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農村網 > 2017年第三期

敖魯古雅林海雪原上的“使鹿部落”

2017-03-10 14:55:34       來源:    作者:

  

  在內蒙古根河市最北部的大興安嶺深處,現存一個遙遠而神秘的鄂溫克族支系居住地——敖魯古雅部落。300年前,鄂溫克人從西伯利亞遷徙至此,以在林海雪中狩獵為生。如今,族人大多過上了農牧生活,唯獨敖魯古雅人,一直延續著飼養馴鹿和森林狩獵的傳統,是中國最后的獵民部落。這里不僅有遠離塵囂的絕美景色,原始神秘的部落風情,更流傳著一段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故事。

  絕美的“馴鹿之鄉”

  坐在駛往敖魯古雅鄉的火車上,窗外的景色令人迷醉:一邊是草原與河流,一邊是浩渺的原始森林與山岡。藍天碧野間,不時冒出幾只珍稀動物——馴鹿。馴鹿俗稱“四不像”,它的頭似馬而非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驢而非驢,蹄子似牛而又非牛。馴鹿這種生靈性情溫順,適宜在寒冷的地帶生活,喜食苔蘚,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澤或深雪中行走,既是鄂溫克族慣用的一種交通工具,也是連接自然與人類的紐帶。

  在內蒙古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大興安嶺深處的滿歸林區,現存著一個最古老、最神秘的民族──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據歷史學家考證,鄂溫克民族有索倫、通古斯和雅庫特三個分支。其中,索倫族是農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如今,這兩支鄂溫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只有雅庫特人一直生活在大興安嶺的密林中,靠打獵和飼養馴鹿為生,成為我國最后一個狩獵部落。這里原始、神秘、獨特的馴鹿文化,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晨時分,我們由同行的昆特萊帶著走進了那片神秘的白樺林,來到她的舅舅家。此時,她的舅舅達瓦并不在家,這個季節大部分的鄂溫克男人都在“獵民點”上。“獵民點”是鄂溫克人在山里放牧馴鹿的地方,也是他們在大山里的家。馴鹿是鄂溫克人的生命,與這個狩獵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鄂溫克人愛馴鹿就像愛自己的孩子,甚至為每只鹿都起了名字。每當搬遷,清脆的鹿鈴就會響徹大興安嶺深處,上百只馴鹿浩浩蕩蕩地馱著鄂溫克人的希望,從一個“獵民點”遷往另一個。

  森林狩獵和飼養馴鹿鍛煉出鄂溫克人強健的體格,男女老少都能在山林里健步如飛,走到哪里都不會迷失方向。在達瓦舅舅居住的“獵民點”,我們看到了傳說中的“撮羅子”。這是一種圓錐形的臨時住屋,由二三十根碗口粗的松木搭建而成,外面覆蓋著樺樹皮和鹿皮,看上去很像印第安人的“提皮”。里面空間很小,光線也很暗,隨處可見的是墻上掛著的馴鹿頭和犄角的標本,充滿原始意味。

  在“撮羅子”里喝過奶茶,昆特萊領著我們去看額爾古納河。它是鄂溫克民族的母親河,以前山林里的獵民駕著樺皮船在河上捕魚,據說這樣的船行駛時沒有一點動靜。不過隨著鄂溫克人陸續遷出大山,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人會做這種樹皮船了。

  夜幕降臨,達瓦舅舅特意為歡迎我們組織的篝火晚會在一條小溪邊舉行。火苗將幽靜的溪水映紅,一位叫瑪利亞·索的老婦唱起了古老的祈愿歌,而年輕人的歌聲就要歡快許多,有鄂溫克民歌、俄羅斯歌曲,也有蒙古民歌和流行歌曲。

  原始神秘的部落風情

  在敖鄉,中國唯一的這群馴鹿,大約有10000只左右。過去,敖魯古雅人養馴鹿只是作為運輸工具,一頭馴鹿可以負重35公斤左右。現在,馴鹿已經不大用來運輸了,鹿茸成了當地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放養馴鹿,走在小鎮的街巷上,不時可以看到拉著雪橇急馳而過的馴鹿,它們身軀強健,以白色和褐色為主。

  300年前,鄂溫克人的祖先還在貝加爾湖畔放養馴鹿,后因俄軍入侵領地,他們就帶著馴鹿渡過額爾古納河,在一片人跡罕至的森林中繁衍生息。20世紀50年代以前,他們仍然保持著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羅子”。直到1965年,他們才搬遷到敖魯古雅,過上了定居的新生活。

  如今,敖鄉生活著500多人,其中鄂溫克人占一半,他們是獵民定居后的第三代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慣于打獵和飼養馴鹿,就長期生活在山上森林中的“獵民點”。一部分靠制作工藝品為生,最為擅長的就是鹿角雕刻及皮具制作。也有一部分在城市里找到了其他謀生的手段。當地著名的畫家柳芭一直生活在這里,她創作的獸皮畫,用獸皮的天然顏色,拼湊起來反映獵民生活。這在歷史上也屬首創,她的作品因此被內蒙古博物館收藏。

