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第一書記”,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那部名為《第一書記》的電影。這部2010年上映的電影匯集了黃宏、楊立新、徐帆、蔣雯麗等各路大牌明星助陣,成為當年度最火的一部主旋律電影。影片的原型就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沈浩原本是安徽省財政廳一名干部,2004年,作為優秀年輕黨員干部,他積極響應省委號召,成為安徽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的干部。
從21世紀初開始,我國多省相繼開展了選派干部到農村任職的工作。經過十多年實踐證明,這項工作在加強基層黨建和貧困村幫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地方選派優秀機關干部到村里任職、掛職,是有利于了解基層真實情況,夯實基層工作基礎、培養鍛煉干部的舉措,一舉多得。
2015年初,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中央要求選派第一書記“對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貧困村要全覆蓋”。
高標準,嚴要求,選好當家人
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想要做好村里的“領頭雁”、當家人,光憑借一腔熱忱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在農村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中,捋順村莊的各種問題,明確發展方向,進而改變鄉村面貌,對初來乍到的第一書記而言是何其困難。
選派第一書記的條件中,明確提出了要敢于擔當,善于做群眾工作,開拓創新意識強,作風扎實,不怕吃苦等要求。除選拔優秀干部的要求以外,還須緊貼農村需求、依村選人。正因如此,四川在選派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時,提出“六不派”,即政治素質不強的不派、農村工作不熟悉的不派、組織協調能力不強的不派、對群眾感情淡漠的不派、工作作風不實的不派、政策法紀觀念不強的不派。新疆、西藏要求選派干部必須懂雙語??
2015年,北京市共選派第一書記407名,其中市級層面選派102名,區縣層面選派305名。任期均為兩年。在市級層面選派的102名干部中,正處級1名、副處級11名、正科級57人、副科級33名。平均年齡40歲,全部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
在焦裕祿的故鄉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劉昌法的名字被廣為傳頌。從2012年開始任駐村“第一書記”4年來,他真心真情為百姓,先后帶領兩個貧困村走上致富路。老百姓也把他當親人:70多歲的老大爺自愿為他翻山越嶺尋藥治病;80多歲的老大娘把年貨留到快發霉也要等著給他??“干什么工作,當事業來做都做得成;干什么職務,當官兒做都做不久。”這兩句話,寫在劉昌法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也是他工作作風與心態的一個寫照。
類似于沈浩、劉昌法這樣的優秀干部才是真正符合第一書記選派條件的代表,而那些走過場,將下鄉駐村扭曲為“吃的農家菜,住的農家院,到老鄉果園里走了一趟,和鄉村游差不多”的人可真是把經給念歪了。
進農家,察民情,摸清村家底
“參與當地人的生活,在一個有嚴格定義的空間和時間的范圍內,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思想境界,通過記錄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滿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會如何構成。”這便是田野調查,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從某種角度來看,幾乎所有的第一書記入村后都需要做一番田野調查,轉村入戶了解村子情況,摸清村子家底。
北京市朝陽區小紅門鄉肖村位于城鄉結合部,村子情況復雜。桂冠擔任第一書記后為了摸清資源稟賦、吃透村情民意,采取了“三必談”和“三必到”,即“與黨總支書記必談、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必談、與村委會普通干部必談”,“逢入戶開展日常工作必到、逢走訪慰問必到、逢辦‘正經事兒’出份子必到”的舉措,通過座談、走訪、問卷及家長里短聊天等形式,多層面、多渠道去了解第一手情況和資料。駐村期間,桂冠走訪村民100余戶,與村民代表黨員代表談心談話200余人次。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清水河鎮紅旗村第一書記王志偉為了解村莊情況,與牧民群眾同吃同住,不顧條件艱苦、氣候惡劣,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等困難,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完成了對全村4社175牧戶的調查,了解了貧困戶可支配性收入和各類支出以及財產、住房、上學、就業等牧戶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困難,認真分析貧困戶貧困現狀和致貧原因,使幫扶工作有了精準詳實的基礎數據。
第一書記了解村情民情靠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走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干部了解了村莊,發現了問題;村民也從中體會到了干部發展村莊的決心,相互的信任才有了基礎。
實干事,干實事,做百姓的知心人
有人說,當第一書記最難的,不是怎么下得去,而是如何待得住、干得好。
村“兩委”班子組織渙散,村民不配合工作,歷史遺留問題棘手??是許多第一書記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當年沈浩初入小崗村時被村主任下絆子、勸架被打、村民沒一個人敢和他說實話??面對這些困難,他也同樣猶豫過。
和眾多第一書記的初衷一樣,北京市密云區西田各莊鎮西莊戶村第一書記亓建強當初以為只要能為村里引來幾個項目、促進全村經濟發展就可以了。進村以后才發現,實際情況比他想象的要復雜。由于建設施工項目、土地承包合同、生態林管護等歷史遺留問題,上訪群眾一波接一波;村集體賬戶有470多萬元欠賬,鍋爐損壞沒錢維修,電話欠費被停機銷號;“兩委”班子不團結,得不到群眾認可??
