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多,藏語的意思為黃河源頭。黃河之源,千湖之縣,格薩爾賽馬稱王之地的大名,讓游客慕名而來,溯河而上,探訪這片美麗秘境。
瑪多地處黃河源頭,巴顏喀拉山北麓,阿尼瑪卿山以西的黃河谷地。這里是黃河上游第一個縣城,境內人口稀少,屬高寒草原氣候。曾經的唐蕃古道穿境而過,這使瑪多多了一份歷史的厚重和對人們精神上的感召力。離縣城數十公里的黃河源頭湖泊——著名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姊妹湖,從遠古走來,靜靜地訴說著歷史的變遷。
“天上”瑪多,水草豐美
瑪多縣城,座落在離西寧市400多公里的青康公路旁。沿著青康公路路過黃河時,人們就能看到瑪多縣城。縣城海拔達4300米,據說是世界上最高的縣城。靜靜地,這個小縣城能給旅途中的人們幾許溫暖幾許煙火氣,路人大都要在瑪多打個尖,說說瑪多的過去和現在。
巴顏喀拉山莽莽蒼蒼,連綿蜿蜒,向西有一塊起伏的谷地,這就是瑪多了。這塊2.5萬多平方公里的蒼涼土地孕育了偉大的黃河。約古宗列盆地內淙淙流淌的巴顏喀拉山雪水縱縱橫橫,散散漫漫,以嬰兒般最原始的姿態蹣跚在草原上,水流散漫在草原上,向東穿過茫尕峽谷流進了星宿海。這個蹣跚的嬰兒在草原到處留下晶瑩閃爍的腳印,如夢如幻,把個草原裝扮得仿佛是鋪滿寶石水晶的天宮。我曾經在夜間經過這里,車到草原時就如進入夢境之門,草原上有千萬個星星在棲息,見有人來,她們一起閃爍起來、靈動起來。那漫散在草原上的溪流經過短暫歇息和嬉戲后,向東流進了扎陵湖,繼而又進入鄂陵湖。
我曾多次站在瑪多縣城西郊的黃河第一橋上沉思。此橋,長不過數十米,寬不過十米,既沒有南京長江大橋的雄偉,也沒有蘭州黃河鐵橋的厚重,但是站在這座橋上,思憶遙迢,浮想聯翩,因為你是在海拔4300多米的黃河源頭上,嬰兒般的黃河在你腳下乖巧地、清澈地流動。河床寬度在十幾米左右,河水清澈見底,泛著銀光,無聲無息地流淌著。婀娜的身姿在草原上優美地扭動,恰似一條獻給草原的翠藍色的哈達。黃河竟是這般美麗,而且草原更是靜怡的草原。這里又完全是一個天然野生動物園,可以看到與汽車賽跑的藏野驢,見到人就逃竄的藏原羚群,在河濱湖畔戲水的黑頸鶴、赤麻鴨、玉帶海鷗等50多種珍禽異獸。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天上,就是遙遠的瑪多,就是白云深處的巴顏喀拉山,就是靜如處子的扎陵湖和鄂陵湖。這條世界偉大的河流從歷史的滄桑中走來,從蒼茫的高原走來。從源頭到入海口串起了多少美麗的傳說和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
千湖之地,美景天成
瑪多縣分布著大小湖泊4000 多個,素有“千湖之縣”的美稱。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北麓的5個泉眼滲出,匯集成一條寬約1米,深0.2米的潺潺溪流,這條溪流沿途接納大大小小的眾多支流,逐步匯成一條寬約10米多,深1米的小河卡日曲。卡日曲穿過100多公里的峽谷,在巴顏禾欠山與約古宗列會合,形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瑪曲向東流過16公里的草原又進入一個狹長的盆地。
盆地東西長30多公里,南北寬10多公里。因地勢平緩,河面驟然展寬,流速也變緩,四處流淌的河水,使這里形成大片沼澤和眾多的湖泊。在這不大的盆地里,竟星羅棋布著數以百計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湖泊,大的有幾百平方米,小的僅幾平方米,登高遠眺,這些湖泊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閃光,宛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人們就形象地稱之為“星宿海”。
