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莎車縣的阿爾塔什村,自古就是進入喀喇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的必經之路,被中外探險家譽為“昆侖第一村”。當年馬可波羅沿此線路進入中國,唐代玄奘經此線路東歸故里??當地村民離巍巍昆侖山太近了,似乎伸手就能觸摸到石頭冰涼的身軀;因為海拔高,他們離天也近,棉花糖似的白云如同輕紗,宛如帽子,就在頭上飄悠。這里不僅有山水相依、桃花灼灼的世外美景,更是擁有眾多百歲老人的中國著名長壽村。
走進西域桃花
巍巍大昆侖,氣勢磅礴的萬山之祖,東西綿延數千里,奇峰陡峭,層巒疊嶂,曾留下多少文人墨客的詩篇。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霍什拉甫鄉阿爾塔什村的500 戶村民,是有足夠的理由自豪的。千年歲月,悠悠時日,他們生活在昆侖山腳下,與大山竊竊私語,朝夕相處,如同親密的伴侶。高興起來,就躺在大昆侖的懷里,聽風的呼號,望雪的飄落,看日出日落,做著山里人悄無聲息的夢。
車子一路顛簸,不時揚起的沙塵遮擋了視線,氣勢磅礴的昆侖就在我們身旁,路卻在山的中間游蕩。山是光禿的,巖石像千層餅,一層層疊加、膠著、延伸著走向遠方。路呈S 狀,沿著山體盤繞爬升,一側是讓人心驚膽戰的陡坡和懸崖,下面布滿了嶙峋的亂石。
終于到了山頂,有一開闊地,車停了下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塊數十噸重的烏黑發亮的巨石,上面鐫刻著“昆侖第一村”五個鮮紅的大字。一面長條形的紅旗在風中獵獵作響,上書:“重走玄奘取經路,探訪昆侖第一村。”
腳下就是阿爾塔什村了。俯瞰時,仿佛人在天宮,倘若有幾片白云飄拂,就更有了天上人間、七仙女下凡的感覺。只見阿爾塔什村樹木蔥郁,挺拔的白楊綻放出油光光的嫩葉,村民們的院落漂亮整潔,處處桃花艷紅,杏花露粉,梨花吐白,透溢出濃濃的春的氣息。
村落依山傍水,如同一把彎彎的鐮刀,隨山勢走向延伸開去。正是四月的春,一塊塊長方形的麥田翠綠一片,縱橫交叉的田埂上挺立著高大的白楊。田野里、房舍旁、溝渠邊、林帶中,一派花紅柳綠,春意盎然的景象!風起時,枝葉與花兒一起擺動,灰色的木房舍和白色帳篷隱約其間,顯露出壯麗的煙火人間。
阿爾塔什村位于葉爾羌河綠洲平原,自古以來就是進入喀喇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的必經之路,被中外探險家譽為“昆侖第一村”,其田園風光美不勝收。此處,山勢獨特俊美,葉爾羌河在山谷中蜿蜒奔騰,村莊田園如棋盤分布錯落有致;靜靜傾聽,駝鈴聲、馬蹄聲、誦經聲、木魚聲,聲聲入耳??
葉河中巍然屹立的一塊巨石。它形似一尊巨大獅子,咆哮而下的河水撞擊著巨石,激起水花四濺。巨石屹立在葉河中央起到分水閘的作用,將寬闊的河面分流成兩股,兩側形成許多由細沙與卵石墊起的小島,小島上頑強地叢生著許多紅柳。
阿爾塔什的獨特之處,還在于村口處有一座海洋貝類化石堆壘的山體,它是難得的地質博物館。山體主要成分為石膏巖,石膏層中有泥質灰巖夾層,分布著大量短齒蛤、須蛤、蘭蛤等小型貝殼類化石;在離石膏層底面數十米處有大量雙殼類固著蛤(馬尾蛤)化石;石膏層頂面二三十米處,分布著大量牡蠣化石。這些淺海生物大都生存在距今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當時阿爾塔什應是半閉塞海灣。誰曾想到,現今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大海的新疆,當年還是汪洋大海呢。
玄奘與大腳印
葉爾羌河就在村西盤繞,在平坦的大峽谷中蜿蜒穿行,分為幾股支流,打著大彎,濺起浪花,呼嘯著奔騰向前,如蝴蝶結輕輕系在村莊的腰際,既像白色的絲帶,又像瑩瑩的玉環,更像一勾彎月依偎在柔沙鋪墊的河床里。河對岸則是昆侖山的又一支脈,溝壑縱橫,怪石如獸,奇峰四起,橫著立著,或突兀崢嶸,或托舉懸浮,千姿百態的妙趣,給人的想象平添了豐富的詩意。
山的顏色讓人稱奇,赭黑、青藍、深褐、土灰、微黃、淡綠,其中,淡粉色居多。本地人稱之為“七彩圣山”,它如一幅碩大的錦屏從天空直掛地上。
目睹“昆侖第一村”的秀麗景色,1000多年前玄奘大師取經東歸的艱辛浮現腦際。這里是通向中東和歐洲的唯一通道,由此向西,可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羅馬等地。當年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就經此村進入中國,唐代高僧玄奘經此線路東歸故里。
公元643 年春,玄奘負經東歸時,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翻越帕米爾高原,經阿爾塔什至佉沙國(今莎車),在朱具婆佛塔講經數日。玄奘到達阿爾塔什時已饑累交迫,取路邊野生巴旦姆果充饑才得以恢復元氣,之后又在葉爾羌河洗去塵埃。據說屹立在山崖上的那塊巨石,就曾晾曬過玄奘的袈裟和部分經書。雖說玄奘保住了性命,然而高聳入云的昆侖山橫亙面前,擋住了去路,他一籌莫展,只能對天長嘆。
