高各莊村的“第一書記”,而是他在整個夏天都忙著在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里幫著瓜農賣西瓜。
大興西瓜原來也愁賣
2015年11月,作為北京市直機關工委選派的第一書記,34歲的郭弘波“空降”大興北臧村鎮北高各莊村。這個村子距離南六環不到6公里,人口有700多人,與村子一渠之隔,步行不到10分鐘,就是鼎鼎大名的龐各莊鎮。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興西瓜又脆又甜,是北京本土響當當的名牌農產品,肯定不愁銷路。上任前,郭弘波也是這樣想的,直到去年5月底的一天,他下村和瓜農一起在大棚里摘西瓜,才把自己以前的認識全部顛覆了。
當時,正是西瓜大量上市的時候,隔壁龐各莊鎮的西瓜節也早在一個月前就如火如荼地開始了。看到大棚里賣瓜大姐滿頭大汗,郭弘波隨口感嘆了一句:“今兒可夠熱的啊!”沒想到,大姐看了看大棚里一地的瓜,回了一句:“再熱點才好呢!越熱,瓜才賣得動。”
這一句話,頓時把郭弘波噎住了。大興西瓜品質好,又有這么多年的品牌效應,難道也愁賣?
隨著與瓜農們的接觸,郭弘波這才了解到,往年4月底,外地瓜還沒有上市,大興西瓜曾經能在很長一個時間段里“雄霸”水果市場。不過這些年,隨著技術的發展,各地也開始引進新品種,并加大溫室大棚的硬件投入,靠打“時間差”的大興西瓜優勢在慢慢地減弱。
現在除了聲名遠揚的龐各莊瓜外,其他村產的西瓜并不好賣。而且,這兩年的收購價格越來越低,經常西瓜都熟透了,也不見瓜販來收。到這個時候,瓜農擔心大半年的努力付之東流,只能把口感并不遜于龐各莊的西瓜低價賤賣。果賤傷農,幾戶瓜農向郭弘波抱怨:“要這樣下去,明年就不再種瓜了。”
年輕人不愿意種瓜
瓜農的話,郭弘波記在了心里,他專門針對村內瓜農做了一次摸底調查。
北高各莊村現有農戶200多戶,常年種植西瓜的有19戶,共48個大棚,產出西瓜260噸。現在村里大部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從事種瓜的最年輕的是一位39歲的大姐,其余的瓜農平均年齡都在60歲以上。每年春節前后,瓜農們就要忙活起來了,翻地、堆肥、育苗、養護??一直到七八月份西瓜下市,一年的回報就靠這幾個月的努力了。
以前瓜農們種的最多品種是大西瓜,現在根據人們的喜好,他們也開始種植小西瓜。可小西瓜的精細化管理,要比大西瓜費勁得多。為了防止秧苗相互交叉影響生長,瓜農們幾乎每天都要到大棚里查看每棵瓜苗。尤其到了摘瓜的季節,早上四點就要起床去地里,晚上八九點收工回家,披星戴月,三餐不定。
“太累了!”郭弘波跟著瓜農多次下到田間,他深刻體會到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不愿意留在農村,“到城里工作,一月能掙幾千塊錢,而種西瓜又臟又累,忙活一年,收入也只有兩三萬元。” “郭書記,你幫我們聯系聯系,找找銷路。”看著瓜農們熱切期盼的目光,郭弘波當下決定自己要為瓜農們做點什么。
公眾號里變身段子手
其實,郭弘波這一批被選派的“第一書記”共有100多人,他們來自全市各行業系統。從舒適的辦公室到農村的田間地頭,在兩年的派駐期內,第一書記們除了要幫助當地加強黨建工作以外,另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利用他們的“外腦”,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出謀獻策”。
為了打開西瓜的銷路,郭弘波想到了借鑒互聯網做生鮮產品的宣傳渠道,于是,就有了“第一書記”朋友圈賣瓜的另類舉動。他先在市直機關工作圈、同事朋友圈等多個微信群發布信息,幫助瓜農銷售西瓜。緊接著,他又開了微信公眾號,專講“西瓜那點事兒”。
端午節,郭弘波寫《當西瓜遇上了粽子》;父親節,他發文《爸爸,天太熱了,吃一塊西瓜吧》;到了抗戰勝利紀念日,他又撰文《大戰日偽軍的西瓜“祖輩”》??在公眾號里,自嘲是個吃瓜群眾的郭弘波,時而賣萌,時而耍寶,外加還是一個段子手,雖然名字還是一本正經的叫做“北高各莊村”,但這個活潑的公眾號很快就吸引了一眾饕客的目光。
訂單也隨至沓來。很多人在朋友圈看到后,帶著家人駕車到村里來采摘。在郭弘波的網絡營銷攻勢下,村里2016年的西瓜也全部銷售一空。
入秋后的大棚里已經被瓜農們種上了,替代西瓜秧的經濟作物菠菜等蔬菜。郭弘波也忙著找農科院的專家咨詢如何改良西瓜品種,邀請專家進村對瓜農現場指導,傳授新的種瓜技術。
剛進村就被“將”了一軍
在很多人看來,今年郭弘波幫瓜農打了一場大勝仗,但他的工作并非一直這么順利。
到村工作前,郭弘波翻閱了很多先進村的發展思路,心里對做好第一書記工作有了很多的想法和考慮。原本想一到村里就能施展手腳,沒想到與村民的第一次集體見面,他就被村民郭大爺一句“不管你是第一書記還是第幾書記,也不管你是從哪來的,不給我們辦實事,管你是第幾書記”“將”在了臺面上。尷尬的見面也讓郭弘波明白,“第一書記”的“名”組織能給你,但“第一書記”在群眾心中的位置,卻是大伙用眼睛看、用心衡量出來的。
到村一年多的時間里,只要有工夫,他就會到這家坐坐,去那家聊聊,每天把走訪情況匯總在日記本上。當得知村民平時取款距離遠,騎車需要半個多小時,坐公交也不方便的情況后,他與北京農商銀行北臧村支行溝通,邀請工作人員到村內調研,最終在村社區服務中心安裝了銀行自助終端機,滿足了村民的小額取現、轉賬、繳費等實際需求。
郭弘波坦言,任第一書記以來,有過被群眾“將”在臺上的尷尬,也有過經歷挫折的彷徨,從不被接納,到逐步被認可,他感受到村民的樸實,更感到肩上的責任。他也深感,對于年輕一代,未來農業的堅守與創新之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