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山山脈北部的群山之中,在太平湖北岸,深藏著令人稱奇的古村落——查濟,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不同于烏鎮的熱鬧繁華,不似麗江的絢麗浪漫,它如同幽谷中的璞玉保留著迷人的質樸,白墻黑瓦的徽式建筑,質樸的村民,這里的祠堂、這里的名人故事還在坊間流傳著。
千年古鎮大有來頭
皖南的古村落也去過多次,西遞、宏村的喧囂已經讓人疲倦,而查濟始終讓我有種“養在深閨未識”的神秘感。“十里查村九里煙,三溪匯流萬戶間。祠廟亭臺塔影下,小橋流水杏花天。”這是在很早之前就拜讀過的關于查濟的詩句,腦海里不斷回放著查濟古村的構造,驚覺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述出了一個立體的查濟。
查濟古村落群坐落于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距縣城60 公里。此地離黃山一個半小時車程。村莊方圓30 余平方公里,始建于隋初,興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廢毀于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00 多年的歷史。它的規模之大,在皖南堪稱第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村落群之一。
這座古村四面環山,有三條溪水呈川字形穿村而過。沿水量最大的許溪溯流而上,古樹掩映中,依河而建的徽派古居如水墨畫般美麗。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制定出村落規劃圖,查濟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結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運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借景、對景等手法,形成“門外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的“天人合一”格局。
查濟古村民居建于一小盆地之內。山上有茂林修竹,村邊有大片良田;村外有鐘秀、平嶺、巴山、石門四門;環繞村圍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內有岑溪、石溪、許溪三條小溪穿村而過。許溪兩岸房屋鱗次櫛比,清一色的花崗巖石板路遍布全村的大小街道長巷,素有“查村查(遮)半天”之贊譽,既道出了查濟的概況,也寫出了查濟當年的盛景。
登高遠眺,村落盡收眼底,民居像人字形分布,綿延10 余里,古村青磚黛瓦,馬頭墻重重疊疊,鱗次櫛比,幾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梁畫棟,氣度恢宏。查濟古村規模很大,至今保留著明清老房子200 多幢,祠堂5 座,古廟3 座,古橋30 余座。借用《紅樓夢》中的《杏簾在望》一詩放在這里倒是十分的貼切:“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陵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
查濟村民,十有八九姓查。據宗譜記載,查姓原是周朝伯禽的后代,周惠王(公元前676 年)肇封查邑(今山東濟陽)以地而得氏,公元前314年周赧王姬延,號東安,改姬姓為查姓,為查姓一世祖。西漢建元年間避石勒之亂,諸侯奔竄各郡,莫知所考。其顯于涇縣則自三十九世祖查文熙公,他生于南北朝陳宣帝大建初年,隋大業三年明經登第,受封為天臺宰,后任宣州刺史。公元618 年唐高祖登位,又召兼任池州刺史。從此往返宣、池兩地,途徑查濟,被這塊秀麗的山水風光所吸引陶醉。(公元625 年致仕歸里,遷居查濟,開辟村落,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經過長期的繁衍生息,再加上查文熙本人為官宦出身,以嚴治家,以禮待人,注重教育,歷代子孫大多數均為官宦。直至四十八世祖查誠為池州刺史,率兵御寇,(黃巢起義)于陵陽縣戰死,唐文宗惜之,敕封王爵,官位一品,并賜匾額“忠烈”,建廟宇祭祀。宋宣和年間,查姓五十九世祖查遠官封浙江都司,后升任光祿寺正卿。其后裔常年奔波于江浙一帶經商為業,逐漸在浙江海寧、江西婺源、江蘇丹陽等地開辟了新的村落,如清代大畫師查士標、當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查良鏞)就是其代表人物。
