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公村屬北京密云區太師屯鎮轄村。村人姓氏多為王姓,據家譜記載:王姓始祖起于太原王氏,初祖名王統,明朝初年帶著四子從山西遷居密云,輾轉落于古北口,開枝散葉。因明末戰亂,王姓某支遷至令公村,因先祖曾居于古北口楊令公廟旁,因此新村名令公。村內建有明代古堡,古堡背倚青山,村民原居于城堡內。數百年間,村落逐漸擴大,一座座新居圍繞著古城依次而興,倚著城堡成為院落,慢慢地,古城融進了村中,形成獨特的“村中城”景觀。
“令公村,靠北坡,金銀財寶十八鍋;朝陽洞、萬花山,二柏搭枝好神仙。”這首村里世代流傳的歌謠,生動地描繪出了城堡、古樹和山水——令公村的三大景觀,也吸引著各方游人慕名前來。
走進古色古香的山區小村,空間沒跨出多遠,時間卻仿佛超越了幾百年,讓人瞬間生出“一步走進歷史,轉眼似成古人”的感覺。歷史風煙在腦海中掠過,那曾經有過的喧囂與繁華,已無聲無息、無影無蹤。逝者雖逝,生者自生,人生舞臺上還在上演著各色的悲喜劇,生命也就同時間一樣,在文字傳承和現實記憶中彼此銜接著,成為一頁頁的歷史。
令公村西南有遼代村落遺址,遺址位于黃土臺地之上,面積約2萬平方米,距地表2米以下發現墻基、灶址和炭灰。出土有遼代的溝紋磚和繩紋磚及釉陶罐、碗、瓷片。文化遺存如此豐富之遼代村落遺址,在北京地區亦不多見。
令公古村,簡直就是一座充滿歷史情調的博物館,古色古香,小巧典雅。尤引人注目的是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的古城堡,城堡坐北朝南,只設南門,墻體由山石壘砌,城門洞和墻上的垛口用條石和青磚砌筑。城堡墻體雖破壞嚴重,但磚石壘砌的城門洞和部分殘墻尚存。晴空麗日下,城堡與村內眾多老宅院相映成趣,更見古樸。
這也許不是最美的古村,沒有麗江的現代與熱鬧,不比鳳凰的底蘊與風情。這只是一個古樸的小山村,四周城墻所構建的封閉線條使它具有絕世而獨立的韻致,濃重的綠給人溫柔而坦蕩的情懷,葉間的露水凝聚出自然的力量。這里沒有過度開發的跡象,遠離城市的喧囂,需要在公路上顛簸幾個小時才可到達,但這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村所帶來的距離感和時空錯落感偏偏讓人為之著迷。
穿過古城堡,走進小村,這里該是當年城內守軍將士駐所,繁華落去,唯見滄桑。映入眼簾的是眾多恬靜的古宅,這些舊居早已失掉了曾有的人工雕飾的艷麗痕跡,只是從其風格上隱約可見當年的熙攘與繁榮,讓人不禁遐想起某一段被歲月湮沒的傳說。就連腳下的一塊塊青條石都仿佛有著無數歷史踩踏的足跡,堅實而滄桑。在這樣古老的街巷,你可以想象遇到豆蔻年華的少女輕踏過清涼的石板路,腳步聲驚落了繁花,花瓣跌落于衣裙的褶皺中,恬靜的美艷便在一笑回眸之間,那樣恬靜而優雅。歷史與現實,就這樣巧妙地融匯在了一起。
漫步街巷,忽見一個女人坐在門前納鞋底,春暉慵懶,樹影婆娑,那動作和神采,安閑得令人心折。陽光懶懶的,映著城堡、城墻,心頭一陣溫暖。難道說,納鞋底的女子正坐在當年的城堞旁嗎?她當然不會想到,自己身下的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那城頭烽火,曾撕裂了多少戰栗的心靈??
