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揚美古鎮 人心向美的古渡口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貴平 字號:【

  江河逶迤,總容易牽引出一個人的鄉愁。我想,無論是故鄉長江三峽腹地的大寧河,還是眼前這南國廣西的左江,都存留著暫沒開發的殘山剩水,也許,這是一樁幸事,可以讓遠方游子借一方凈土,暫放心靈……

  時光悠悠的老碼頭

  從廣西南寧旅游散客中心去揚美古鎮約50公里。沿途,很多地段都被挖得坑坑洼洼,灰塵在陽光中呈顆粒狀流動,基本上是人到了鎮子,身上也差不多像環衛工掃完大街一樣,灰裹裹的。

  還好,陽光下的揚美古鎮驅走了我內心的陰霾。

  揚美古鎮始建于宋代,繁榮于明末清初。最初是由羅、劉、陸、李四姓建造。當地因荊棘叢生,白花滿地,取名白花村。后來,隨著時代發展,人心向美,更名為揚美村。

  揚美古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古樹參天,翠竹成林,一派南國景色。一座座青磚瓦的老宅猶如停泊在左江岸邊的船只,星星點點的紫色小花點綴著水塘,鴨鵝浮在水面,塘邊的兩頭牛兒緩緩地搖著尾巴。小巷里、老宅門口,無論老者或是孩童都神態悠然。這里平時游人不多,許多居民占道曬著農作物,他們不時揩揩汗水,笑吟吟地跟路過的熟人打招呼,二舅姨爹姑媽喊得脆嘣嘣兒的。

  舊時揚美,“大船尾接小船頭,南腔北調語不休。入夜帆燈千萬點,滿江鈺閃似星浮”。徜徉在江邊,我腦子里涌出千帆競發、號子悠遠的繁華舊景,一如夢回峽江,一個個有著古銅色皮膚的纖夫腳蹬砂石“嗨喲嗨喲”地拉著木舟,在激流險灘中討生活。

  傳說,明朝旅游家徐霞客從南寧乘船上左江,一上岸就被沿江風光所吸引,逗留數日后,更是喜歡上了這里淳樸敦厚的民風,流連七八日才不舍地登船離開。

  臨江街與梁烈亞故居

  從臨江碼頭拾級而上,我看見一道方柱圓拱的古閘門,門楣上書刻“臨江街”三字。由此門進入,便是明清一條街。閘門石壁上,清晰地標記著1937年、1968年、1986年和2001年的洪澇水位。

  左江之畔的臨江街,建于清道光年間,總長300米,寬近4米。與其說這是一條街,還不如說是一條巷。很少有人走動,幾只小雞在低頭啄食,陽光把它們的影子投射到苔蘚遍布的墻角,為小巷增添了幾分寂靜。令人叫奇的是,整條臨江街幾乎是清一色的青磚瓦、磚木結構、木門石階的明清風格民居。

  臨江街中段,有一種“七柱屋”建筑,看上去古樸典雅。一位姓趙的住戶說,這種建筑算是揚美古鎮一絕,住起來冬暖夏涼,建造結構頗有學問,即便墻體倒塌,還有木架撐住,屋頂是斷不會塌下的,安全性很高。

  有兩處古建筑不能不看,一處是辛亥革命志士梁烈亞的故居,另一處是魁星樓。它們都修建于清乾隆年間,也都跟辛亥革命有點關系。

  梁烈亞故居坐北向南,1922年被大火燒毀后重建,為抬梁式硬山頂磚木結構,四開間,青磚青瓦清水墻。梁氏父子均為辛亥革命風云人物。父親梁植堂曾任孫中山機要秘書,武昌起義后不久因病辭世。兒子梁烈亞曾是廣西會黨首領黃興暗殺團的成員,曾參與刺殺清朝廣州將軍鐵良并參加鎮南關起義。辛亥革命后,梁烈亞又積極投身抗日戰爭,購置大量軍火,支援桂系部隊對日作戰,新中國成立后他任上海文史館館員,直到1982年仙逝。

  另一處為乾隆年間建造的魁星樓。樓體呈方形,上小下大,雄偉壯觀。一樓供奉關公,二樓供奉文昌帝君。三樓立有魁星木雕像,右手執筆,左手拿書,右腳提起,左腳踏鰲頭。魁星樓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紀念地,黃興曾在這里舉行秘密會議,部署廣西南部各地推翻清朝的武裝斗爭。

