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新型消費業態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一端連著消費市場,是社會資本投資的熱點,一端連著田間地頭,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為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引導業者豐富鄉村休閑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體驗消費需求,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了《北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創意設計導則:體驗活動》,近日由中國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全書共收錄了150個活動,500張活動圖片,分為5個章節。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近些年具有鄉村特色、市場認可度較高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體驗活動創意設計案例,以通俗的語言分析了案例的創意設計亮點。該書從農業景觀、民俗活動、科普實踐、娛樂活動4類體驗活動出發,講述如何依托鄉村生產生活、民風民俗、景觀環境等資源稟賦,通過挖掘、提煉、吸收、重塑地域特色,增加鄉村休閑項目的參與性、體驗性及功能性。
理念上
由物質消費向體驗消費轉變
體驗消費是以服務為舞臺、商品為道具、環境為布景,創造能夠使消費者樂于參與,值得回味的消費活動。隨著體驗消費時代的到來,消費者不再停留于對物質的需求,轉而關注心理、情感等方面。旅游與體驗有著先天的耦合性,游客的休閑放松、探新求異、社會交往、親情互動、自我完善等旅游動機,大多需要通過體驗消費滿足。因此,旅游不是單純提供產品與服務,而是為游客塑造難以忘懷的旅游體驗。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應遵循體驗消費的經營理念。當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的農家飯菜、鄉居民宿、農產品等大多以物質消費為主,雖不乏精品,但消費者無法從中滿足其精神感受。而且這些產品即便離開了旅游目的地,消費者同樣可以獲得,大大降低了產品價值。因此,經營者要轉變理念,營造出具有鄉村特色、令人回味的旅游體驗,在情感上與游客建立聯系,以此作為核心產品吸引消費者。
設計上
由客體真實向建構真實轉變
真實性是塑造旅游體驗的重要內容,可分為客觀性真實和建構性真實。客觀性真實關注事物原形的真實,強調展示旅游客體固有的特性,讓游客體驗原汁原味的產品;建構性真實關注游客自身感受的真實,強調按照游客的想象、偏好、理念等設計產品,讓游客體驗其所期望的產品。隨著大眾旅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不會追問客體的真實性,而是追求可沉迷于其中的況味意境,所以旅游產品會將美的元素與客體特性相結合,借助藝術的想象和手段營造旅游意境,滿足游客的主觀期望。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同樣要圍繞游客的期望設計產品。由于城鄉資源、文化、環境的差異性,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鄉風民俗、景觀環境等確實是富有特色的旅游資源,但是要注重利用創意設計手段,挖掘、提煉、吸收、聚合、重塑地域特色,美化場景景觀,并與游客的想象、偏好、理念等建立聯系。比如,在農業景觀中,建造景觀小品,烘托出山水田園詩的意境美;在農耕博物館中,將農耕展品與百姓生產生活變遷相結合,喚醒游客對過往歲月的回憶;在農事體驗活動中,營造春種秋收的勞作氛圍,讓游客感受到田園生活的魅力。
功能上
由觀光休閑向多元融合轉變
產業融合是產業間不同資源、技術、市場、功能的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衍生新產品、新業態、新供給,開辟新市場的動態發展過程。近些年,旅游業倡導“旅游+”,在傳統的“吃、住、行、游、購、娛”基礎上,逐漸形成“文、商、養、閑、情、奇”旅游綜合要素體系,為產業發展開拓了廣闊空間。同時,當相關功能與旅游相結合時,不但滿足了功能需求,還通過旅游體驗實現了功能效用的提升,由此增加了旅游的消費黏性。
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與其他產業相融合具有很好的基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集聚了農村各類要素資源,擁有豐富的鄉村體驗載體,若能將其與相關產業功能相融合,價值就會得到進一步凸現。比如,將農耕民俗體驗與親子教育、科普實踐相結合,依托農耕文化、農業知識,在寓教于樂的體驗活動中,培養孩子性格,感悟農耕智慧;將農業景觀與娛樂活動相結合,依托大自然的田園風光,舉辦燈光節、篝火晚會、演唱會、露營等主題活動,使游客從中釋放情感、表達個性、感悟自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