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鄉村里的清明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 楊世明 字號:【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將至,趁假日回到生我養我的洱源煉鐵老家,去祭拜那些遠逝而長眠于村后高山上的歷代先祖。但近年來,當地政府為護林防火,明令嚴禁野外用火,極力倡導“生香熟食,文明祭掃”。于是,老家人逐漸改變了以往將鍋碗瓢盆、土雞生魚、臘肉香腸、果蔬乳扇等煮具食材以人背馬馱的方式搬運到山中墓地,邀上五服之內的同宗親戚和世交之友與地下的祖先共煮共進清明午餐,還有燃香點燭,燒草化紙,跪拜禱告,插柳招魂等傳統習俗。這幾年來,我家也積極地響應政府的號召,進行文明祭祀從而騰出了有限的時間,順便到附近的山林墓地里走走。

  村后的每一座山頭或山腰都無序地散落著或大或小,或新或舊,或新舊相雜的墓群,這些墓群大都是世代安居在山腳下各村莊,各家族的祖墳墓地。我們這里有“生可同村,死不能同山”的習俗。因此,對于祖墳墓地,各家族都有各家族的山頭領地,外族人不可隨便侵犯或混葬。在新中國成立前,鄉間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生時你哪里搬來,死后你就葬回哪里,路途遙遠而無力回葬的,只能就地葬于房前屋后了。

  在我白族聚居的老家,墓葬文化極為豐富。僅祖墳墓地就有大小墓地之分,以便分類安葬。在家族中德高望重,功名顯達,家運昌盛,享陽高壽等善始善終的家族成員,才有資格葬入“大墓地”。如果生前品德惡劣,橫行鄉里,不務正業,偷雞摸狗,欺男霸女,暴病夭折,絕育無后等不得善終者只能被葬于“小墓地”了。老家人一生一世都在傳揚著“勤儉持家”的美德,沒日沒夜,苦死苦活地掙來的錢財,除了不惜重金供養子女上學讀書,以盼出人頭地,獲取功名,光宗耀祖外,就是起房蓋屋和營造墓園了,以求生前死后住得漂亮、閑適、清凈和安穩,也是在鄉間安身立命,在世做人的一生追求和榮耀。因此在我老家人的眼里,擁有功名、豪宅和大墓是家族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

  我老家地處洱源西部的窮鄉僻壤,遠離城鎮,很難在史書上或古代文藝作品中找到她應有的歷史痕跡。但可以在眾多遺留下來的古葬古墓上,能讀到有關其社會變遷、朝代更替、族源遷徙、家族興衰、功名顯達、本地名流、墓主身世等一切過往。可以說,這里不同朝代的一塊塊墓碑上的墓志銘就是一本本鄉村史志。但在老家方圓百里之地,目前還沒發現清朝以前的墓葬遺跡,只能見到清朝、民國、新中國成立以來才有的墓碑墓志銘。清朝之前,這里也許流行的是火葬、天葬、水葬,還是還沒有人煙搬遷而來?

  走進一片麻麻的荒山野冢,生命力極強的雜草和灌木健壯的根須早已伸入一堆堆低矮的土墳之下,掀翻了那一堆堆長滿青苔,風蝕斑駁、大小不一的墓石因此散落了一地,顯得格外的荒涼和凄美。一群群螞蟻在忽隱忽現的墓穴里忙出忙進。迎著春風,剛蛻下的一張雪白的蛇皮,一頭纏著低矮的樹根,另一頭卻在空中隨風飄揚,猶如僧家或道士在揚幡招魂。也許原先就沒有,這里已無法找到他們墓碑的殘石碎片了。不知何時起,長眠于這些亂石中的人,也許是瘟疫群染而夭折的短命鬼,也許是部落爭斗的犧牲品,也許是后人絕根或流落他鄉,即使到了清明,也無人前來修整和祭掃了。

  在這群小石墓的不遠處,有十幾座大石墓,依山勢而建,一排墓跟著一排墓,逐級往上爬,但早已殘缺不堪,大都被歲月摧殘,被風雨剝蝕,被雷電擊毀,致使能工巧匠雕琢的異常工整而精美的墓頂拱券、墓石柱子、墓蓋石瓦滾落一地。墓室里安置的雕刻著墓志銘的大理石碑,有的早已不翼而飛,有的被無聊者或醉漢砸碎,固守在墓旁的一對對大理石石獅也只剩下“獅座”了。曾經豪華顯達,現已香消玉殞,又不知葬于何時的這些古葬古墓,早已被人掏開,陰森森的洞穴里已伸出幾棵幼樹和一些野草,偶爾見到一兩塊隨葬的陶瓷碎片。有的墓身上自然生長著一棵或幾棵高大挺拔的云南松或黃栗樹,粗壯的根須將高大雄偉的石墓擠歪朝一邊,如中風而不死的老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雖然墓地一片狼藉,面目全非,但我們可以透過高大雄偉的墓碑和直立于墓地周邊,由花崗石打制,頂間架石斗,頂端置石獅,高約六七米的紀念標桿,可以想象得到這里曾經是某個望族數十代的風水寶地,是某個家族繁榮昌盛的象征,那直立高大的花崗石紀念標桿就是家族興旺過的“華表”。

