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誼習俗是令人溫暖的習俗,也是鄉村社會正常運轉的潤滑劑。千百年來,鄉誼作為社會倫理文化已深入人的骨髓。
在我國民間,以家庭或以家庭成員為基本單位,相互間按輩分排序并以輩分為符號相互間進行稱謂,已成為中華民族特定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也體現出中國人放低姿態、低調為人、謙遜謹慎和互相尊重、包容與認同。具體到鄉村社會,它是鄉誼習俗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也是厚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誼習俗正是從相互間的稱謂開始的。
在我國廣大鄉村,無論一個村莊有多大,無論這個固定的范圍內生活著多少人,相互間都能按輩分排出順序,按尊卑長幼進行稱謂。而輩分的排序和尊卑長幼秩序的形成,是由姻緣關系確定的。這種姻緣關系一般有三種構成形式,一是自己出身的輩分,也就是自己在父母血緣親屬中的排序;二是在旁系親屬姻緣關系中的排序,也就是堂親或表親姻緣關系中的排序;三是祖輩姻緣關系中的排序,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老親”關系。舊時的農村,由于生活環境相對封閉,同村人結婚或同姓人結婚,甚至近親結婚的都不在少數,有的還相互交織,使現實的姻緣關系變得十分混亂、復雜。遇有這種情況,則按照排近不排遠的原則排序,也就是哪種關系較自己親緣關系最近,就按那種關系稱謂。久而久之,在一個孤立的村莊,就形成了一張親戚網,這張網甚至可以網羅村里的每一位成員。在農村的親緣關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種怪現象,就是兩個年齡相同或相近的人,輩分卻相差甚遠。如甲和乙兩個人是同班同學,但不一定按兄弟或姊妹相稱,可能是爺孫,也可能是姑侄。這些親緣關系的形成為民間的鄉誼習俗構筑了基本構架,奠定了鄉誼文化的基礎。
但鄉誼情分的存續和遞進,僅靠親緣關系是不夠的,也是不牢固的。親戚需要與時俱進、相互走動、互通有無,才能維持良好的鄉誼秩序,才能在鄉誼的氛圍中相互融洽、如魚得水。鄉誼習俗在舊時代的鄉村中有三種表現形式:平時交往、遇事互助和“有事”幫忙。這些形式發揮著團結互助、睦鄰友好和維護鄉村生產、生活秩序正常運轉的作用。
平時交往,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適時示好,二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適時示好是鄉村家庭一項經常性的交往活動。如在時令蔬果成熟時,或在制作應節食品時,按照鄉村的風俗,鄰里間都要主動饋贈。盡管是你來我往的互相贈送,但這是鄰里間示好的好方式、好時機。適時示好的另一種方式是隨禮“湊份子”,也就是鄰里、親戚哪家“辦事”了,大家都去隨份子。這里所說的“辦事”指婚喪嫁娶、暖房、滿月這些居家生活中所謂的大事情。“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主要體現在金錢的相互拆兌和日常物品的互通有無上。舊時的鄉村少見票號、銀行,農民手里可周轉的現金也很少,如果誰家娶媳婦、蓋房子需要大量現金,就免不了向別人拆兌。這種拆兌無論數額大小、時間長短,均無利息,甚至沒有借據,憑的只有平時為人的信譽和鄉親的情分。在互相拆兌中自然完成了人格的認同,遞進了鄉誼的情感。日常物品的互通,主要指家庭間生活物品,如針頭線腦、笸籮、笊籬等,還有生產工具,如镢頭、鐵锨、鋤頭、斧頭等的相互借用上。
遇事互助主要是生產互助和建房互助。生產互助也稱為“換工”,就是農戶間在自愿的基礎上相互換著干活。換工集中在秋收和春耕兩季的農忙季節。換工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人和人換工,另一種是畜力與人力交換。如果是關系緊密的親鄰,就不按照比例換工,這種換工就變成了隨意性的行為。人們常說“親兄弟,明算賬”,但還有一句常言,叫“好朋友,別提錢,提錢顯生分”。我國文化中有一種“面子文化”,好的鄉誼關系就不能搞利益交換,說得太明白了就丟面子。在農業集體化之前的漫長時期,通過換工比較有效地解決了普通農戶間在農業生產某些環節上人手不足或技能差異的問題。建房互助也稱為“幫工”。農戶建房村民幫工的傳統,在我國廣大地區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在此之前,村民自建房,無論木匠、泥瓦匠這些手藝人,還是干體力活的笨工,多是互助幫工,主人家只管三頓飯,沒有任何報酬。有的人一輩子不蓋房,蓋房的人家沒有“還情”的機會,但不會忘記這份情意,會想辦法用其他方式進行彌補。
“辦事”幫忙是鄉誼習俗的又一種體現。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節日、慶典基本上是以飲食文化來表現的。人們所辦的各種“事由兒”,除形式上有所不同外,主要內容都是聚集吃飯、飲酒。要聚集進餐就必須有做飯、買菜、洗碗、借餐廚具和桌椅板凳以及招待客人、安排座位的人等,對這些人的稱謂各地有所不同。在北京延慶稱這些幫忙的人為“忙活人”。“忙活人”不僅受累,還不能按時進餐,這些人都是和東家關系密切、感情至深的鄉親或親戚。在紅白喜事中,“紅事”光忙活嘴就可以了,而“白事”既要忙活嘴,還要忙活逝者。無論是哪類“忙活人”,都是在鄉誼力量的感召下,自愿參與義務幫忙。
這些遞進鄉誼感情的基本方式,是鄉村鄰里交往的主流和基礎。但任何事物都要因人而異,在鄉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和鄰里相處不協調的家庭,這些家庭有的不善和鄰里來往,有的在交往過程中總愛占便宜,他們信譽差、交際范圍小,是鄰里交往中被“邊緣化”的家庭。
過去的鄉村,還有一些鄰里關系處得一團糟的家庭。這類家庭由于主要家庭成員品行不端,或危害鄉里、或損人不利己,這種人被歸為名聲不好的行列,被老百姓稱為“人性賴”。“人性賴”通俗了講就是沒有德行。這種人由于缺少鄉誼情分,也沒有資格和鄉親們睦鄰友好,人們自然不愿與其來往。
鄉誼習俗的形成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儒家禮教文化熏陶的必然結果。不可否認,社會發展到現階段,鄉誼的能量正在逐步淡化和消失。隨著社會的發展,商品經濟的觸角觸及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鄉誼習俗正在失去左右人們生活的作用,在社會生活中也就步入了淡化、消失的境地。
鄉誼習俗,塑造了人們淳樸厚德的品格,維系著鄉村的傳統風尚,維護著社會和家庭的倫理秩序,使良好的民風、鄉風得以延續,使民族和地域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鄉誼習俗就是厚德文化,它溫暖著每個社會成員的心。鄉誼習俗的核心價值,就是使在社會中生活的每個人,都成為有愛心、知法度、明規矩、講友善、守誠信、促和諧、有德行的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