如來聞之,哈哈一笑,腳踩祥云而至,雙腳一蹬,便將昆侖山分作兩半,為玄奘開出一條山路。至今在阿爾塔什村西北不遠的山壁上還清晰的留下了兩只巨大的“腳印”,趾頭和腳后跟尤為明顯逼真,游人目睹此情此景,個個稱奇卻又百思不得其解,驚嘆中平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見到的村民大多是老者,也有幾個笑盈盈的少女,穿著維吾爾族傳統服飾,淳樸善良的目光里帶著幾分調皮,有幾個巴郎子(維語小伙子)光著腳在土路上玩耍追逐。散落的牛羊在田野里悠閑吃草,整個村落籠罩在凝固了的靜謐里。
阿爾塔什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景,有“玄奘取經東歸路,巍巍昆侖第一村”的神秘,更有“九曲葉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磅礴。
探尋長壽之謎
阿爾塔什樹木成蔭,清秀嫵媚,宛如靈性江南。這樣的福地也孕育了多位百歲老人,當地是全疆乃至全國有名的長壽村。村里的壽星都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村民主要從事農牧業、林果業生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極有規律。當問起他們長壽的原因,老人們說可能是他們這個村子的水好。
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阿爾塔什村處于葉爾羌河流域上游,對于當地的居民來說,葉爾羌河的圣水,是他們生命的泉。來自喀喇昆侖山口的葉爾羌河綠了土地,成片的胡楊林傍水而生,在當地人眼里,它是一條不可思議的河水。源自雪山冰川的河水無論在什么季節都冰涼刺骨,而那些泥沙,據說含有多種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礦物質,是最天然的保養品。
我們見到的一位老者已有102 歲,鶴發童顏,耳聰目明,手腳利索。看到我們對他的身體狀況大加贊嘆,老人居然興高采烈地跳起了維吾爾族舞,引來一片掌聲和喝彩聲。老人并無特殊的養生之道,平時吃著家常飯,過年過節有點牛羊肉,每天堅持在地里干些輕便活,空閑時喜歡在村子的林帶里轉悠。老人性格熱情開朗,樂善好施,與家人和村里人關系融洽,人們都很敬重他。
阿爾塔什村的光照時間長,環境幽雅,遠離喧囂,風景宜人。在這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各有特點。春天草木返青,百鳥歡歌,就像是一個童話中的王國,令人沉醉;夏季濃蔭蔽日,雜花生樹,圖景豐富多彩,讓人舒心愉快;入秋黃葉如染,如詩如畫,在這時候濃厚的秋韻加上濃郁的民族風情,讓人流連忘返;冬天銀裝點點,滿目蒼勁,盡顯安靜祥和。沒有任何污染的空氣,富含被稱為“空氣中的維生素”和“長壽素”的負氧離子。充足的水和光熱資源為阿爾塔什村的種養、林果、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境內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變得顆粒飽滿,味道醇正,盛產的桃子、杏子、蘋果、甜瓜等瓜果格外甘甜可口,味道鮮美。
居住在這里的人們暢飲著甘泉水,食著新鮮果,呼吸著富含“長壽素”的空氣,吃著用料很講究營養的手抓飯。再加上當地人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坎坷時能處之泰然,鄰里、家人之間也相處融洽,閑暇時引吭高歌,跳上一段民族舞蹈,作息規律,熱愛勞動。
除了上述原因,當地的居民認為,他們的長壽還大大受益于維醫經典。在全球四大長壽區之一的新疆,維吾爾醫藥至今廣泛流傳。神秘的維醫藥在食療、養生等對人體疾病的預防和抗衰長壽方面有著明顯功效。這種在雪山、沙漠、草原、綠洲誕生的醫藥作為祖國醫學中的奇葩,正放射著獨特的光耀,并將給越來越多的人帶來福音。
人類長壽的原因很多,阿爾塔什村占據了“天地人合一,人渾于自然”的佳境,擁有人類賴以生存的客觀最佳要素——空氣的清新和食品的無污染以及葉河水的純潔,加上遠離塵囂、心態平和,是人們延年益壽的主要原因。
如今,在阿爾塔什正在興建一座巨大的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新疆的三峽工程”。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高峽出平湖,阿爾塔什的風景將因為水利工程造福南疆人民而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