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梯上 深山村落自勝景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張昆明 字號:【

  梯上,是河北涉縣一個位處太行深處的行政村,由梯上、常闖、北洼、大西溝、南架上、大南交、臭水圪道等7個自然村組成。據村中碑文記載,村人是由清朝乾隆、道光年間,相繼從河南林縣、涉縣更樂村等地遷來定居,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正因為“村僻而少人至,山深而少人擾”,如今的梯上村莊,依然保留了粗獷原始的自然風光和簡約古樸的山村面貌,成為遠近一些“驢友”喜歡探尋的地方。

  古樸的小村莊

  偶得閑,應一位文友之邀,我們一行三人,從涉縣來到梯上,首先到達的是常闖村。梯上的7個自然村,就分布在這方圓二三十里的深山內。

  常闖村坐落于半山腰,上下坡上,由十來座房屋組成。此時,房前的桃花、杏花已經盛開,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想起了東晉陶淵明的隱居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怕也是與眼前一樣的境地。

  與平常所見中規中矩、鋪設青瓦的房屋不同,這里的大多數房頂均是就地取材,用一塊塊石片鋪成,沒有講究造型,卻看上去結實耐用。

  村里還保留著石碾、石磨,一些房屋也是倚巖而建,石巖下可以遮風避雨,放著不少薪柴。村里有兩口石坑,坑中巖壁上滲出的水,匯集到一起,會被村民舀到桶里擔回家,作為人畜飲水之用。

  村旁一座陡崖根,有一個麻池,池中有水,還游動著一群鯽魚。聽文友說,這是他以前來玩時,放進去的幾尾小魚,慢慢就繁衍出了這么多。而魚的存在,也給這個麻池、池邊的山崖、附近的房屋、樹木、梯田,增添了幾分生氣和活力。

  距麻池十幾步遠,有一個半封閉的水窖,這是當地政府組織修建的,為的就是存放山中雨水,供常闖的村民生活、生產所用。

  此地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十分差,遇到山洪暴發時,還會把山溝里的地沖毀。多年前,梯上7個自然村的人已經全部搬遷到20多里外的一個兵工廠舊址居住。不過,因村中山坡上還種植著花椒、核桃、軟棗等經濟樹木,有的村民也舍不得丟地,還種著少許莊稼和蔬菜,因此,一些人也會時常回村住上幾天,照看一下田地和作物。

  因原始而真實,因質樸而親切,這就是山村給人的第一印象。

  登羊大垴之樂

  羊大垴是涉縣與山西黎城、左權兩縣的界山,也是涉縣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峰,近1600米。羊大垴附近還有兩座山峰,分別叫朱道巖、牛屁巖。

  相傳很早以前,有楊、朱、牛三姓人,分別在三座山上隱居修煉,只有這個叫楊歧山的人修行較高,得道成仙,故楊氏所在山峰得名“楊道垴”,又因三條羊腸小道通往山頂,進而慢慢衍化為“羊大垴”之名。而另兩座山頭便得名“朱道巖”和“牛屁巖”。

  羊大垴與常闖村隔著一座山。下午,不到兩點鐘時,我們去爬山。

  這里的山坡有一個特色,漫山遍野間,生長著一叢叢的野藥材連翹,此時,黃色的連翹花已經盛開,給青山增添了幾分嫵媚。山坡上、崖壁間,還生長著杏樹、桃樹,白色的杏花、粉紅色的桃花,連上那一簇簇金黃色的連翹花,組成了這座大山中一道獨有的美麗盛景。一邊爬山,一邊賞景,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和樂趣。賞花,花美怡心,觀山,山峻懾神。

  初時,我們沿著山坡上梯田旁的小道行走,尚且容易,但到后來,山高坡陡,就變得需要萬分小心。而正是“路愈艱,山愈險”,我們才體驗到山的陡峻秀美。行走在峽谷處,抬頭望去,頂上只透露出一片狹小的天空,讓人能感受到山夾之勢的陰沉和可畏;爬到開闊地帶,附近高崖聳立,如斧砍刀削,遠處層巒疊嶂,壯觀雄偉,又讓人不禁豪氣頓生,詩情勃發。

  行進中,細觀那一峰、一石、一木、一草,也是別有情致。一座山崖處,當中有個缺口,陽光透射而過,就宛如兩個崖頭在對語;崖壁上,處處可見一棵棵的小柏樹,隨風張揚和搖擺著,吐露一股靈動之氣,仿佛一個個頑童在驚奇地看著游人;有的石崖,如一層層巖石堆砌而成,紫、白、青、灰各色摻雜,仿佛是大自然隨手雕鑿的一件藝術品;而山上盛開的桃花、杏花,讓冷峻枯燥的山谷驀然間變得媚氣曼妙,生機盎然。

  翻過山頂,下行數百米,便來到通往羊大垴山頂的曲折小道上。在半山中,有一座寺廟,名曰圣水寺,緣因寺旁一股清泉流出而得名,這里已是山西黎城縣境內。而今,圣泉仍在,只是改建成了一口圣水井,并被一個小屋遮擋起來。據說,喝此地的圣泉水,可驅邪治病,延年益壽,因此,我們將隨身帶的杯子、瓶子均灌滿泉水,一來解路上之渴,二來品圣泉之味。

