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留存美好瞬間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7年,7屆攝影大賽吸引了上萬人參與投稿,2916位影友加入了“美麗鄉村攝影俱樂部”,4萬余幅圖片上傳到“北京美麗鄉村網站”,其中483 幅作品獲得了獎項??在這個讀圖時代,辛勤耕耘的攝影人與方寸之間,從多角度展現了美麗鄉村、多嬌京郊的可能性,留存了一幅幅詩意與美好;捕捉了一次次感動的瞬間,呈現了更加豐富的風景,與你與我與村。由中共北京市委農工委、北京市文聯、北京攝影家協會、北京美麗鄉村聯合會主辦,中共北京市委農工委宣傳教育中心承辦的“聚焦美麗鄉村”攝影大賽儼然已成為一項品牌活動,他們堅持從鏡頭里讀美麗鄉村,給我們帶來一次又一次的視覺文化盛宴。

  鄉村是生活的多棱鏡,鄉村是鄉情鄉韻的駐地,鄉村是寄懷鄉愁的地方,充滿著質樸與靈動,它以斑斕的色彩定格于心境,是永恒又是新生??

  “聚焦美麗鄉村”攝影大賽是北京市委農工委和北京市攝影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全市性攝影大賽,也是北京市農民藝術節的一項品牌活動,迄今已經連續舉辦七屆,吸引了京城眾多攝影愛好者參與。大賽以展示首都新農村建設成果為主題,以“北京最美的鄉村”及候選村為拍攝重點,以“生產美、生活美、環境美、人文美”為拍攝內容,按照風光、紀實、人物的分類,參賽主題細化為“山村美景”、“城鄉新貌”、“設施農業”、“山村民居”、“最美鄉村路”、“民俗風情”、“農家生活”、“鄉村旅游”等8個版塊。

  七年來共征集作品4萬余幅, 483幅作品分別獲得了大賽設置的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這些作品不但宣傳展示了首都三農建設成果,還為首都農業發展積累了珍貴的影像資料。正如主辦方所期待:吸引更多的攝影愛好者去京郊尋找美、發現美、記錄美、傳播美,向市民展示多面多棱京郊,促進城鄉融合,為首都農業發展積累影像資料。

  多維度詮釋攝影大賽

  為了進一步團結影友擴大交流,為影友提供便捷有序的溝通平臺,建立長效的活動機制和擴大展覽的影響面,主辦方于2011年在“北京美麗鄉村網站”開辟了攝影版塊,其中舉辦的每月一評的“聚焦美麗鄉村”攝影月賽是攝影大賽的重要組成部分。獲獎作品除了可以直接晉級當年的“聚焦美麗鄉村攝影大賽”總決賽,并獲得相應的獎勵外,還會在《美麗鄉村》雜志攝影月賽欄目刊登。活動主辦方一直堅持用雜志這個穩固紙媒平臺把四季變幻的自然風光、豐富多樣的農家生活、春播秋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呈現出來,展現出攝影者的辛勞,展示給市民更多的記憶與美好。

  聚焦美麗鄉村攝影大賽依托“北京美麗鄉村網站”平臺,匯集了近3000名攝影師,這里成了他們溝通交流、切磋技藝、相約采風的陣地,4萬余幅反映農村、農業、農民的紀實、創作、藝術類高清圖片,應有盡有。攝影師們將手頭的優秀作品上傳到美麗鄉村圖片庫,可以為作品創造價值;圖片使用者,可以盡情挑選滿意的圖片,物盡其用。這里已然為大家帶來了各自的便利和價值,堪稱鄉村圖片銀行。

  “美麗鄉村”攝影俱樂部可以說是支撐“聚焦美麗鄉村攝影大賽”的航母。截止目前,俱樂部已發展會員數千名,其中有多名京城攝影大咖加入其中。比如: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鄭玉萍、北京攝影家協會會員池淳、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劉玉奎等。俱樂部會定期組織會員開展攝影講座、主題拍攝、攝影采風等創作活動。

  為了給“聚焦美麗鄉村”攝影俱樂部的資深會員創造良好的外拍環境,更好地鼓勵俱樂部會員外出采風,發現、記錄新農村建設的成果, 2014年、2015年兩年間,“聚焦美麗鄉村”攝影俱樂部分別在懷柔西臺子、懷柔八寶堂、密云蔡家洼、房山西白岱、平谷張家臺五個行政村甄選了五家民俗戶成立了“攝影之家”,并陸續為 “攝影之家”進行了授牌。攝影之家的成立,讓會員們在京郊有了根據地。攝影之家所在的村鎮干部非常歡迎這種文化入駐鄉村的形式,說這是一個雙贏的好舉措,攝影師們尋找美、發現美,創作出好作品的同時又帶動了農民的增收,為當地旅游做了宣傳,還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農民的審美水平,希望這樣的攝影之家多建幾個,更希望攝影師多去郊區走一走看一看、再拍一拍。

  影展。月賽評片、年底評獎,作為攝影大賽的成果展示,每年在大賽結束后都將舉辦獲獎作品攝影展。影展展示的不僅是攝影作品、影像資料,也讓鄉村的變化、攝影者的價值和價值觀在影像里得以實現。

  “這是一場視覺盛宴,也是一場心靈之旅。”一位俱樂部成員說,“攝影展不是個人的體現,而是透過鏡頭,讓大家看到留存下來的美好。”繼首都圖書館、玉淵潭公園玉和影廊、北京三品美術館相繼展出后,本次展覽于2017年元月6?13日再度在中華世紀壇隆重開展。