  近年來,在根河市西郊、S301附近,建起了敖魯古雅鄂溫克民俗村,推出了森林觀光、探險、模擬狩獵、民族宗教、歌舞、民俗表演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項目。此外,泛北極圈博物館、馴鹿園、圣誕園、獵民體驗園、民俗商業街等,也在陸續對外營業。這些旨在讓這里的一切都能長久流傳下來,使我們有機會觸摸歷史,直面自然。

  因為常年與森林為伴,當地的鄂溫克人沿襲最古老傳統的生活方式,他們習慣馬背上的粗獷生活,喝著烈酒載歌載舞。閑時燃起一堆篝火,男女老少手拉手圍火堆形成圓圈,自左向右轉動,歌聲由低到高,速度由慢轉快,熱鬧異常。有貴客進門,熱情的敖鄉人會讓客人繞過房屋中央熊熊燃燒的篝火,請他們在客位上落座。這時,女主人會端盤拿碗,盛著熱騰騰的鹿奶、香噴噴的鹿肉或熊肉、烙得焦黃的白面餅,一一請你品嘗。令客人驚訝的是,面前的杯、盤、碗、碟全是用樺樹皮制作的。這些樺樹皮器皿上,還刻有各種花紋和圖案。就連拿在手里的筷子,也是用獸骨精心制作的,潔白漂亮。

  當地人寧可走到很遠的地方,甚至翻一座山去扛回枯死的樹木作為燒柴,也從不砍伐一棵活樹。陪我們游玩的敖魯古雅“高知美女”妞日卡說,“敖魯古雅” 是鄂溫克語,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 ,所以,保衛森林就是保衛鄂溫克人的家園!

  中國最后的狩獵部落

  每年開春,鄂溫克人要給他們的馴鹿接羔。散養在外的馴鹿要找回來,營地里的男人就都出發去找鹿。“這個季節的馴鹿都分散到森林、溝塘子等處去了,很難找,但也有自己回來的”,當地一位鄂溫克大嫂說。找回來的鹿,女人就用繩把它們拴著,幫它們生產。

  這天下午,我們隨昆特萊給家中的小鹿掛鈴鐺,這是鄂溫克馴鹿的規矩,為的是叮鈴的鈴鐺聲能嚇走狼群。生產完的母鹿不用自己去覓食,主人會去樹林里找些苔蘚給它們吃。

  無論是扎魚還是打獵,馴鹿都是村民們的好幫手。一位鄂溫克族獵民講起打獵的傳奇:“老輩人獵熊,頭不能打,剝皮、割熊掌都要念念叨叨,意思是告訴熊不是有意傷害,冬天來了我們需要你的皮毛過冬。就是吃肉大家也要圍成一圈模仿烏鴉‘嘎嘎’的叫聲,意思是是烏鴉吃你的肉啊”。這個情節在遲子建的書《額爾古納河右岸》里也有見著,生動傳神,很有畫面感。

  次日雪剛停,我們就隨幾個鄂溫克爺們去尋犴。首要任務是去找鹿,一則把鹿召回家去,二則需要幾只大公鹿馱東西。尋鹿的過程比想象的艱苦,但在返程時我們看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幾個當地獵民進入林子召喚馴鹿,整個森林里回蕩起“歐歐”的聲響,不一會兒,大群馴鹿在雪地里疾奔,從林中氣勢磅礴地奔向公路,有如千軍萬馬之勢,十分壯觀!

  鹿找到了,就要去找犴。出發前先洗頭,獵民向我們“科普”說,這是為了去掉人味,否則鼻子靈敏的犴聞到人味就不會靠前了。我們走了一天的荊棘、樹毛子、塔頭甸子路,夜晚就露宿在冰冷夜空下。一路上,有位熟手一直在前面開道,并拿砍刀做著路標,這是老傳統了,過去的鄂溫克人打到獵物后都立刻剝皮,把獵物用“鬧考問”(一種掛獵物的木桿)插著,由女性和孩子牽馴鹿沿路標來取獵物。這次在堿場獵場的收獲并不多,因為四周布滿了偷獵者下的套子,犴的蹤影已蕩然無存,幸好有些野兔之類的小獵物落入囊中,才沒有讓獵民們空手而歸。

  快回到家時,鄂溫克人舉起大槍沖天空開火,突突的火光扯破幽藍的天空,這是信號,他們要到家了。遺憾的是在這片獵物幾無的森林里,狩獵的記憶越來越遠。

  敖魯古雅獵民絕大部分信仰薩滿教,他們認為“薩滿”是人和神的聯絡人,能幫助他們與祖先神靈交往通話。獵民們在長時間獵不到動物、家人去世、治療疾病等情況下,都會請“薩滿”舉行各類儀式。此時,“薩滿”會跳起薩滿舞,口中念念有詞地與神靈溝通。包括族人在內,沒有人知曉“薩滿”究竟與神靈密語了些什么。鄂溫克薩滿服飾和器具主要包括神帽、披肩、神衣、神裙、神褲、神鼓等,設計十分奇特,且充滿圖騰崇拜的神秘色彩。我曾經見過薩滿使用過的神鼓、神槌,據說薩滿的神是乘著神鼓飛翔在天空的。

  敖魯古雅人,中國最后的狩獵部落,一個與馴鹿為伴的善良族群,一個生活環境嚴酷,卻懂得感恩自然,與萬物和諧相處的民族!


中國農村網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