藏在深山中的璞玉
查濟古鎮的房屋已在許久的潮濕氣息下變得斑駁不堪,布滿了青苔,但在這破敗頹廢之下卻有著厚重的滄桑之美。
在這里,除了供居住用的民居外,現存的遺跡主要是祠堂和牌坊,這些都是元明清時代留下的老宅子,它們都深深打上了氏族時代里彰顯孝道和祖先崇拜的烙印。其中,著名的要數二甲祠、寶公祠、愛曰堂等祠堂了。查濟祠堂眾多,因為所在之地查姓人群非常龐大,據說在極盛的明末清初有十萬人口之巨,查姓人從1300余年前開始繁衍生息,支系叢生,一旦某一支系發達,后人就會建祠堂以光宗耀祖、鞭策后人。
在查濟,祠堂里的木雕也特別有名。素有“奇葩三雕,交相輝映”之說。三雕就是用在建筑上的木雕、磚雕和石雕。在查濟的民居、祠堂、牌坊、橋梁、墓室等建筑上,處處散落著三雕的身影,或優雅,或雄渾,或繁復,姿態各異,美輪美奐。
除了這些比較有名的祠堂外,查濟還有很多古建筑也是很有特點的。查濟古村老式的民居鱗次櫛比,黝黑的屋瓦,淺灰的馬頭墻連成一片。馬頭墻也叫風火墻,高筑于山墻之上,既可防盜又可防火。在查濟村老房子門樓設計建造很講究,俗話說“千斤門樓四兩屋”。建造房子的風水好壞,有一部分取決于房子大門朝向,大小高低如有不妥,房子住人不順。砌門樓前要請風水先生看相,用羅盤定位。所以在查濟許多民居的大門都是偏斜的,這些都是看過風水后定的位,大門要朝風水好的方向。有的大門外幾米處砌照壁墻,大門頭上掛鏡子、八卦之類的鎮物。門不沖巷是查濟村民居建筑的又一個特色,沖著巷子的大門都在門側設置碑石“泰山石敢當”,“山鎮海”等鎮物,以辟邪氣。大戶人家的八字門樓,磚雕門罩、壁畫等豪華氣派的裝飾,顯示了家庭的興旺和地位。
進入古宅大門便是庭院,不少人家庭院內設有花壇、盆景,多栽種牡丹( 取吉祥富貴之意)、天竹(取紅紅火火之意),庭院寬敞的人家還在院落中栽幾棵果樹,如枇杷、石榴、柿子、棗子之類,栽上一棵桂花四季常青、金秋飄香;臨水的人家還建有水榭,既可賞魚又可觀花,體現了村民的閑情逸致。
殷實的家庭在建造房屋時都會在廳堂前建有天井,作用是通風采光和區分上下堂之用,另外就是取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水為財,要關住財水在家中。天井下石板鋪面,有設置精巧的明溝或暗溝將水排出。天井還可以使人在家中享受“日月星辰”之靈氣,觀“風霜雨雪”之雅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井兩側井壁下有石雕碑刻,有長方形、正方形。石碑大部分是青石板,石質細膩,質地堅固,刻圖清晰,幾百年后如同新雕一樣。圖案有“麒麟送子、書香之家、喜鵲登梅、鳳穿牡丹、五子登科”等。
早上五點半,我們到了可以拍攝查濟全景的一戶居民樓頂,大多數村民們已經在忙碌了。婦人們在小溪邊洗著衣服嘮著家常,男人們在小道上挑著擔子拉著板車。白墻黑瓦的屋頂上,還有整群嘰嘰喳喳的麻雀,飛來飛去。滿眼望去,炊煙裊裊,東邊的太陽也漸漸升起來了。
下樓后,我們一邊向前走,一邊拍攝村民的悠閑生活。再往里走,就是查濟著名的畫家村,據說里面房子的主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畫家。畫家村不大,但著實很美,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來描述畫家村的靜謐意境,最恰當不過了。
與其他著名古村落人頭攢動的情景相比,查濟無疑安靜了許多。這里只有少量的自駕游客、一些來采風寫生的人和當地的居民。在村里,每個人都做著自己的事情,互不相擾。或許在這里,才能體會到隱居的真正含義。
令人驚奇的是,查濟常年住著一位名叫于連的法國人,他22歲大學畢業那年,加入“海外志愿者”項目來到亞洲,對中國的朝代、古建筑乃至中國古代文化都有強烈的興趣。2003年來到查濟時,他將村子里一棟有700年歷史的廢棄老宅買下,并定居于此。別看房子陳舊,于連的這個家可大有來頭,那是查濟村最古老的建筑“德公廳”的后進院落。房前有一座元順帝敕封“永德公”為“明羲官”而建造的牌坊,和許多皖南古建筑一樣,德公廳的天井是矩形的,大廳呈五開間,體現著涇縣古民居的宏大規模。“坐在院子里,看著遠處環繞的群山,喝一杯本地出產的云霧茶,生活就很美了。”
有人說查濟是一個典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歲月的浸潤使它變得灰白、雅致;四座群山像巨掌環繞著它,而它就是手掌中的一件修煉千年的珍寶。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一位恬淡隱忍的老者,虛懷若谷,敦厚古樸,不與世俗爭鋒,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