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農村有500萬農民,然而他們的生活并不全都像我們從電視里看到的那樣,休閑舒適,充滿享受。在農產品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很多法國農民的日子并不好過。
村里看病、理發不易
納瑟莉和杰拉德夫妻倆今年都是50歲,經營著一個農場,養著70頭蒙貝利亞特奶牛,他們三個女兒中的一個——茱莉亞留在家里和他們一起打理農場。
全家每天要給70頭奶牛擠兩次奶,黎明一次、黃昏時一次。“我們每人每月很難掙到1000歐元,” 納瑟莉說。她丈夫接過話茬:“現在是全球化時代,各地牛奶的價格都一樣了。到處都生產牛奶,牛奶太多了,價格就跟著跌下來。這樣我們的利潤就很少,如果這么繼續下去,會一分錢都掙不到的。”他們每個月只能倒貼積蓄,才能維持生計。杰拉德 說:“冬天的時候,我甚至還得另外找份活補貼家用。”
夫妻兩人都熱愛鄉村生活,也喜歡田野環境,“只是我們覺得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有點絕望” 納瑟莉說。小商小販都走了,村子里什么都沒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服務,“看醫生、理發、去超市,一年比一年走得遠。”
買個電飯鍋是奢侈,慶幸兒女離開
旁邊的莫朗村情況也一樣。56歲的皮埃爾和妻子32年前接手父親的農場,整個生活圍著38頭奶牛轉,他感覺筋疲力盡:“不知道當初的選擇是不是正確。”
各種行政手續變得比以前要復雜很多。“以前我父親一個月的賬目一張紙就夠,開銷、收入簡單明白。現在一個月的賬目要一個文件夾。” 皮埃爾說。對農民來說,地里的活是忙不完的,根本沒有空余時間,但這些行政單據、手續,又要占去大把時間。
皮埃爾夫妻倆沒有什么娛樂,就是散散步,偶爾遠足一下。他們只出過一次國,就是去臨近的瑞士,其實只有70公里的距離。他們很少度假,偶爾度假也就幾天時間。他們每人每月掙500歐元,月月透支,度假實在太奢侈了。不過,這對樂觀的夫婦認為日子可以維持下去,不缺什么。老婆瑪麗琳說:“我們自己種菜,養雞養兔,能自給自足。”她一生只做過一件瘋狂的事,就是給自己買了個電飯鍋。那是因為她腰不好了,沒法彎腰做飯。
他們為兩個兒子離開村莊感到慶幸:“剛開始我是不高興,但現在明白了,經營小農場沒有出路。”
鄉村人口略有增長,但前路漫漫
1982~1990年間,法國最偏遠的農村地區每年流失的人口數為6400人。1999~2007年間,同樣的地區據每年人口凈增5.9萬人。
阿爾卑斯山的盤山公路從山谷里小鎮蜿蜒而上,公路有十八道彎,沿途經過瓦努瓦斯地區的四個小村莊。每年這個時候,村民們都忙著準備過冬的糧草——劈柴、收獲甜菜或者把胡蘿卜裝進木箱。這里的自然美景吸引了城里人,他們就是所謂的新鄉村人。他們現在逃離城市前往偏遠的農村地區,互聯網們讓他們能沉浸在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中,而又不至于與外界完全失去聯系。
在瓦努瓦斯依然保留著一種山區的生活方式。當地有些居民依舊在使用阿爾卑斯山融化的雪水,它們通過石渠運輸到村中心,用于洗菜。每年的這個時候,村民會去山上的樹林中采摘核桃和可食用的野蘑菇。但是,冬天這里的條件還是相當惡劣,由于下雪,蜿蜒的山路會變得更加危險。寒冷和與世隔絕打破了人們對農村抱有的浪漫幻想。雅克·德洛姆也算是一位新鄉村人,現居住在瓦努瓦斯,并經營著一家IT公司。他說:“新技術讓古老的鄉村擁有很好的前景。”農村就是這樣的,并不像其他地方那樣道路很方便,也不是任何人想來就來的。德拉皮埃爾先生說:“想要生活在農村,你就得學會喜歡孤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