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將規(guī)矩看作是一種約束,總是想盡力去打破它。不按規(guī)矩來也許是一種創(chuàng)新,但同時丟掉的可能是一種秩序、一種文化、一份情懷。很多規(guī)矩其實凸顯的就是一種儀式感,《小王子》一書中的狐貍說:“它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在中國人眼中,大家公認(rèn)的一年中與其他日子不同的恐怕就是過年了。然而由于傳統(tǒng)儀式的不斷缺失,沒有了儀式感導(dǎo)致現(xiàn)在的人丟失了許多好東西。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人對過年過節(jié)無感,有人說是物質(zhì)生活豐富了,當(dāng)年只有過年過節(jié)才能吃到的東西現(xiàn)在隨時可以吃到,少了期盼就少了滋味。這也許是一個方面,但從更深的層次來看,過年的規(guī)矩越來越少才是影響人們過年體驗的最直接的原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過年的老規(guī)矩與老理兒,過一個地地道道的大年吧。
備年始于“臘八”
從臘月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年是一個節(jié)連著一個節(jié),比如這臘月里的第一個節(jié)——臘八,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
中國的許多節(jié)日都與祭祀、宗教、祈福有關(guān),臘八也不例外。從有歷史記載以來,臘月就有“臘祭”這個說法,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jié)”,是佛教盛大的節(jié)日之一。這天一定要煮粥敬佛,也就是臘八粥。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shè)五味粥,名曰‘臘八粥’。
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jīng)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而老舍先生也在《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中寫道:“在臘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xì)一想,它倒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xiàn)——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nóng)業(yè)展覽會。”
也正是從臘八這天開始,過年提上了人們的議事日程,人們準(zhǔn)備年貨、準(zhǔn)備祭祀、大張旗鼓地準(zhǔn)備熱熱鬧鬧地過個年。
各地臘八習(xí)俗
陜西
在陜北高原,臘八粥里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qū)邪避災(zāi)祈求豐收。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
甘肅
甘肅武威地區(qū)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西寧
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
江蘇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話,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寧夏
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
大年前面是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被視為過年的開端,如今的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祭灶就是小年,其實,在古代,祭灶節(jié)的地位僅次于中秋節(jié),當(dāng)時在外做官、經(jīng)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tuán)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來年平安。
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祭灶日有詳盡描述:“古傳臘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fēng)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xiàn)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fù)云,乞取利市歸來分”。從詩中看出,祭灶的供品相當(dāng)豐盛,足見人們對于祭灶的重視。
民間有傳說,灶王爺整天守在鍋灶前,吃香的、喝辣的,還監(jiān)視婦女的勤懶和飯菜的好壞。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灶君上天庭向玉帝匯報人間一年來的各種情況,有的時候還會添油加醋一番。這樣一個神靈老百姓不僅得罪不起,還要竭力討好才是。
祭灶時要先準(zhǔn)備好供品,百姓早早制作了四角供兒或者燒餅,也有用水果、趕集買的糖果等代替。到了晚上吃罷飯后用紅公雞活獻(xiàn)于灶前,作為灶君上天的坐騎,有的地方用竹篾糊成紙馬。祭灶時先燒香,再吊表,用糖涂完灶王爺?shù)淖旌螅銓⑸裣窠蚁掠没瘘c著,這樣,灶王爺就與煙一起升天了。這時要跪著說“二十三,灶王老爺上天,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上天只說全家好,回宮多帶金銀寶”之類的吉祥話,吊完表后,行三跪九拜大禮恭送灶王上天。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之所以被稱作小年,是因為它跟大年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在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天庭的賞罰,與其他諸神一同返回人間。灶王爺被認(rèn)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nèi)。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祭灶習(xí)俗
吃餃子
祭灶節(jié),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fēng)面”,送灶王爺上天當(dāng)然要吃餃子。
吃灶糖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guān)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紅色是年的表情
