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清風流云里的休閑山村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賈東紅 字號:【

  白云寺村,位于北京平谷區黃松峪鄉森林公園內。傾心白云寺,從聽到這個美麗的名字開始;神往白云寺,因偶遇過該村外出游方的比丘尼;探訪白云寺,緣于登山時恰好撞見如畫的村貌,便尋山而至。

  白云深處有人家

  白云寺村屬深山區,獨居一片山谷內,海拔217米。從高處俯瞰,四面青山環繞下一片赭色及青白色相間的別墅群,頗有遺世獨立的超然物外風情。

  早不是原始意義上的山村,白云寺幾年前便改頭換面了。三層或兩層獨棟別墅矗立于綿長的山脊上,陽光盡照無余。狹窄逼仄的村路今日寬敞得能并排跑兩輛車,路邊一溜丁香花、海棠花及二月蘭競相斗艷。5平方公里的村域內僅百余戶人家,走在村內,除了整潔寬敞,體味更多的是自由和隨性。鄉野清新的氣息,錯落典雅的建筑,村民簡樸的日常,處處令人傾心。

  整個村莊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在村中閑逛對久居室內的人來說似登小山。兩層別墅區內主要住著村民,與他們閑聊得知,改造前,白云寺村純屬窮鄉僻壤,石頭房較多,且70%?80%已成危房,冬天即使屋里生著爐子,水缸還是會結冰,吃完飯,碗都懶得洗。如今通過房產置換,村民沒花一分錢就住上了窗明幾凈、生活設施完備的新式別墅,生活質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內十分幽靜,鮮少人聲犬吠。古人稱贊這里:“峰巒還匝,奇峰迭聳,草木暢繁,實古幽棲之所。”也正因如此,這里質樸的風俗得以保留。村民多健談,笑盈盈地跟你聊天,招呼你去屋里喝水小坐。他們或開著農用車去山地上勞作,或三五成群在別墅前愜意地下棋、打牌,讓人覺得歲月如此靜好,安穩一直棲息在這里,亙古未變。

  村北高峰名神仙坡,也稱乳頭山,高826米。一場春雨過后,整個村莊云霧繚繞,襯得山更青、花更艷。古人認為,氣觸石而生云,所謂“石為云根,云為山衣”。村四周群山當是巨石了,難怪這里白云常駐,仙氣非凡,如山野中獨辟的妙境,令人流連忘返。

  白云牽絆的古寺

  白云寺,明代成村,因寺得名,寺早于村200多年。這座佛教廟宇在平谷歷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志書多有記述。村民說白云寺原址在村北一高坡之上,坡下有兩眼泉,相聚很近,俗稱“三步兩眼泉”,即舊志中所載:“寺前有泉,咽而不流,取而不竭”。尋訪寺址尚有一段坡路要走,古人的“隱”真令人嘆服。寺址上建有兩排平房,曾用作村委會辦公。坡下兩泉已封蓋保護,泉中間立一龜趺座古碑,碑首刻朵朵祥云,碑陽額題“重修白云寺記”,碑文已漫漶不清,碑陰額題“十方檀越施主”,其下應為施功德者名單。算來此碑已歷500余年,是白云寺悠久歷史的見證。碑的北側是一較大的圓形放生池,水很清,偶有小烏龜爬上池沿。

  2010年左右,在距寺址不遠的東北側山上,十方信眾再修“白云寺”。外觀雖不是傳統寺廟的建筑規格,但大雄寶殿、觀音殿等佛堂完備,依然成為四方民眾敬香、許愿的道場。相較大多修飭一新,只有空殼的寺廟,這里更具“古剎”的精髓。

  院北側一座高聳的千佛塔氣勢非凡,為七層六角仿古建筑。每層每側塔壁上均有佛坐像,一層是高大的如來佛像,佛前為韋陀站像,雙手腕平托寶杵,表示僧尼和居士信徒到此可免費食宿。2012年秋,千佛塔建成后,舉辦過盛大的開光慶典法會。院內西側懸有一口大鐘,古香古色,非常壯觀。

  白云寺村打掛

  早前聽說白云寺有一種傳統娛樂活動,叫打掛鞭。在1950年,村里建起了一所小學校,聘請他村的張珍老師在此任教,為了豐富同學們的文化生活,張珍老師就組織了一支打掛鞭民族舞蹈隊。

  打掛鞭制作方法很簡單,首先選一根約五尺長、半寸粗的竹竿,將竹筒里面掏著刮平,然后將每個竹節處挖一個洞,將2至3枚銅錢裝入竹節處,用線拴好固定住,每根掛鞭需8至10個銅錢不等;再將竹竿涂上規則的紅、綠、黃、藍等顏色,竹竿頭上拴上10余根約半寸寬的不同顏色的布條,一根掛鞭就算完成了。表演時用掛鞭分別打在雙肩、雙腿、后背處,不但姿勢優美好看,還發出嘩啦嘩啦悅耳的響聲。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打掛鞭仍是村民一大喜好,逢年過節時與村內秧歌隊一起走街串巷表演展示。

  若不是新農村改造,這個深山小村應鮮少被外人知曉。石頭墻、木頭房固然是一種原始的美,但從休閑的角度來看,換上霓裳的白云寺村更具魅力:明媚的山光云影、舒適的吃住環境、古道熱腸的村民、鐘罄相聞的廟宇、傳統國學的踐行??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