村人樸實,閑談中卻透出樂天知命的淡然。他們祖祖輩輩守著老宅過著寧靜的日子。他們不愿意大拆大建,把門售票,把古村變成一處旅游景點,他們說那是在糟蹋古村,是在褻瀆先人。我們已經見過太多散發著銅臭和偽文化氣息的旅游景點,也見過太多的挖掘和雕飾,如果那樣的話,古村恐怕就會消失,消失在年復一年的新建之后,消失在紅男綠女們瀟灑的步履之下,消失在人們越來越空洞淡然的目光之中,那將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沿村小徑,信步進入村北蔥郁的山谷——仙居谷。這里的山名萬花山,山如其名,山花爛漫,鳥語花香,萬類競自由。至于朝陽洞,則是山崖上的兩個溶洞,幽深莫測,一為“蛇仙洞”,一為“老虎洞”,有蛇虎二洞,便有“龍虎斗”之說,傳說雖神秘,游人卻喜此處的幽靜,常來此飽覽山野風光。
谷內有一座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小型水庫,這也算是“高山湖泊”了。湖水如碧玉鑲嵌在青山林蔭之中,波光麗影,泉潭相連,游魚戲水,游人如醉。沿山勢緩步而上,至仙門潭而如“仙境”。這里林木茂盛,遮天蔽日,三清宮便坐落于這幽靜之所,古代道士真是好眼光,如此深山幽谷,確是修行的絕妙之所。
三清觀,當地人也稱之為“二柏搭枝廟”。二柏搭枝,指廟前的巨柏,二柏樹干雖高聳云天,卻枝葉交纏,迎風沐雪,千年相依。山風吹過,柏枝作響,如泣如訴。村人故老相傳:二柏是由一對情侶幻化而成,他們彼此情深意長,受到雙方父母阻撓,二人躲進深山。三清神仙被雙方的忠貞愛情感動,將二人點化為柏樹,從此二柏連理,長相廝守。
觀名三清觀,是因為觀內供奉著道教的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三位神仙。按常理說,這三位應該是分開“居住”,元始天尊居玉清,靈寶天尊居上清,道德天尊居太清,但這里只有一座道觀,三位只好委屈著“合署辦公”了,因而觀名三清也就理所當然了。您可別小看了這三清觀,雖說道觀不大,但三清神仙管的事一點也不少,凡是人間萬事萬象的更替輪換、消長、榮枯、成敗、得失無所不包。因此,這里便成了歷代村民頂禮膜拜之所,每年四月十五的廟會也應運而生。
山風吹來,松濤陣陣,如此清幽之境,不由令人浮想聯翩。古往今來,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存在于時間和空間的一個交叉點上,無論人們怎么希求長久,渴望永恒,但相對于歷史長河來說,卻只能是電光石火一般的瞬息、須臾。為了擺脫這一根本的局限性,超出生命的長度,得到更多,無數英雄豪杰費煞移山氣力,耗盡無涯歲月,到頭來總不能如愿以償,最后只好悻悻然而去。大約只有在宗教和藝術的幻想中,才可能有“絕對的超越”,因而不論是繁華之地,抑或是山野鄉村,便修建了無數寺院道觀,祈求冥冥中的神靈來“通天盡人”。放眼大千世界,冥冥之事終屬荒唐,何如發奮振作,奮斗一生,識得此中真味者便是大智者。
落日余暉中,走出古堡,戀戀不舍之際,城堡上“清野門”的三字匾額映入眼簾。“清野門”好名字,堅壁清野,御敵于城門之外,何等從容與壯烈!然時勢異然,今喜太平盛世,城堡猶在,不見了長城烽火,也不聞凄風苦雨中報警的鑼聲,縱目所及,遠山如黛,暮云四合,炊煙四起,農人晚歸。但走在這片土地上,你分明感到這里的寧靜中蘊藏著一股強勁的歷史張力,你把腳步邁得很輕,很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