如果用顏色給中國人的一年十二個月命名,那么從年初的二月到年末的冬月這十個月都可以用綠、藍(lán)、白、灰等冷、中性色調(diào)來代表,人們按部就班地進(jìn)行一年的勞作,理性的色彩主導(dǎo)一切。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臘月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但也正是從這個月開始色彩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向暖色漸變的過程。感性的色彩瓦解之前冷色留下的烙印。一直到除夕這天,一年的終結(jié)之時最終化作一團(tuán)純陽之色——紅色。
紅色熱烈,富有張力,激情,不拘一格。然而紅色所代表的含義卻與中國人一貫信奉的內(nèi)斂、不張揚(yáng)的處事原則大抵上相悖。因此在大多數(shù)時候,紅色是一個對場合非常挑剔的色彩。只有在一年中最令人雀躍的時刻——春節(jié),紅色當(dāng)之無愧地成為國色,“稱霸”一時。中國人吃的、用的、穿的甚至是人際關(guān)系都被這種顏色所浸染。這個時候最能將紅色完美融合在年的味道之中的恐怕就要數(shù)春聯(lián)了。
春聯(lián)也稱對聯(lián)。紅紙上用墨或是金粉書寫內(nèi)容祥和、文字對仗、字體工整的語句。《簪云樓雜記》中記載,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之后,看到大戶人家除夕貼的桃符非常喜慶吉祥,就想推廣一下。于是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lián)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lián)。一旦看到好“對聯(lián)”,還要停下評頭品足一番。
到了清代,過年貼春聯(lián)的習(xí)俗更加普遍、講究。民間既如此,宮廷且更加豪華隆重。然而過去,滿族的“對聯(lián)”不像如今的“對聯(lián)”,用大紅紙書寫,而是采用漢人最為忌諱的白紙書寫。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白色是女真族最為崇尚的色彩。早期的滿族人,有個風(fēng)俗叫“尚白賤紅”。早期滿族是狩獵民族,在森林里或者雪原上狩獵時,紅顏色最容易受到野獸的攻擊,所以,對滿族獵人來說,紅顏色不“吉利”。滿族先輩們認(rèn)為,白色是“吉利”顏色。但清朝入關(guān)后,滿族人受到中原文化、習(xí)俗的影響,逐漸轉(zhuǎn)變了“尚白賤紅”的習(xí)俗,便把白色“對聯(lián)”鑲上藍(lán)邊兒或紅邊兒。后來,不少滿族人向漢人那樣,索性用大紅紙書寫“對聯(lián)”,并且遵照漢人習(xí)俗,過年時張貼在大門上之后,不需更換,直到第二年過年時,再續(xù)寫新“對聯(lián)”張貼。于是,白色“對聯(lián)”,便成為清代皇宮過年的專用春聯(lián)。
除了春聯(lián),過年時,人們還要在門楣上貼上喜慶的門楹,掛上紅燈籠、在窗楞掛上一串串紅色的余錢、在玻璃上貼上紅色的窗花,還要在門上貼上紅紙斗方的“福”或“春”字,就連春節(jié)放的爆竹也都裹著一身“紅袍”。這一處處的紅色為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的來臨烘托足了氣氛,因此在過年的時候人們可以盡情的穿紅戴紅,不需要顧及是否夸張,要的就是一個喜慶味兒。
最具儀式感的一夜——除夕
祭祖是過年的高潮之一。梁實秋先生在《北平年景》中這樣回憶過年祭祖的情景:“祖先的影像懸掛在廳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剛怒目,都在香煙繚繞之中。這時節(jié)孝子賢孫叩頭如搗蒜,其實亦不知所為何來,慎終追遠(yuǎn)的意思不能說沒有,不過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點燭,磕頭,緊接著是撤供,圍著吃年夜飯,來不及慎終追遠(yuǎn)。”
祭祖之后接下來就是年夜飯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頓飯。年夜飯要說講究還是要數(shù)皇家。清代皇家年夜飯的規(guī)矩,從座次排列、餐具使用規(guī)格、上菜順序到菜品,都是有規(guī)矩有講究的。以座次排列為例。平頭百姓家圍坐一桌,尊長上座其余依次排列即可,可皇家人多,那就得論桌排列。御宴桌為主席,擺在大殿的地平臺上。臺下,自北而南,依次排列臣屬宴桌;自東而西,擺后宮宴桌。
到了民間,百姓中比較富裕的大戶人家來說,一般會臨時聘請大師傅到府上一顯身手。老北京的年夜飯的菜肴講究“四四見底”,即由四涼(炸饹馇、芥末墩兒、肉皮凍兒、五彩花生米)、四熱炒(紅燒鯉魚、蔥燒海參、清炒蝦仁兒、燴魷魚菜)、四肉菜(米粉肉、四喜丸子、紅燜肘子、回鍋肉)、四湯菜(燴三鮮、奶湯干絲、玉米全燴、八寶涮鍋)等組成。到了今天,當(dāng)年大戶人家的年夜飯菜譜看起來也是稀松平常的。
此外還有幾個講究,就是餐桌上要有魚,因“魚”和“余”諧音,大家都約定俗成的不動一下筷子,圖一個年年有魚(余)的好彩頭。還要有一個火鍋,意思是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還要上一盤蘿卜絲,俗稱菜頭,祝愿來年有好彩頭。最后多為一道甜食,拔絲紅薯或拔絲蘋果,祝福往后的日子平平安安、甜甜蜜蜜。
吃年夜飯期間說話也有講究,不能哭,不能吵架,吃完了不能說“飽”,要說“充實”,餃子在煮的過程中破了還不能說“破”,要說餃子煮“掙”了,含有掙錢的意思,不要談?wù)撌裁此劳錾〉仍掝}等等一切事情都以說吉祥話辦吉利事為準(zhǔn)。
到了晚上10點多鐘,該是接灶神的時候,大人們便來到貼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廚房灶邊,象征性地放一掛鞭炮,算是接了灶神。《老舍自傳》中這樣記敘母親接神的一幕:“記得有一年除夕,大概是光緒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親在院中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高香燒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里,非常的白,緊接著飛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滅;先下來的滅了,上面又緊跟著下來許多,像一把“太平花”倒放。我還記著這個。我也的確感覺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間。”
從臘八到除夕,再到之后的上元佳節(jié),年就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辭舊迎新的交替。也正是在這種充滿儀式感的一個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中,人們感知過年的喜悅、體味過年的情懷、伴隨年的更迭走過人生的漫漫旅途。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仿冒必究 轉(zhuǎn)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