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里是最適合隱居的地方;有人說,這里是最容易邂逅愛情的地方;有人說,這里有中國最美的山光湖色。廬山西海,地處江西省北部廬山西麓,地跨永修、武寧兩縣。由桃花溪景區(qū)、蓮花城景區(qū)、青石湖景區(qū)、鹿角尖景區(qū)、百灣迷宮景區(qū)、紅巖潭景區(qū)六大景區(qū)組成。國家一級水質(zhì)、一級空氣讓這里成為天地間的一片世外桃源。而湖內(nèi)千島落珠,山水交融,3畝以上島嶼1667個,5畝以上島嶼997個,又有“第二千島湖”的美稱。
湖島風光,大珠小珠落玉盤
駕舟于湖面,一路青飛碧舞,晶瑩迷目;沿湖山影疊翠,凝紫流蒼,令人心曠神怡。湖中諸島,遠望煙籠霧鎖,若隱若現(xiàn),近瞧郁郁蔥蔥,盡顯風采。大的方園幾千畝,小的僅幾平方米,像九天撒下的一把珍珠,星羅棋布在湖面。島嶼之間,有的相距僅十多米,船行其間,宛若進入迷宮。乍看山連水斷舟無路,行至絕處,卻又是綠水迤邐碧連天。島嶼形態(tài)各異,有的像鳥,有的如獸,如物,千奇百怪,楚楚動人,叫人浮想聯(lián)翩??
廬山西海形成的時間不算太長,而要追根溯源,則不能不提到20世紀70年代柘林大壩的修建以及修河兩岸的歷史滄桑。修河是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也是九江市境內(nèi)最大河流,全長405公里,流域面積14784平方公里,流經(jīng)修水、武寧、永修三縣,最后注入鄱陽湖,屬鄱陽湖流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地和沿岸居民的生產(chǎn)、生活用水取水地。1970年,國家投資興建柘林水力發(fā)電廠,來自全省20個縣市的工人、農(nóng)民及上海、南昌、九江等地的下鄉(xiāng)知青組成10萬建設大軍,聚集修河下游的永修縣柘林鎮(zhèn)修建攔河大壩。在各項條件極其惡劣情況下,十多萬人經(jīng)過幾年的肩挑背扛,于1975年將亞洲第一大土壩——柘林大壩筑成。從此,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八百里修河水被攔腰截斷,匯聚成一個地跨武寧、永修兩縣的人工淡水湖泊,這在當時水庫建設史上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修河昔日縱橫交錯的溝壑,如今成為一馬平川、琉璃萬頃。這古山新水所構(gòu)成的陌生風景,分外妖嬈,秀色可餐。整個湖區(qū)水面呈帶狀,全長102.5公里,最大寬度7.5公里,平均寬度1.9公里,水域面積為308平方公里。擁有大大小小的島嶼1667座,最大島嶼面積238.4公頃。湖內(nèi)飄浮、躍動著的是誕生于5.5億年前、有著“水中大熊貓”美稱的水中精靈——桃花水母,它的悠然詮釋了廬山西海的一級水質(zhì)、一級空氣;湖中島嶼,植被豐富,綠樹成蔭,千奇百怪,楚楚動人;沿湖環(huán)岸山青水秀,風景如畫,這便有了江西“千島湖”的美稱。然而,卻因80%水域面積在武寧縣,武寧人稱之為“武寧湖”;永修人則因大壩在柘林鎮(zhèn)上,稱之為“柘林湖”。為了更好地挖掘湖區(qū)的旅游潛質(zhì),2005年九江市政府通過網(wǎng)上征名,最終將湖區(qū)名稱統(tǒng)一為“廬山西海”,“一湖兩名”的歷史才得以結(jié)束。
佛教圣地,禪宗發(fā)祥地
說這里是最適合隱居的地方一點沒錯,在這片山光湖色中,有一座山——云居山,一座寺——真如寺,一座城——蓮花城。
鐘靈毓秀的連江云居山自然風光秀麗,尤其是百花谷景區(qū)曾被譽為“人間仙境”,景色尤為突出。沿著山路有奇山異石,溪水瀑布,還有古寺牌樓,到處都是名勝古跡。山上還有清新的空氣,繁茂的植被,有將近2000多種天然植被,千年古樟樹、千年古杉樹、千年古桂花樹、千年古銀杏樹、千年古櫟樹及近千年的羅漢松、伯樂樹、香果樹等樹木,繁茂迷人,即使在盛夏酷熱的天氣,氣溫也僅僅為22度。云居山除了風景秀麗,也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場所。山上的真如禪寺,就是佛教禪宗曹洞宗的發(fā)祥地,因此云居山也有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的美譽。
鳥瞰云居山,真如禪寺坐西北向東南雄居于蓮花城中,連峙凌霄的五老峰為其靠山主脈。寺后翠光耀眼的枕峰名為“龍珠峰”,幽篁叢生;寺左數(shù)重青嶂名為“袈娑峰”,掩映湖畔;烘托寺門的天然屏風名為“缽孟峰”,圓整聳秀;宛如雙象卷鼻的外圍名為“象王峰”,遙屏蓮城。如此景觀,大有“煥百寶之莊嚴,壓萬景之明滅”的雄渾氣勢。
穿過一片連綿不斷的竹林,在竹林深處,掩映著這座盛名的禪宗勝地——真如寺。真如禪寺是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全國漢傳佛教三大樣板禪林之一。唐代以來,香火繚繞,高僧輩出。白居易、蘇東坡、佛印等眾多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詩作畫,目前,仍保留著摩崖石刻、唐代銅佛、康熙千僧鍋及200多座中外歷代高僧墓塔。
真如禪寺始建于唐憲宗元和年間(806年?810年)。開山祖師道容與名僧司馬頭陀同游云山,上山后,見這里地平如掌,率徒誅茅墾山,治基建寺,一時名聲大振,從者如風。至唐僖宗中和三年,道膺禪師,上山擔任主持,遂使真如禪寺聞名天下。道膺在云山頭尾20年,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大力弘揚“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的禪風,授徒千有余人。克勤圓悟的《圓悟心要》、大慧宗杲的《宗杲尺牘》、《禪林寶訓》及戒顯禪師所著的《禪門鍛煉說》等禪門重要經(jīng)典,都出自云居。文人墨客中,如蘇東坡、白居易、黃庭堅、秦少游、皮日休、晏殊、朱熹等都曾到云居山留下了很多的詩篇和文章。
農(nóng)禪并重,是真如禪寺最具特色的寺風。早在宋朝時,住持法如禪師就提倡,“披蓑側(cè)立于峰外,引水澆蔬五老前”。可見,宋朝的真如寺就有農(nóng)禪并重的傳統(tǒng)了。明朝時,住持顓愚法師艱苦樸素,與眾同勞,深受眾僧愛戴。
如今,真如禪寺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一誠大師主持下,經(jīng)過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已有山林3600余畝,水田140余畝,旱地近80畝。真如禪寺廣大僧眾仍舊禪修不忘農(nóng)事,農(nóng)事飽含禪意,農(nóng)禪雙舉,勞作自給。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來過廬山西海后,會不自覺想到這首詩句。江西素有文人之鄉(xiāng)的美譽,這里獨一無二的人文底蘊與仙氣十足的景色水乳交融。站在廬山西海一隅,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島嶼遍布,似棋盤中的棋子,再與一湖碧綠的湖水相配,簡直就是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