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玉環市坎門街道是全國人口密度很高的鄉鎮之一,也是方言最多的所在,有閩南話、溫州話、太平話等。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村落的坎門街道東沙社區,位于玉環島東南端。據記載,清康熙年間,福建崇武及溫州一帶的漁民,在此搭寮捕魚,后陸續遷移至此形成村落。
這個暖冬的上午,陽光明媚,我隨玉環作協文友一行到東沙采風。坎門街道的駐村干部老黃義務為我們導游。在他口里,東沙仿佛養在深閨人未識。一幢已人去樓空的老宅,橫生出一世的故事;一棵苦楝樹爬滿木蓮藤,連綴著一段凄美的愛情;一口古井,也丟下一個神秘的猜測。我探頭井口,幽幽如墨,偶有水紋的光亮。深邃的井,默不作聲,它是向下延伸的,也許只有明月當空的時候,才可與井對話。
十多年前,東沙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漁村,沒有公路,我們去戶口調查,只能在邊防戰士的引領下,從坎門后沙街的嶺腳開始步行,翻越釣艚嶺,得走半個多小時的山間小路才到達。只見家家戶戶在自家門前鑿有水窯,可想而知,淡水是海頭人最珍貴的,每個干旱天,他們的日常用水是何等的窘迫。我站在嶺上一瞥,一條石徑依坎飄下,兩旁石屋群落面朝大海,依山而筑,只覺是尋常風景。沿階而下,心卻歡喜起來。高大臺門的三合小院,騎樓式或紙包形房頂的樓房,錯落有致,大幕似的大海作背景,包含漁韻。可惜不少院落已荒蕪,墻面斑駁,雜草叢生,房門緊閉。石板路上,惟有挑擔民工沉重的腳步聲。
聞到魚面飄香,我們踏進了一清悠小院,二樓的雕花欄桿古樸雅致,幾位老嫗圍坐著,說著聽不懂的閩南話,悠閑地敲打著魚面。一老漁民出來,主動與我們招呼,又端長板凳又敬煙。經攀談,才知年輕人大多住到了鎮上,老人們故園難離,守著這老宅子,守著那片海。有的宅子租給了外來的民工,讓這老房子人氣不散。
老人的這種堅守,簡直是一種頑固,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猛然發現,那是一種精神的維系,一種孤島的守望。
幾年前,東沙社區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村落,政府正在投入巨資對古建筑、古村道、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性修繕、整理。村前的環海公路也早已接通了。我帶領家人,驅車從城關出發,穿過鷹東隧道,果然出現一條水泥公路,帶我返回東沙。
正逢休漁期,漁婦在陰涼處編織漁網,漁民在灘上修理漁船,為下一季的漁汛做準備。社區辦公樓前,堆滿了泥沙磚石,坎溝里,到處是民工忙碌的景象。一隊騾子,正馱著石塊,發出沉重的喘息聲,吃力地在石階上邁步。
對東沙,我已有了或深或淺的認識。坎門地名的由來,最權威的說法,就是指這東沙頭的大坎崖與南排山島形成的峽門,門內即坎門港,門外便是披山洋了。生活在釣艚東沙一帶的人,才是最地道的“坎門人”。現在的鎮上人家,清代作為軍事練兵地,叫做“教場頭”,民國后合并統稱作坎門鎮了。
地名只是一方符號,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是否讓人長久牽掛?三毛來到周莊,就哭了,離開時說“我會再來,一定會再來。”我們要的東沙,就是這種樸素的真摯。
山頂的普安燈塔,與遠處的大鹿、雞山、洋嶼、披山等大小島嶼相望,與流水舟楫、漁歌號子相連。塔下的大坎崖,與蔥郁的南排山隔海相對。大坎崖險峻巍峨,頗有氣勢,可惜太陡,我不敢久俯。而現在,兩條新開辟的步行道,順著山坡直通崖下,在臨海的平臺上,可目睹坎門港峽的風采。波光照眼,仿佛附上釉彩,加上海浪撞擊礁石發出的轟鳴聲,多情、哀傷、剛烈,冷與熱,濃濃的海腥味,都有。大坎崖,青筋裸露,血性十足,直沖蒼穹,崖壁上的每尺瘠土,大片大片的野菊花,那么扎眼地撞進我的視線。
回望東沙的歷史背影,在大明帝國時代,東沙漁人張開帆篷,緊隨胡震將軍的戰艦,投入邳山洋殲倭;冒險送溫處參將沈思學,駛出坎門港殲倭。清咸豐年間,東沙漁人立在東沙頭炮轟海盜廣艇幫。民國年間,持漁釵、赤腳上陣,聯合國軍誓死抵抗日寇。解放玉環海島時,組成基干民兵,冒著槍林彈雨,送彈送糧,一次次橫渡在坎門與披山島間。捍衛家園,視死如歸。
在普安燈塔前,老黃娓娓道著一個傳說,民國間某年春節將至,夜間大霧,東沙的漁船回家心切,在山后的海面,看不到入港的峽門,焦急不已。突然,崗上發出一絲微弱之光,這不就是自己的家山——東山頭嗎,這光明分明是家人的等候和期盼啊!船上的人興奮之余,馬上掉轉船頭,駛向大坎崖的山門。
春節間,他們在坎里坎外打聽,究竟是哪個好心人在山頂撐起桅燈?最后,也許,是嶺上的花粉娘娘。船長們集資籌建了四方形基座的普安燈塔,塔身刻有“環海明星”四字。這顆夜海明珠的閃閃光芒,百年來,為溫臺的百楫千帆迎來送去,護佑平安。現在,燈塔照明也由原來的蓄電池供電,改成了由太陽能電板供電,成了照射數海里的新穎燈標。嶺上露天廣場前,修葺一新的花粉宮,里面供奉著花粉娘娘,她是漁家姑娘心目中的保護神。花粉宮繚繞的香煙之氣,永遠地撫摸著坎門港的海面。
東沙嶺上有兩排石壘的平房,原是小學校舍,更早是解放玉環沿海島嶼而建的部隊營房,1951年曾有一個連的解放軍部隊駐扎,現這里為紅色海防文化展示和公共藝術創作中心。里面珍藏著一套布扎花龍燈具與新穎獨特的坎門女子拼字龍。坎門花龍別具一格,花龍滾舞,俗稱“挵龍”,傳稱將已成正果的海龍,于數十柱間環繞表演,包含著漁民“祭海”、“祈佑”的民俗意蘊和喜慶內涵。那一張張精彩的照片,記錄了花龍在海灘、廟宇、民居表演的情景,是縱情天地的熱烈,也是虔誠的祈福。傳說坎門花龍的形成和發展,與漁民抗擊海盜及戚繼光抗倭有關。
我們舌尖渴望的坎門味道,不妨到冷凍廠前的曬場上,漁婦們忙著晾曬各種海鮮,一匾匾蝦干魚干,齊齊排列在冬日里。
于是,我們咂幾口酒,來點海的味道,再走也不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