  八家攝影小分隊

  除了成立攝影之家,攝影俱樂部在今年還特別成立了定期記錄鄉村發展的攝影小分隊,他們不再僅僅局限于拍攝風景、拍攝紀實、拍攝人物,他們或深度挖掘某一個村莊,或深度挖掘某一個題材,或深度挖掘某一個民俗形態,用跟蹤式拍攝的深度報道方式,記錄它的成長,引導它的傳承,留下它的價值。這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家攝影小分隊的隊員們。

  昌平區八家村,是個典型的淺山區,全村年人均收入1萬余元,在北京市農村比較而言,屬于經濟薄弱村。2016年,八家村被北京市列為文化試點村建設項目,如何打造八家文化,讓其助力八家經濟發展,這里的“第一書記”李昀已苦思冥想很久了。鄭永康,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北京軍休攝影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美麗鄉村攝影俱樂部高級會員,多年來一直深入農村拍攝,在他看來:“(美麗鄉村攝影俱樂部)不光是攝影愛好者的切磋展示平臺,更是宣傳和推介首都三農建設成果的平臺,好的作品,既可以讓市民通過鏡頭了解鄉村,記住鄉愁,也可以讓傳統的鄉村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在今年北京市委農工委宣教中心牽頭的一次會議上,鄭永康與李書記在關于昌平八家村的文化試點村建設項目上“一拍即合”。

  很快,在鄭永康的倡導下,成立了由軍休退休干部組成的固定成員15名的八家攝影小分隊,他們一次次地策劃、組織、參與八家村的個個活動,并用不同視角去記錄八家村的大事小情、八家的鄉村文化、八家的歷史故事,“第一書記”的成長等多面內容。從2016年3月合作之初到年底,從八家村的電子商務、清明祭掃、春暖花開、村委會選舉到八家村的蘋果疏花、結果,鄉村步道的建設等內容,變化的不僅是視角和圖片,還有村民、果農和環境。

  談到村莊的變化,鄭永康感慨頗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剛一開始入村拍攝時,村民看見我們都說,別拍我,別拍我,現在一看到我們來了,都主動邀請我們去自家拍攝。我覺得這一點很了不起,這說明村民充分認識到了攝影對他們的真實幫助,對文化也有了更具體的認識。其次,就是他們對自己的村莊有了更高的認同感。看到我們拍攝的片子擺在益農信息合作社里,會禁不住感嘆,原來我們村這么美好。文化立村,文化強村,只有農村這種內生的文化,表達出村民實在的訴求,鄰里之間、人與人之間才會更有溫情,整個村子的凝聚力才會更強。這樣,我們的攝影師才真正用鏡頭影響了他人,體現了微薄的社會責任。”

  八家村的每一點變化,攝影小分隊都記錄在鏡頭里。“我爬到了最上面來拍攝步道,那里可以看到‘之’字形的步道建設情況,人和馬基本是立著上去的。我覺得那個視角是對它的一個全記錄。我們之所以這么做,其實是覺得,文化扶貧也好,文化立村也罷,不能只是一味地送,還要為村子以后的發展謀取路徑,不能簡單地‘輸’,更要‘造’。所以,這個步道的建設,我們小分隊的人都特別喜歡,鉚足勁拍攝。”成員之一的李樹興說。

  對于攝影小分隊攝影老師無私的奉獻精神,李昀心中充滿敬佩:“其實,讓我感動的不僅是農民,還有我們的攝影師們。因為八家村正在全力打造特色民俗旅游,一條連接西峪橡樹林和蟒山天池的登山步道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由于山高路險、坡陡道難,大概有1公里的步道鋪設完全沒有路,就是從山中樹林靠畜力馱著磚塊運上山,人基本沒法爬上去。可是這幫平均年齡在六七十歲的攝影師們,不畏艱難,汗流浹背、已近中午,才爬上山頂,用心拍攝這一過程,著實讓我感動,這給我們八家村留下了寶貴的資料。更讓我覺得愧疚的是,一直以來,只要是八家村一有活動,咱們攝影小分隊的老師們,就自駕拿著各種設備從四面八方趕來拍攝,拍攝完畢留下圖片后,從來不停留,都是各自解決或交通、或午飯的問題。”

  攝影究竟為鄉村帶來了什么?或許八家村“第一書記”李昀有切身的感受:“攝影小分隊的到來把八家的各個方面通過不同的視角傳播到個個角落,提升了八家的知名度,對它的成長很有幫助;其次是記錄了八家的成長,讓鄉村回憶可感可知可看,讓鄉愁有所寄托;再次是,讓八家人重新審視了自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溫潤了,整個村莊更有溫情和溫度了,大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強了,這一點是最難得的。其實,文化就是在這種春風化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改變了彼此,傳承了門風與習俗,是所有村莊長遠發展必須具備的力量。”

  從花海草甸四季變幻的自然風光,到民俗歷史生態多樣的農家生活,從蓬頭稚子到耄耋老人,從春播秋收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性的、直觀的、快感的視覺文化已然成為一種風尚。以一貫之的攝影大賽,每一次都在不斷成長,不斷延伸,不斷打開更多的可能性,讓攝影和攝影師之間,讓攝影和村莊之間,讓攝影和文化之間,一次又一次地碰撞出獨一無二的火花,留存下更多的美好。

  又是一個嚴冬,寒風呼嘯;而中華世紀壇中心展廳里卻人頭攢動,熱鬧異常,美麗鄉村攝影大賽的百余幅優秀攝影作品,在這里展出,給大家帶來了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留下了記憶,留存了美好,溫暖了人心。這一屆大賽的完美收官,同時又伴隨著新一屆美麗鄉村攝影大賽的開啟,美麗鄉村期待著攝影家們再次踏上尋美之路。

責任編輯:高曉川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