盛夏或秋初,在星宿海碧綠而閃亮的沼澤灘上,紫色的高山紫苑、黃色的垂頭菊、紅色的馬先蒿、還有粉紅色的點地梅、天山報春花等,一簇簇、一片片伸向水邊;湖泊溪流里,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撥水嬉戲,裸鯉成群游弋,美景天成。
千湖之縣最有名的湖當屬位于黃河源頭的扎陵湖和鄂陵湖。高原人把兩個湖泊稱之為“黃河源頭姊妹湖”。兩個湖泊都已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站在兩湖之畔看兩湖,湖水與天一樣湛藍。綠色的草原,藍色的湖,白色的云,構成一幅巨大的水彩畫。
來到這里,牧人會告訴遠方來客關于鄂陵湖、扎陵湖的傳說。很久以前,河源部落有個放牧人,名叫巴顏郎瑪,他英俊威武,能歌善舞,能徒手擒狼保一方平安。玉皇大帝的侍女白衣仙女違犯天條愛上了他并為他生下兩個美麗的女兒,大的叫鄂陵,小的叫扎陵。玉皇大帝發現后大怒,下令天兵殺死巴顏郎瑪。白衣仙女為了與愛人相伴化為了雪峰。鄂陵、扎陵被牧人養大,當她們聽說父母被天帝捉走,便沿著黃河溯流尋找。一天晚上睡夢中,母親白衣仙女托夢給鄂陵、扎陵,兩姐妹知道雙親已故痛哭不止,淚水流成兩個湖泊,就是現在的鄂陵湖、扎陵湖。白衣仙女安慰她們說,只要她們向東方走,沿路給當地人民做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件好事,一家人就能團聚。這兩個女兒為沿途百姓洗菜、澆地、行船、推磨,至今還沒有回頭。扎陵湖,藏語意為“白色長湖”,鄂陵湖意為“青色長湖”。扎陵湖與鄂陵湖一西一東,守望著黃河源頭。
傳說就像是流淌在人們心間的河流,千百年來,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黃河之源,唐蕃渡口
冬日的黃河河面完全冰封,進入了長達半年的冬眠。河水在冰面下緩緩地流動。黃河岸邊的星宿海在艷陽下像一面面鏡子,閃著耀眼的銀光,一群藏原羚在湖邊安詳地吃草。
唐蕃古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地的必經之路。歷史上,瑪多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驛站和渡口。相傳,文成公主當年來到千湖之縣瑪多準備過黃河,發現這里到處是沼澤地,人馬無法通過,而牛皮船又易擱淺。本來心情就低落的文成公主面對這種情況,更加思念家鄉長安。
吐蕃大臣和當地牧民經過商量,想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渡河辦法。次日,當文成公主來到黃河邊,看到河上架起了一座漂亮的彩橋。當她走上橋細看,才發現橋面是由牧民背著的木板組成,彩色欄桿是穿著鮮艷服裝的兒童手拉著的哈達。文成公主被善良的群眾感動得落下了淚,決心扎根吐蕃。
這樣,她少了幾分自離開長安以來的憂傷,高高興興前往柏海,即如今的扎陵湖、鄂陵湖之間,與松贊干布見面。松贊干布迎娶唐朝公主的心愿終于實現也異常興奮,早早在柏海等候。為了換取文成公主的歡心,與文成公主見面這天,松贊干布穿上了唐裝,以女婿禮儀拜見了護送文成公主的江夏王李道宗。
文成公主見到松贊干布,發現他英俊瀟灑,文武雙全,心里一塊石頭落了地。李道宗代表唐王為兩人主持了婚禮。兩位新人在黃河源頭喜結連理。
據說,至今扎陵湖邊還有柏海行宮的遺跡,鄂陵湖畔的多卡寺系文成公主為感謝這里的人民和天然景色而建。
瑪多喲,就是這樣一個湖泊成群、濕地連片、飛禽走獸遍地的美麗而神奇的地方。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