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安縣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西南部洋河上游,明清時是宣化地區的中心城市。自漢代起就已設縣,明洪武二十六年在此置衛,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始稱懷安縣,素有“文化縣”之稱。清康熙三十二年改置縣治所,解放初期為懷安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如今,雖然昔日的繁華盛景已經不在,但是舊城、古寺、老街卻見證著時代變遷,讓歷史變得伸手可觸,仰望可觀,仍在訴說著曾經的風雨??
古 城 堡
懷安城舊為懷安縣政府所在地,20多年前,縣政府遷至柴溝堡鎮。因此,懷安城鎮相較其他鄉鎮所在地來說,要繁華許多。
懷安城堡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隆慶三年始包以磚,周九里零一十三步,高三丈七尺。其中,宣府城是周邊最長的一座城堡,更是迄今所見城墻最高大的一座城堡。宣府城周邊為二十四里,而其轄下所建30多座城堡,周邊也多在二里至六里之間,少有能達到九里之長的。更有甚者,其他30多座城堡,城墻高度基本上在三丈五尺或三丈六尺,而達到三丈七尺的,至今也只發現了此一座。這說明,雖懷安城堡位于腹里,但究其戰略位置,在整個宣府鎮中卻是相當重要。
史料記載,懷安城雖系腹里,但先年韃虜入犯,從洗馬林并上西路新開口等堡邊口闖馮入后,由興寧口南下,直抵順圣川(注:即今陽原縣東城鎮與西城鎮),逾東、西二城后,薄蔚(蔚州)、廣(廣昌,今淶源),直趨倒、紫二關。因此,“守衛者亦不可以腹里而忽之也。”懷安城萬歷年間“設守備一員,只管火路墩五十二座。所領見在官軍一千四百三員名,馬六百二十六匹。”
如今的懷安城,比一般的鄉鎮所在地要繁華,因而古堡城墻與老宅也因此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周九里零一十三步,高三丈七尺的堡墻,如今只剩下被拆毀為兩段的西墻土墻,南門兩側的土墻和南門的甕城土墻,而東墻和北墻已被徹底蕩為平地。
古 遺 跡
懷安古城堡建有眾多古廟。至于究竟有多少座古廟,當地人各有所說,有人認為有100多座,也有的認為70多座。而據報道,民國年間懷安縣有記載的寺廟共為325座,懷安城內寺、廟、祠、閣、堂有39處(座)。
懷安城堡的古廟有:城隍廟、文昌閣、馬王廟、火神廟、奶奶廟(兩座)、三官廟、龍王廟、土地爺廟、南門寺、睡佛寺、昭化寺(西大寺)、孔子廟,還有10多座五道廟,以及后來傳入我國的天主教堂。兩座奶奶廟中,其中有一座位于南門翁城之內,至今還可在甕城殘墻壁上見到奶奶廟的殘跡。以前每年3月27日,甕城南門還有奶奶廟的廟會。
在這些古廟之中,建造規模最大的是孔子廟,正配殿、廂房共62間,占地10余畝,規模之大為懷安縣之最。文化價值最高的是昭化寺,也是懷安縣之最。
昭化寺原名永慶禪寺,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原為民間祝禧道場,后因年久失修幾近荒廢。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開始重修擴建,于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修建成一座十分壯觀的佛教圣地,寺廟落成后上奏朝廷,上賜匾額“昭化寺”,故得名。
昭化寺坐落在西大街路北,坐北面南,據資料記載,全寺占地面積3820平方米。整個寺院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偏殿以及鐘樓、鼓樓、碑樓等組成,是一處以傳播佛教為主的大型古剎。昭化寺全部建筑均為石條基礎,磚木結構,曲檻雕欄,修廊大廈,天王殿、大雄寶殿均為歇山頂木結構建筑,四面斗拱,玻璃瓦蓋頂,玉龍臥脊,獸頭出飛檐。殿內金像懸山,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在懷安縣境內的古建筑中,數量可觀的是戲臺。民國年間,全縣各種造型的古戲臺150余座,種類繁多,形式各異,成為戲劇表演的特定場所。懷安古戲臺最早建于明代,多數建于清代,清末和民國時屢有重修。類型大致分為卷棚頂式、硬山頂式、組合式等6種。隨著歷史的發展,戲臺的功能不斷完善,在繁榮懷安古代文化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古 村 落