然而更讓亓建強頭疼的是老百姓對這個新來的第一書記懷有抵觸心理,認為他就是來鍍鍍金,不會踏下心來為村子辦事,還可能會侵占百姓利益。當時,百姓天天三五成群地來到村委會找亓建強要錢要物,甚至把過去幾年的矛盾和糾紛拿出來讓亓建強協調解決,想盡辦法刁難亓建強。
一上任就碰到這么多困難,受到很多從未受過的委屈,亓建強深刻地意識到,老百姓這些行為的背后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他提醒自己,面對挑釁不卑不亢,面對漫罵不急不惱。百姓有困難,他想辦法協調村“兩委”班子幫助解決;百姓鄰里出現糾紛,他必定到場幫助協調;有些因病致貧的特困戶和殘疾人,他自己出錢買米買面到家看望??
一分付出一分收獲。真心的融入,讓百姓對他的態度有了根本的轉變,過去見面是愛答不理,現在見面是笑臉相迎;過去是堵著門不讓吃飯,現在是請亓建強到家里去吃飯;過去想辦法排擠亓建強的一部分百姓,現在都已經成為他開展群眾工作的好幫手。
事實證明,第一書記能不能待得住,歸根結底還是要看他有沒有為村民干實事,有沒有真心為村莊的發展擔一份責任。對于那些村里有事就來一下,沒事時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城里,偶爾幫村里跑跑項目、要要資金的干部,村民也不會真心接納他的。
圖創新,謀發展,致富奔小康
低收入村幫扶、精準扶貧是第一書記們的另一項重要職責。想要在2020年實現全民奔小康,除了巨額財政補貼、特殊政策扶持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要靠這些集合了社會各界精英的第一書記們。相比土生土長的村支書,選派到村的第一書記則具有更為廣闊的視野、更加豐富的社會資源,而這些優勢是幫助村莊擺脫貧困的利器。
每年從6月中下旬開始,北京的平谷大桃逐漸上市。此時,平谷區峪口鎮胡家營村第一書記蔡華帥就在朋友圈里不停地推銷自己村里打造的富含SOD 的“孟良仙桃”。
胡家營村有3000畝大桃,村民幾乎都以此為生。可是隨著周邊省市擴種大桃,近幾年平谷的桃價一年不如一年!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一段時間調研,蔡華帥決定跳出平谷大桃概念,打造自主高端品牌“孟良仙桃”。
經過與村“兩委”班子商量,蔡華帥在村內找了3家大桃種植戶,拿出7個品種11畝地392棵樹,進行“孟良仙桃”栽培試驗。第一個試驗品種“早露蟠”在少套袋1萬個的情況下增收8000元。
今年,蔡華帥嘗試打造200畝的“孟良仙桃”示范園,申請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認證,進一步完善產品包裝,重點通過走京東、天貓等大型網上超市,并與平谷區內現有網上平臺合作,面向全國市場,從而實現他“帶動大桃產業轉型,推動為民增收致富”的目標。
來自海南省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駐村第一書記李紹煦,到萬寧市北大鎮豐丹村任職后,利用無人機航拍全村的產業布局,還借助光纖入戶為村民開通“信息高速公路”等高科技方式,不僅為村里謀劃了一個符合自身條件的脫貧布局,也開拓著村民的視野,改變著貧困戶的觀念。隨后,李紹煦又聯系上級扶貧部門支持的20臺電腦發放到村里的便民服務站、村扶貧工作室等公共場所。漸漸地,村里上網的村民多了,他們在網上瀏覽打工信息、特色產業的銷路、審批和辦理,種植技術共享,這些成為村民們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渠道。
“第一書記“是什么角色?是上面派來的“欽差”,是外面請來的和尚,還是松了箍的閑人?都不是。第一書記就是咱們村里人。他褪去官服,換上布衣;離開機關,走進田間;放下筆頭,握起鋤頭??只有完成了角色的轉換,第一書記才能真正成為村子的領頭雁、村民的知心人和基層黨組織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