  離開圣泉寺,沿著山道,繼續盤旋而上,一路上到羊大垴峰頂。這里已是附近這片山脈的最高峰。站在山頂,放眼四周,遠近風景可以一覽無余。當地老百姓流傳:“登上羊大垴,離天一的腦”(“的腦”為涉縣方言,“腦袋”之意),以此夸張地比喻羊大垴之高。

  考慮到時間不早,山道也不好走,我們在山上逗留片刻,即決定原路返回常闖村。賞景,花美、山險、石趣、景秀,處處感受大山自然之美;爬山,煉身、休憩、笑談、修心,時時體驗外出游玩之樂。這就是游覽羊大垴一帶山峰,所帶來的快樂體驗。

  淳樸厚道的鄉情

  晚上,在常闖村一戶人家居住。這家男女主人均是60來歲,我們稱之為“大哥”“大嫂”。

  我們來這兒,也是恰巧撞上了主人在。除了這家,還有一對70多歲的老人住在村里。他們均是為了照看田地莊稼,而暫時回村居住的。

  來常闖村前,我們在市場上購買了魚、蔬菜、水果、點心等物品,準備來此借用老鄉的鍋和柴,自己動手做飯。而這家房東恰在,我們就把水果、點心送給房東,晚飯“合鍋”,大家一塊兒做。

  大嫂非常熱情,見我們帶來的蔬菜不多,便去村前的地里,從一個儲藏蔬菜的土坑里,刨出幾根紅蘿卜,回來洗干凈,炒進了鍋里。

  雖然沒有電飯鍋、煤氣,全是柴火做飯,可這頓飯菜卻吃得分外香甜,燉魚、拉面、炒北瓜和蘿卜??鍋碗里這些東西也沒有什么稀罕,但對來深山游玩,又累又乏的我們來說,卻是一頓難得的盛宴和美餐。此情、此景、此感、此味,并不是在吃喝便利、快捷的城市里所能體會到的。

  這里空房子、空床都有不少。晚上吃飯時房東大哥說,這兒的山里有野豬,經常糟蹋莊稼,好在并不惹人,不會上門來搗亂。

  這戶人家沒有院門,晚睡時,我們為保安全,還是用木棍和繩子,將屋門牢牢拴了。

  第二天一大早,聽到屋外小鳥啁啾,我們便到村中、村外轉悠,呼吸大山里新鮮空氣,觀賞村外大山美景。回來時,房東大嫂已為我們熬了一鍋米粥,煎了幾個油餅,吃完早飯,準備出發,去梯上的其他幾個自然村子看看。臨走時,大嫂再三勸我們,多帶幾個餅,餓了好在路上吃。我們經不住勸說,也不想違拗大嫂的好意,便帶走了一張餅。

  山里的人家都很樸實、善良、真誠、熱情,而這份溫暖、親切的待客之情,直到離開梯上,仍包裹在心底,讓我們滿懷感激。

  等待賞識的“畫中村”

  在梯上的第二天上午,我們沿著山中小路,先后步行20多里路,探訪了幾個小村。

  來到一面山坡上,只見這里坐落著二三十棟房屋,建筑保存較為完整,在青山、梯田、綠樹、桃花的映襯下,透露著一種樸素自然之美。這個村子里,住著一戶人家,房前屋后放著一些小木箱,走近一看,才知道這里養著蜜蜂。而在桃花、杏花叢中,一群群蜜蜂正嗡嗡作響,可謂是“蜂伴花舞別樣美,青山古村又一景”。我的文友介紹說,有一個畫家,每年都會帶著自己的學生,在這里住上幾天寫生。

  不過,在整個探訪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并不禁惋惜,因村民整體搬遷,留下來的房屋和院子,絕大部分都是空的,偶爾見到住有一兩戶人家,要么是為了耕種那點兒薄田,回來暫住幾天,要么是住久習慣了,不愿意離開村子。而且,有些村子不少房屋已經裂縫變形,成為危房,不適合居住,甚至有的倒塌了。

  在一塊田地旁,遇到一位在花椒樹下躬身鋤草的老人,歇息中與我們閑聊,他感慨地說:“要是有人進來,承包了這里就好了,不論給的錢多錢少,只要別讓房子塌了就行。”對老人來說,他們土生土長在這里,已經與大山、土地和村莊有著很深的感情,自然也希望老祖宗留下的這點兒薄產能夠安安穩穩,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我們也知道,過去曾有人來此考察,想開發旅游業,只因為投資風險太大,退出了,不能不說是村里的一份遺憾。

  為了趕下午一點半的公交車,無暇將梯上所有的小村都轉上一遍,只能適可而止。將近中午時,我們順著出村的水泥路,踏上返城之程。

  離開梯上村前,再次回頭遙望,只見腳下踩的這條細長、彎曲的水泥路,越過山坡,繞過山崖,穿過一個小村子,大山、村落、綠樹、道路,構成了一幅妙不可言的國畫,在畫中,山色原始而不失壯美,小村簡樸而不失可愛,讓人油然生出一種“村落深山亦勝境”的感慨。而村子也像一位久居深山的老人,靜靜地坐在那里等待著,希望大山外越來越多的人能走近它,細細品味它的風貌,聆聽與它有關的故事,并記錄下這里更多的歷史。

  我也相信,隨著“驢友”和探訪者的口口相傳,梯上村一定會迎來越來越多人的踏訪,借助游人的口述、攝影、文字、繪畫,它也會向外界充分展示出它獨有的品質和風采。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