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三月,春意盎然,正是春游的好時節。日前,筆者來到門頭溝區妙峰山一帶的上葦甸溝最頂端,站在這個海拔750米的地方,到處散發著春天的味道。不過,吸引筆者此的并非是這里迷人的自然風光,而是這里令我們這些城里人羨慕不已的新民居——禪房村80套村民獨門獨院連棟二層新居。
四年前,這個深山孤村正處在可能“從地球上被抹去”的無奈境地:人口外流,全村剩下不到50戶;留守老人守著老舊房屋,靠看電視打發時光,最怕雨雪天;被列入北京山區險村榜單??借用村民常念叨的一句話:“禪房村沒希望了。”
而去年10月初,村民全都拿到了新房的鑰匙,不少老人為此高興得一夜沒合眼,不少搬走的村民也回來住了。“沒有他,我們這輩子都不可能再回到村里,住上城里人羨慕的二層別墅。”坐在自家135多平方米的新房里,禪房村51歲的李桂芹眼里含著淚花,“我們真舍不得他走,讓他留下來吧!”
他,就是禪房村第一書記孫建林。在他任職的三年里,禪房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讓村民如期住進新居,他摸村情,理政策,算細賬和監督工程??村子的搬遷改造工作成了他的事業。當村民們順利住上了做夢都沒有想到的二層小樓時,他如釋重負:“村民安居了,我心里踏實了。”
禪房改造改的不僅僅是一個村,更是孫建林自己的一場歷煉。
禪房村是妙峰山鎮最偏遠的山村,2013年,村子被確定為北京險村搬遷改造村。當年10月,37歲的孫建林以妙峰山鎮社保所所長的身份被選派到禪房村任職第一書記。
從鎮上到禪房村只有一條盤山公路,坡大、彎急、路窄,不會開車的孫建林靠打出租車上山,三年里他已記不清在這條山路上走了多少回。“村里一個電話,不管刮風下雨,他就來了。”禪房村黨支部書記李紅金告訴筆者,孫建林最放不下的就是村里的搬遷改造項目,“他沒有節假日,沒有休息日,心思都撲在這上面了。”
為了盡快制定搬遷改造方案,孫建林查閱檔案、入戶走訪,充分了解每一家、每一戶的實際情況、想法預期、承受能力等,為方案制定積累一手材料。他還走訪區各個涉農部門,全面了解搬遷改造的各項政策標準和要求,整合了基礎設施、節能抗震、生態移民、一事一議等10余項政策資金1000余萬元,一下子減輕了村民的負擔。
他讓村里的老倔頭態度大轉彎
“小孫來了啊,到我們家喝杯茶吧!”說這話的是禪房村的王大爺,他樂呵呵地跟孫建林打著招呼。誰能想到,這位曾經因為不理解搬遷改造政策的倔老頭,幾次讓孫建林吃“閉門羹”。
讓王大爺態度大轉彎的背后,是孫建林堅持民主公開,一個政策執行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決心和行動。
在搬遷改造工程中,難免會出現個別村民想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用各種手段托關系說情,或企圖通過信訪渠道給干部施加壓力,提出無理訴求的情況。對此,孫建林的態度非常堅決,親自出面直接拒絕,絕不開搞特殊化的口子。
為了爭取廣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孫建林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的形式,統一村民思想。他還牽頭成立了由村“兩委”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組成的領導小組,圍繞舊房定價、人員界定、面積測算等關鍵問題進行專題研討,每個問題都充分考慮到每一戶村民的切身利益,搬遷改造方案最終獲得了98%的戶代表同意。
他還在謀劃禪房村的未來
“他這個人沒挑兒!”這是禪房村村民對孫建林的一致評價。“沒挑兒”是老北京話,意思是很不錯。在妙峰山鎮政府的會議室里掛著一面錦旗,這是村民們自發送的,也是他們想到對孫建林最好的感謝方式。
如今,村民的新居已經從圖紙變成了實景,而孫建林也已任職期滿。
“孫書記,你別走,留下來幫我們再把村子發展起來吧!”這是知道孫建民任職期滿的村民們對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村民安居了,但還沒有樂業,不能讓禪房村只是外表好看。”其實,孫建林還在謀劃禪房村的未來。
他把目光投到了鄉村休閑游,面對筆者,孫建林滔滔不絕地描述著他心中的新禪房村:“下一步要建村旅游合作社,要對村民統一培訓,要建接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