  小小宅院,透過樹叢灑下的陽光格外斑駁,一股無聲的氣場在我周圍環繞。這里,飽含著一個風云激蕩社會大變革時代的遺風。我對辛亥革命前輩有種莫名的敬仰。吳樾、喻培倫、彭家珍、鄒容、秋瑾、徐錫麟??一群同盟會、光復會的年輕志士,在晚清國運衰敗、列強瓜分、民族危亡的時刻,前赴后繼,毀家紓難,“啐血吟詩”。但凡有辛亥英烈的地方,我總要駐足再三,作為一位虔誠拜謁的憑吊者,心中都是滿滿的崇敬。

  步步高升的“五疊堂”

  與臨江街呈直角的另一條老街叫金馬街。金馬街上,建于清朝嘉慶年間的“五疊堂”很有些特別。

  五疊堂老宅是五進。從第一進起,后面每一進都比前一進略高,一堂疊著一堂,象征步步高升。屋梁、臺階、房檐、斗拱、照壁、神龕、門窗被斜陽勾勒出濃濃的陰影。石墻外爬著常青的藤蘿,在深秋季節枝葉很茂盛。

  五疊堂門口,一位賣香蕉的大姐告訴我:房子的主人姓杜,清嘉慶年間人,善做豆豉,做出的豆豉又黑又香,他為人又厚道老實,從不短斤少兩,生意越做越大,后來還到廣東、東南亞一帶開店,揚美豆豉也因此享譽各地。老杜做豆豉發達后就蓋起了這五進房子。一般說起以前的大戶人家,房子是三進三出就已經很氣派了,可想而知這五疊堂主人的富貴程度。如今房主早已不在了,房子也被改成酒店。

  另一處是黃氏莊園,為民國時期一黃姓商人所建。莊園共有三個門,大門朝南,二門、側門正好與里面的東西向廂房客廳相望,門當戶對。莊園內,種有木棉、牡丹、三角梅等,獨成一處風景。

  我在黃氏莊園附近的舉人屋看到資料介紹:揚美先民,大多是南宋時從山東、安徽、廣東乘著左江的船只遷居于此,古鎮以漢族人為主,可以說是一個漢族聚居地。這些移民推崇科舉文化,信奉耕讀傳家。揚美在明清兩代就出了6名進士、4名舉人、30多名貢生。一代代青年才俊從老碼頭告別親人,迎著朝陽,踏上求學經商的漫漫旅途,數年后有的人乘船歸鄉,用學得的知識和求得的財富報效桑梓,榮耀故里。

  古往今來,也有更多與揚美有血脈淵源的“外來戶”官紳大員,在失意于廟堂后帶著家眷仆役來到揚美隱居。日升月落、寒來暑往間,他們將自己的生活融入煙波浩渺中,他們耳際響徹的是汩汩的水流聲,眼簾映入的是接地氣的俗世煙火。

  人心向美 天道酬勤

  水,是揚美古鎮的靈魂。灌田澆樹,用江水;淘米洗菜,用江水;游泳納涼,用江水;沖街凈巷,用江水;洗馬刷犁,用江水……日夜不息的江水,映照的是搖曳不變的老屋,繁衍的是生生不息的鄉民。

  揚美古鎮民風淳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濃濃古風遍布大街小巷。鎮民告訴我,人們如不小心丟失了東西,完全不用擔心,失物很快就會回到手中。此地治安極好,坑蒙拐騙之徒寸步難行。我注意到,鎮上好多人家門口都打掃得干干凈凈,且都掛著一塊小紅牌,紅牌上的五星畫得越多,就表示主人家做得善事越多。據說這種風俗是從明朝嘉靖年間傳下來的。

  “咱們這兒講究人心向美,天道酬勤,有事大家互相幫著,看不上那些好吃懶做的人。”金馬街上,一位八旬阿婆笑著說。阿婆以前是鎮小學老師,寫得一手好書法,退休后除了帶帶孫兒,還經常義務教授大伙兒寫字繪畫,有時也在自家門口售賣些特色美食:槐花涼茶、蜜柚、私家糍粑、牛甘果、桑葚酒??都是她的手工“作品”。陽光在阿婆布滿褶皺的臉上跳躍著,兩鬢銀絲在風中一顫一搖。阿婆口齒伶俐,性情開朗,比起我在四川一些古鎮看到的整日愁眉苦臉坐在門口發呆的老人,她似乎更從容地拒絕了歲月的翻頁,又樂顛顛接受了時光的滋潤。

  別了,揚美古鎮。別了,一個被千年陽光分割出美麗光影的老碼頭。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