  斗轉星移,世事在變。這曾經豪華的祖墳墓地的家族,或許曾是當朝的地方官吏或商賈之流而富甲一方,或經營著浩浩蕩蕩,翻山越嶺的馬幫,數十年后,腰包鼓得能買下城里的一塊地,一院豪宅,一個日進斗金的商鋪,賣掉相依相伴的馬匹,辭掉出生入死的馬夫,自然成了城里的一個家族。或是村中首富望族,但發跡后,轉讓房產農田山林,舉家入城,生活在別處。后代子孫都成了“黃鶴”而一去不復返。這窮鄉僻壤里最后只剩下無法轉讓,也不可能轉讓的祖墳墓地了。或許在自然災害頻發,瘟疫橫行,匪盜猖獗的時期,全家族遭遇滅門之災?還是應驗了那句 “富不過三代而衰”的古話呢?

  再翻過一個山坡,便有高大挺拔而郁郁蔥蔥的云南松林布滿著整個山頭,山腳下鋪展著一群密密麻麻的祖墳石墓。石墓樣式各異,有“三碑四柱”、“一碑兩柱”、半圓拱頂或石瓦蓋身等;石墓大小不一,高大的石墓可容三四個人擠著躲雨,規模小的只有兩三尺高;石墓華簡不等,豪華的石墓都刻有精美的石花圈、石麒麟、石獅石鹿、石像石馬,還有精工細刻,古色古香的碑文墓聯。碑文較為講究,大都記述著墓主人族源遷徙、家族功名、鄉評謚號、生平事跡、親屬成員等內容,還有地方名人雅士頓首拜題和建造年月等。較為簡易的石墓只有四五塊雜石搭砌而成,沒有一字碑文,也沒刻一絲花草。石墓建造的朝代也有別,從墓志銘中可知清朝、民國,還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面前這片形式各異,大小不一,華簡不等,朝代有別的祖墳石墓,簡直不像一片鄉村墓地,而是陰間里的一個村莊,或一個城鎮,抑或陽間里一個露天的墓葬文化博物館。

  一路的踏春爬山,一路的拜謁墓葬,猶如在閱讀一本本墓葬文化史,一本本歷代遺留的家譜,一本本家族的興衰史,一本本鄉村變遷史,一本本人類社會發展史,從中可知祖輩的榮辱興衰,可知先人的一切過往。

  順著隆隆的風鉆機里混雜著鑿錘碰撞的一陣陣聲響走去,只見堆滿巨型花崗石的山坡上有幾個石場,工匠們和加工機器正在忙著給客戶打制豪華的大石墓,有的已被運走,有的正在加工,有的還在排隊預訂。有的為逝去的親人訂制,有的卻為自己的歸屬做準備。因為在清明節前后十多天里,是老家人建墓、修墓和掃墓的最佳日期,有條件而想要做的人家不容錯過。

  經濟并不發達的老家人,一生都在勤儉,以一輩子點點滴滴的積蓄,去供書求個好功名,去建房圖個安樂窩,去建墓圖個好歸屬。但在當今鼓勵鄉村農民進城的背景下,十幾年或幾十年后,子女因讀書求得功名利祿或棄學去圓城市夢而遠走他鄉,最后落居別處。苦死苦活所建的宅院會不會變成蛛網結集,塵土覆蓋的“無人院”,所建的豪華石墓會不會變成無人祭掃的荒冢呢?

  每每聽說有的大城市里現在流行“死不起”或“無處葬”的尷尬時,我多么羨慕與老家人只有一山之隔的牛桂丹和紙廠兩個彝族聚居村,他們祖上奉旨“騎著好馬,游走高山”,雖然現在基本定居下來了,但他們的后代子孫還是不修墳墓,不立碑,死后不留半點痕跡。當人死后就置放于火中焚燒成灰,然后將灰撒到密林深處或懸崖之上,讓他的靈魂徹底地回歸大自然。活著的人每天迎著東升的太陽,趕著牛羊,種植藥材,播撒蕎麥,從容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豪邁地大聲歌唱,大步舞蹈,從不考慮身后之事。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