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古橋魅影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肖楠 字號:【

  在北京市房山區的琉璃河鎮,有一座域內最大的石拱橋——琉璃河大橋。據悉,琉璃河大石橋是北京地區四大古橋之一,其規模僅次于著名的盧溝橋。琉璃河大橋呈南北走向,橫跨在寬闊的琉璃河上。由于地理原因,自古以來這里始終是北京通往南方各地的必經之路。

  據說,當年每到汛期,房山的各條溝谷溪流以及山洪匯集,洶涌泛濫,致使琉璃河地區一片汪洋。歷史上,琉璃河也曾多次構筑木橋,但是所設橋梁不堪一擊,屢建屢廢。當地百姓多苦于洪水災害,雖怨聲載道,卻無能為力。

  琉璃河大橋最早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18)。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永樂十六年七月,修順天府琉璃河橋。”當時,每逢夏秋,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常常造成交通中斷,南北客商及行人過往十分困難。

  嘉靖十八年(1539),明世宗南巡,行至琉璃河,駐蹕良鄉行宮(遺址在今琉璃河中學),親眼看見了過往行人因無橋過河的艱難情景。南巡歸來,立即下詔令工部尚書甘為霖督修此橋。然而不久,甘為霖因病離去,修橋之事,不可告終。嘉靖二十四年(1545),世宗又下詔書,復命侍郎楊麟、內官監太監陳準、袁亨督建石橋。琉璃河大橋在舊橋基址上興建,當時可謂工程浩大,規模宏偉,修橋歷時1年,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終于建成。《明世祖實錄》記載:“嘉靖二十五年(1546)九月,浚良鄉琉璃河,置橋其上,名其橋北云仙積,南曰永明。”

  琉璃河大橋,全部采用大理石砌筑而成,結構嚴謹,氣勢雄偉。石橋全長165.5米、寬10.3米、高8余米、共設11孔,中孔最大、孔徑9米。拱券正中雕有精美的獸頭。橋面用條石構砌,石與石之間以“銀錠扣”嵌接。石橋兩側置有實心欄板和望柱88對,柱與柱之間以石欄板相連接,其上均雕有海棠線等紋飾。欄板長1.65米、寬0.8米、厚0.28米、總計有178塊。在石橋北端右側第三孔處,還有一根鍛造而成的鐵梁。該鐵梁長10米有余、寬約0.6米、厚度為0.4米、斜靠于橋身,俗稱“鎮橋梁”。明隆慶三年(1569),良鄉知縣安守魯修《良鄉縣志》時,把琉璃河及大石橋稱之為“良鄉八景”之一,名為“燕谷長虹”。

  石橋建成以后,商旅往來,南北暢通,在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石橋所處的地勢較為低洼,橋的兩端又無堤壩防御,每逢汛期,水勢暴漲,環橋南北均為水患,交通仍然受阻。

  為根治水患,徹底解決南北交通阻隔,明王朝于嘉靖四十一年至嘉靖四十二年(1561-1562)又撥庫銀8萬兩,命尚書徐杲繼續督辦石橋工程。徐杲親自設計工程方案,在石橋南北兩端低洼處,用條石修筑路堤,以提高兩岸路基,減輕洪水對石橋和路堤的沖擊。在路堤上建小石橋一座,并在堤間設水溝以壓水勢。堤寬19.8米、高近4米、總長2000米,堤面上全用巨型條石鋪筑。整個工程歷時一年。后來,當地百姓稱這里為“五里長街”。在橋北中段又建有一座單孔小石橋,長5米、寬11.4米、高4.5米。路堤之間還建了8道水溝,用于排水。竣工后,奉世宗旨意于橋上建石坊兩座,一曰元恩,一曰咸濟。琉璃河從修橋到路基建成,前后用了20余年的時間,可見工程之艱巨。琉璃河大石橋歷經滄桑,它記錄著明清兩代艱辛的歷史。

  位于琉璃河大橋南頭東邊的《敕修琉璃河橋記》碑,記述了明萬歷年間修繕琉璃河石橋及路堤的史實,也就是第二次維修。第三次維修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后于1959年和2001年分別進行第四次和第五次維修。

  自古以來,琉璃河鎮一直被稱為京師的南大門。無論是軍事戰爭,還是商旅貿易,它都是南北交通的要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琉璃河石橋,自明嘉靖十八年(1539)修建,到現在已經經歷了470余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市區政府多次投資,修補加固,為了使琉璃河大橋作為文物加以保護,市政府和區政府多次研究治理方案,最終在石橋西側重新架設了一座現代橋梁,以保證道路的暢通。這樣,使用了463年的琉璃河大石橋終于退役了。2013年,琉璃河大橋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作為一處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跡,琉璃河大橋常年向群眾免費開放。

  琉璃河石橋脫下穿了幾十年的“瀝青裝”,幾百年來穿橋留下的車轍痕跡清晰地展現在眼前,這在北京市還是第一次。這些車轍深度達十幾厘米,是古代鐵軸車常年軋過形成的,這對研究古代橋梁和風俗都有重要文物價值, 同時也印證了琉璃河石橋對南北交通起到重要作用。據民國十三年《良鄉縣志·輿地志》載:“(琉璃河)石橋為朝宗孔道,四會輪蹄;北望盧溝,雙虹對跨,誠京南要隘也。”

  如今,這座古老而壯麗的橋,仍保留著原有風貌,向人們展示著精湛的建筑藝術和歷史的滄桑。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