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翠亭、故宮角樓、沁泉廊、大雄寶殿??一堆看似不起眼的木頭,在北京市房山區(qū)長陽鎮(zhèn)劉連生老人的一雙巧手下,經(jīng)過精雕細琢,變成了一件件精妙絕倫的古建筑微縮模型。
從兒時喜愛做木工活兒,到37歲親手制作出第一件木制古建筑微縮模型,再到如今與木為伴、以木為樂,劉連生對木的癡迷程度,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木癡”。
走進老劉的家,客廳、陽臺、餐廳到處都擺放著他制作的古建筑微縮模型,大大小小共50多件。老劉說,他對木的癡迷,源于兒時讀過的一本《魯班傳說》。從12歲起,他就跟著鄰居學起了木工活兒,能夠制作簡單的小書桌、小立柜。
1991年,劉連生遍尋多地,買到了一本《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那時,老木匠的絕活兒是不外傳的,得到這本書使我如獲至寶。”老劉拿出他珍藏的《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書頁已泛黃,被翻得有些破損,上面做了各種標記,“就是它,開啟了我制作古建筑微縮模型之路。”老劉揣摩著書中講授的技巧,邊學邊做,經(jīng)過10個半月的時間,終于制作出他的第一件古建筑微縮模型——一個比例為1:37的大雄寶殿。
“雖然是微縮的,但這老手藝也必須得經(jīng)得起推敲。”老劉說,大到一梁一柱,小到一門一窗,無論是外部還是內(nèi)部,無論風格還是比例,在木質(zhì)構(gòu)造上都和原建筑一模一樣。門窗可以開合,用鏤空手法雕刻,通透而精致;屋檐下的斗拱縱橫交錯,每個檐角上都裝飾著神獸,一絲不茍。
從這件作品至今,27年來老劉接連制作出了上百件作品。他的作品都是用一些木制零件以榫卯結(jié)構(gòu)拼裝而成,不使用一顆釘子,每個零件都靠老劉的一雙巧手精雕細琢出來的。他拿出一個制作完成的三踩斗拱,拆成了25個零件。“斗拱是中國古建筑上特有的構(gòu)件,它起到了承重、抗震、裝飾的作用,分為拱、翹、昂、斗與升,這一個構(gòu)件就得用25個零件拼成。要做一件成品,得用上幾十萬個零件。”
老劉將家里的一間臥室改造成工作間,工作臺周圍堆著各式各樣的零件和工具,墻上貼著幾張古建筑的設計圖紙,地上滿是木屑。老劉常常是吃過早飯就鉆進工作間,一待就是一天。
老劉說,他做過最復雜的一個古建筑微縮模型就是故宮角樓。故宮角樓的設計十分精巧,有3層屋檐,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歐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龐殿組合而成;中層采用“勾連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廈的歇山頂環(huán)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下層檐為一環(huán)半坡頂?shù)难?,使上兩層的屋頂形成一個復合式的整體,整個建筑共有9梁、18柱、28個翼角、72脊,每個屋脊上都有1個鴟吻和4個屋脊獸。
老劉手工雕刻的屋脊獸,比一個成人的指甲蓋還要小,卻能夠清晰地看清其形態(tài)和紋理,惟妙惟肖,讓人不由地贊嘆其制作技藝的精湛。“這個故宮角樓,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來完成。沒日沒夜地鉆了進去,也記不清每天要做多長時間,誰讓我這么著魔呢。”
老劉制作出的上百件古建筑微縮模型,自己只留下了50多件,其余的贈送給了真正喜愛這門技藝的人。“從我癡迷上古建筑微縮模型那刻起,就沒想過以此營生,而是以此為樂。”
如今,閑暇之余,老劉還會去房山區(qū)文化活動中心學習素描。他說,隨著年歲漸長,他感受到了技藝傳承的困難,很多年輕人靜不下心來,他想要收徒的愿望一直沒能實現(xiàn)。他打算學成繪畫后,將他掌握的技藝和訣竅全部畫下來,供人們?nèi)W習、研究。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仿冒必究 轉(zhuǎn)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