舊懷安村,一座有千年歷史的古縣城,靜謐地坐落于懷安縣頭百戶鎮東南部。
舊懷安村一名的得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意味。從歷史記載上看,舊懷安村曾在唐、遼、金、元時期,一直是懷安縣的中心,縣城所在地。明朝初期,它仍然是千戶所,懷安衛。直到明洪武二十五年,舊懷安被新建的懷安城取而代之,懷安衛正式移到今天的懷安城。從此,舊懷安村逐步變成懷安縣行政版圖上一個普通村莊。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舊懷安村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我們現在看到的村容村貌,雖然沒有作為古縣城時的威嚴,但那一段段歷經滄桑的城墻遺址,漢墓群和老百姓口中流傳下來的傳神故事,仍然難掩歷史的厚重。
如果不是查閱史料加之聽老人們講述,過路人根本感覺不到它曾作為古縣城而存在過。追溯歷史,在唐朝時,舊懷安村這座小小的村莊,卻是懷安縣城中心。據縣志記載,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于今舊懷安村北置懷安縣,屬道新州(今涿鹿),懷安縣始名。之后,又經歷了遼、金、元時期,在長達560多年的時間里,舊懷安村都是作為縣級政權所在地而存在。
舊懷安村,地處宣化和大同兩府的必經之路,軍事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昭北征,攻克大同和懷安。同年,朱元璋以懷安地處蒙古邊界不利戰守為由,盡遷其民入居庸關,廢懷安縣,改置懷安守御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又廢懷安千戶所,置懷安衛。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在舊懷安西二十里處開始興建懷安城。第二年懷安衛正式從舊懷安遷移到今日的懷安城。在懷安城昭化寺院里,有一塊保存完好的石碑,上面清晰地記載了當時異地建城的原因。
民間傳說,修筑新懷安城的時候徹底拆毀了舊懷安城。拆毀后,建城所用的材料原原本本運到新懷安城。據傳,從舊懷安拆下來的城墻磚石是人排成隊手遞手由舊城傳到新城的。新城距離舊城有10公里,假如一米遠間隔一人也需要上萬人,由此可以想象當時新建懷安城時的壯觀景象。
走進舊懷安村,順著城墻走一圈,不大的城堡內,一座座荒蕪的或仍在居住的古院落,記錄著古城的歷史,見證著古城的滄桑。“這是明朝時期的堡子,養軍馬的地方,堡墻有30米高,曾有兩座烽火臺。堡內還有龍王廟、五道廟、觀音殿等廟宇和戲臺。”村民介紹。
堡墻外北20米處便是古縣城的“沉睡地”。村民指著長勢旺盛的莊稼地說:“這里是真正舊懷安古縣城的遺址所在地,有村民曾在此挖出瓦片和城磚。如今雖然遺址早已變成農田,縣城形制已蕩然無存。但仔細尋覓,從四周殘存的已經不是很明顯的城墻遺址中,仍能隱約看出昔日古城的輪廓。”
時光靜靜地在田間流淌。當年的縣衙所在地現已成大田,杳無蹤跡,在村民口中空留下一段最美的‘海市蜃樓’奇觀。據村民描述說:“舊懷安村城郭損毀之后,上空多次出現‘海市蜃樓’奇觀。當地流傳說,1924年和1942年的兩個早晨,出現過‘海市蜃樓’的現象。當時,舊城有一片五色彩霞從地上冉冉升起,接著是一陣陰霧布滿天空,不大工夫呈現出一座巍峨的城池,整齊的磚包城墻,城角有樓??過了一會兒,刮了一陣風,景觀隱去。”這一現象作為懷安八景之一的“古壘呈奇”被載入縣志。
縱觀舊懷安村歷史進程,長達500多年的治縣歷史,距今1000多年的久遠時光,滄桑更迭,興衰演變。如今,舊懷安村留下來的只是些模糊難辨的古城痕跡,和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歷史傳說,講述著它的滄海桑田,流年往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