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轉星移,歲次丁酉,不覺又是雞年。從《詩經》中的“風雨瀟瀟,雞鳴膠膠”、“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秦臺一照山雞后,便是孤鸞罷舞時”、“詩成一夜月中題,便臥松風到曉雞”、“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少年讀書時”??直至毛澤東的“一唱雄雞天下白”,關于雞的描述不絕于書。雞,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十,是家禽類中唯一被納入生肖屬相的動物。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斗雞在我國也是久盛不衰,而有關雞的故事,在我國數不勝數,也妙趣橫生。
生肖行十
雞是家禽類中唯一被納入生肖屬相的動物,不禁讓人充滿好奇。據說雞王看到已被封為生肖的馬備受寵愛,心中十分羨慕。馬就開導雞說:“要得到人們的愛戴并不難,只要你發揮自己長處,給人們實實在在地辦點事情就行了。你天生一副好嗓子,說不定會對人類有所貢獻呢。”雞王回到家中苦思冥想,終于想到了用自己的金嗓子在黎明時分喚醒沉睡的人們。于是,每天拂曉雞王就早早放開嗓子歌唱,把人們從睡夢中喚醒。
可是,當時玉帝封生肖的標準只定在走獸類,不要飛禽,這可急壞了雞王。一天晚上,雞王為此事想不通,飛上天宮,在玉帝面前哭訴。玉帝細想,雞王的功勞也不小,于是便摘下一朵身邊的紅花兒戴在雞王頭上,以示安慰和嘉獎。雞王便戴著大紅花去見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認出這是玉帝的“御前紅花”,于是就破格讓雞王參與生肖席位的競爭。
到了爭排生肖座次的那一天,雞與狗同時出發,相伴而行。待快到天宮時,雞怕狗占先,便連飛帶跑地搶到狗的前面,待狗愣過神兒來,猛抬頭看:雞早已坐在生肖的第十把交椅上了!無奈,只好坐在雞的席位之后。從此,狗對雞再無好感,見到雞就追趕。直到今天,狗仍余氣未消,“狗攆雞飛”的現象至今可見。而雞呢,雖然至今還是頭戴一朵大紅花,但總覺得自己有愧于狗,所以,雞總是每天紅著臉在司晨。
報時神
漢代人編寫的《說文解字》解釋雞為“知時畜也”。既說明雞是家畜,又強調了它的報時作用。古代社會,雞被人們尊稱為“報時神,”甚至享受著人類的祭祀。原因是不管酷暑寒冬,還是雨雪晴天,雞都能準時守信的嘀鳴報曉,決不會偷懶。在沒有鐘表的古代人看來,雞就是通天神靈,知道漫漫長夜中的時辰,知道太陽何時升起,這是古代最聰明的人也無法做到的事情。戰國時代,著名的函谷關,開關時間就以雞鳴為準。落魄而逃的孟嘗君,面對大門緊閉的關口,擔心后面追兵到,食客中有會口技者,學雞鳴,一啼而群雞盡鳴,騙開關門。這個故事被司馬遷寫入《史記》,傳為熟典。
成語典故
晉朝時,祖逖、劉琨是生情豪邁,胸襟開闊的兩個青年人,平時同居一室,互相砥礪,研究學問,都想找機會為國效力。一天清晨,大地一片凄清沉靜,突然響起一陣嘹亮的雞啼。祖逖從夢中驚醒,把劉琨也叫醒說:“你聽,那雞啼聲多清脆悅耳,它引吭高歌,不正是要喚醒有為青年發憤圖強嗎?”“是呀,我們再不能貪睡了!”兩人披衣下床,來到院中,只感到陣陣寒意,戰栗得安不下心來讀書,便取出劍來,在曙光將露前揮舞起來。只覺得越舞越有精神,越有力量,直到東方既白。這就是“聞雞起舞”的典故,古往今來,不知激勵多少仁人志士!
有關雞的成語,很多都有典故。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雞毛蒜皮:相傳在很早以前有兩家鄰居,東家以賣雞為生,西家以賣蒜為生。賣雞拔得雞毛,弄得滿地都是;賣蒜剝的蒜皮,也是滿地都是。本來兩家相安無事,但一刮東風時,雞毛會被吹到西家院子里,刮西風時,蒜皮會被吹進東家院子里。兩家經常為這些事爭吵。有一次,賣蒜的與賣雞的打起架來,雙雙負傷,對簿公堂。縣官一看便說:“這等‘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來對簿公堂!每人十大板,回去反省吧!”后來,“雞毛蒜皮”便傳開了,并漸漸被用來表示那些瑣碎、不起眼的事或價值很小的東西。
詩篇佳作
雞,在詩人的筆下,更是妙筆生花,多姿多彩,形態各異。有的把雞比為斗士:“丹雞被華采,雙距如鋒芒。愿一揚炎威,會戰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真目含火光。長翹掠風起,勁翮正敷張。輕舉奮勾喙,電擊復還翔。”(三國·劉楨《斗雞》)
有的把雞比作先覺者:“不為風雨變,雞德一何貞。在暗常先覺,臨晨即自鳴。”(唐·李頻《府試風雨聞雞》)
有的把雞比作峨冠利爪的守信者:“守信催朝陽,能鳴送嘵陰。峨冠裝瑞璧,利爪削黃金。”(唐·徐夤《雞》)
明代的唐寅則把雞比作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勇士:“頭上紅冠不用戴,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而毛澤東的“一唱雄雞天下白”,則石破天驚地宣告長夜漫漫赤縣神州天亮了!
斗雞
斗雞在我國歷史上久盛不衰,曾被人們作為消遣和夸豪斗勝的手段,這從考古出土的漢代石刻和畫像磚上可見形象逼真的斗雞圖。《戰國策·齊策》最早記載我國先秦時期的斗雞娛樂:“臨淄之中七萬戶??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斗雞的風氣在唐代很盛行,尤其是特權階層的人物——寵信宦官、王孫公子。明代的斗雞之風也堪與唐人作比,江南斗雞已有了斗雞社,從宮廷到民間,舉國上下,趨之若狂,樂此不疲。關于斗雞的逸聞,古人筆下也多有記述。斗雞此項傳統的娛樂活動也一直延續至今。
民俗風情
古代漢族有“殺雞”的歲時風俗,流行于浙江金華、武義等地。每年七月初七,當地民間必殺雄雞,因為當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便能永不分開。
土家族稱踢毽子為“踢雞”。春節時,男女青年一起踢“雞”,一人將“雞”踢起,眾人都去爭接,接到“雞”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以后“踢雞”就成了談情說愛的媒介。
山東一些地區有“抱雞”的婚俗。娶親時,女家選一男孩抱只母雞,隨花轎出發,前往送親。因雞與“吉”諧音,抱雞圖的是吉利。而在浙江一帶有流行“宰雞”的婚姻風俗。
走入苗區,無論何時走進何座苗寨,你都不難發現:即使是一貧如洗的人家,家里都養著幾只雞。可以這么說,雞與苗族生活息息相關,并且結下了不解之緣:逢年過節必殺雞,貴客來了必殺雞,談婚論嫁雞為首(在說媒的過程中,男方就要帶著成箱成盒成雙的雞蛋到女方家說媒)等。總之,苗家有“無雞不成席,無蛋不搭親”之說。
古人對雞的偏愛,因為雞不僅是德禽而又是祥禽。以雞來諧音“吉”。如今,丁酉雞年緩緩走來,讓我們借著古人的智慧,祈愿它帶來更多的吉祥如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