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中葉,黟縣的一個小山村西遞掛起了“旅游接待站”牌子,成為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起點。今天的黟縣人認為,作為最早發展鄉村旅游的地方,不只要贏在‘起源地’上,更要贏在適應鄉村旅游發展新常態的‘起跑線’上。黟縣邁向旅游經濟強縣還有較長一段路,但事在人為、路在腳下。
只知西遞宏村,不知黟縣
——因應泛旅游、微旅游,優化整合資源,打響統一品牌
走過近30年的發展歷程,黟縣鄉村旅游的表現可圈可點:西遞、宏村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5A級景區,黟縣獲得“中國旅游強縣”等殊榮。 2016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黟縣鄉村客棧預訂率達90%以上,西遞、宏村兩大景區及周邊農家樂更是一房難求、一桌難求。“鄉村旅游縱向看發展不錯,橫向比問題不少。 ”黟縣副縣長陶平介紹,全縣10家收費景區景點中,西遞、宏村兩家景區“一枝獨秀”,游客接待量和門票收入占八成以上,以至于許多游客只知西遞、宏村,不知道黟縣。
由于多頭開發、分散經營、各自為政等因素,多數景區景點以傳統的觀光產品為主,存在弱、小、散、亂等現象,對周邊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弱,也影響著全縣旅游資源的開發效率、整體形象和總體效益。
2012年,黟縣組建國有全資的徽黃旅游集團,通過改制重組、經營權轉讓、自主開發等方式,統一經營管理西遞、盧村、大周山石林等7家景區景點。至此,黟縣旅游由徽黃集團和京黟公司“兩分天下”,形成以古村落、徽文化、原生態為主體,以大眾化、體驗式、休閑型為主導的發展格局。
“鄉村旅游已進入泛旅游、微旅游時代,人們的休閑需求、出游方式越來越泛化,‘短、平、快’的微出行、微消費備受游客青睞。 ”陶平介紹,縣里以西遞、宏村、古城為核心,統籌規劃三大旅游組合板塊,立足保護第一,明確各自特色,優化配套服務,實行差異發展,統一打響“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畫里鄉村”的旅游品牌。
除了古民居,還有時尚體驗
——順應自旅游、慢旅游,推出兩大賽事,做強藝術經濟
“說起黟縣,許多人會想起優美的生態和古典的民居。其實,黟縣不僅好看耐看,而且好玩能玩。 ”黟縣體育局局長朱麗琴說,隨著旅游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自駕游、自助游、自由行和慢旅游。順應這些新趨勢,就必須有相應的旅游產品和配套設施。
2006年起,黟縣探索發展體育旅游,先后舉辦國際山地車賽、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徒步露營大會等活動,其中一年一度的山地車賽吸引了60多個國家(地區)以及全國各地6000多名選手參與,并被列為中國體育旅游精品推介項目。同年,該縣推出國際攝影大賽,現在每年前來采風和創作的達10多萬人次。
近年來,黟縣積極整合資金,以縣城、景區景點周邊為重點,綜合考慮全縣古建筑、攝影點、山水田園風光的串聯展示,大力發展古道、騎行等體育旅游項目,精心打造戶外運動品牌。建設登山綠道系統,計劃建設步道總長266公里,包括1條主線(90公里)、3條輔線(60公里)、19條支線(116公里),已完成西遞——宏村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示范段建設,是安徽省首條區域綠道—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示范段。加上覆蓋景區景點的自行車租賃系統等組成的“慢運動”系統;由鄉村體驗、非遺展示、攝影寫生等組成的“慢休閑”系統;由鄉村客棧、帳篷客酒店、房車基地等組成的“慢生活”系統;由品牌賽事、民俗活動、實景演出等組成的“慢體驗”系統。
在鄉村,也能感受便利服務
——適應美旅游、云旅游,完善配套服務,推進線下線上融合
“游客出游最主要的目的是享受身心的愉悅,任何旅游活動都帶有審美指向,‘美’無疑是黟縣旅游業今后發展的新趨勢。 ”黟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認為,政府和旅游行業不僅有責任保護好大自然賜予的優美生態、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貴遺產,也有義務為游客提供優雅潔凈的旅游環境、優質文明的旅游服務。
生態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結合,增添了鄉村旅游的時尚體驗元素,也促進了當地群眾就業增收。其中,僅藝術寫生一項,全國就有280多所院校在黟縣建立寫生基地,每年前來寫生的學生多達12萬多人。目前,黟縣有2萬多農民從事以旅游為主的服務業,人均純收入2萬元。
旅游給黟縣鄉村帶來了許多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是農村的生活條件和服務設施,而古村風貌和田園風光基本沒變,村民們依然熱情淳樸。正是這些變與不變,讓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游客來黟縣游玩后選擇留下來。他們在融入當地群眾生活的同時,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打造了豬欄酒吧、碧山書局、關麓小筑等數十處新業態,為當地鄉村旅游增添了時尚和浪漫的色彩。
2014年11月,黟縣宏村景區成為全國第一家可以同時使用手機或金融IC卡快速通關的景區。今后,黟縣將重點開拓“旅游+互聯網”新模式,推進智慧旅游管理、服務和營銷體系建設;推進縣內主要景區、飯店、農家樂等主要旅游場所實現免費無線網絡覆蓋;通過與攜程、同程、愛途等電商平臺對接,實現旅游產品和科技發展深度融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