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長辛店是一個擁有厚重文化的古鎮。
一條長辛店大街上,各種教派文化并存。大街西側的長辛店第一小學院子里是娘娘宮。娘娘宮原是一座古廟,坐西朝東,臨街有高大的門樓,山門原有三個門洞,門洞兩邊有厚厚的紅墻。早年有道士看管,香火很盛。每年從臘月十五開始,娘娘宮前的大街上熱鬧非凡,人們開始在此聚集迎接春節的到來。每年四月初有一次廟會,十里八鄉的人們到這里趕集。這時,也少不了有虔誠的女人來到娘娘宮燒香求子,俗稱“拴娃娃”。如今娘娘宮大部分建筑都坍塌拆除了,現只存有北配殿。
不過,今天的娘娘宮歷史遺存已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初發生在長辛店風起云涌的工人運動,讓娘娘宮走進了國人的視線。當時,京漢鐵路縱貫河北、河南和湖北三省,是連接華北和華中的交通命脈,有重要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意義。京漢鐵路的運營收入是軍閥吳佩孚軍餉的主要來源之一。1923年2月4日,北京至漢口兩萬多鐵路工人高喊著“爭自由,爭人權”的口號,舉行了大罷工,1200公里的鐵路頓時癱瘓。長辛店的三千多名鐵路工人聚集在長辛店大街娘娘宮前,由鐵路工廠工會委員長史文彬向大家說明了罷工的原因,并宣布了工會組織的罷工決定。8月初,我們一行采風的朋友來到這里時,相關部門正在對北配殿修繕維護。站在娘娘宮大院里,我們仿佛聽到了當年鐵路工人的一陣陣吶喊,仿佛聽見了史文彬慷慨激昂的演說。
在娘娘宮斜對面不遠處是火神廟。火神廟坐東朝西,門匾刻有“敕建延祚善慶宮”。這座廟歷史久遠,何時修建已無從考證。此廟香火曾經盛極一時,尤其是臘月一、四、七、九的集市,來長辛店趕集賣鞭炮的商販,多到火神廟燒香祈禱,盼望火德真君保佑免遭火災,歲歲平安,萬事如意。各種民間團體的舞獅、高蹺、雜技、旱船、抬花轎、太平鼓、抖空竹等表演紛紛登場,會把農歷年年前的集市活動推向高潮。這里,也是中國現代北方工人運動的重要紀念地。此地就是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血案的原發地。如今在長辛店,工人革命運動遺跡比比皆是,比如工人勞動補習學校、二七工人俱樂部、二七紀念館、二七烈士墓、工人浴池等。
在火神廟北側,長辛店大街東邊的大寺口胡同3號是一座清真古寺。這座清真寺建于清代,光緒二十六年重修。每逢開齋節等重大宗教節日,就會吸引京西地區不少人來此做禮拜。目前,該寺已整修一新。據說,清真寺的門匾是抗日英雄馬本齋之子、海軍少將馬國超將軍的題字。
在這條街上,還有建于民國初年的老爺廟,建于1911年的天主教堂,以及歷史遺存早已不復存在的關帝廟、五道廟、尼姑庵等。總之,一條長辛店大街可謂諸教俱全,包羅萬象。
由于地理位置優越,長辛店的商業和服務業一百多年來一直比較發達。明清時期,就有許多供旅客飲食、休息的客棧。如今,行走在長辛店大街上,兩邊依然是店鋪林立,各式各樣的招牌比比皆是,想買點什么幾乎都能買到。當然,我們一行人還是最青睞老字號店鋪了,哪怕是歷史遺存大家也會紛紛上前探個究竟。說到長辛店大街上的老店,不能不說說老鹽店。1949年以前,現在的長辛店大街190號院是個老鹽店。經銷鹽,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官字號的買賣,尋常百姓不許經銷鹽,否則屬于違法,官府是要查辦的。老鹽店的老建筑至今還在,現存東房六間,是長辛店大街上現存為數不多的老建筑了。當初因為是官字號的買賣,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院內還有一段三米長、三米高的護墻,護墻上還有兵荒馬亂年代留下的槍眼。房屋、院墻使用的是老城磚,用灰澆砌而成。尋訪當年長辛店大街上有名的商號店鋪,人們依然能夠說出很多,經營紙張、糕點、雜貨的明聚德,經營食品、干果的王小鋪,經營布匹、服裝的義順興,經營文化用品的文英齋,經營米面的永順成,經營醬菜的大同公,還有什么劉家鐵鋪、李家鐵鋪、曹家肉鋪、永巨肉鋪等。這些老字號有的還在繼續經營著生意,有的只剩下歷史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