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下,郁郁蔥蔥綠色之中,點綴著一片片金黃。
這個只有33戶人家的偏僻小山村,因香草而聞名。
這就是北京市延慶區大莊科鄉的黃土梁村,一個香草產業,帶活一個村莊。
去年,市里派來了第一書記李志敏,他來自北京農學院。村里來了一個年輕的書記,村民心里樂開了花。可是李志敏卻悶悶不樂,這里交通不便、沒有產業、人口老齡化嚴重,入村第一天看到的第一個場景是村民吵架。李志敏問老書記劉殿全,“村民為什么事吵架呀?”劉殿全簡單地回答了他一句“還不都是窮給鬧的。”
李志敏明白,要解決現實問題必須發展產業讓村民有事做,有錢賺。經過深入調研和充分考慮后,李志敏又回到原單位“求援”,在農學院專家團隊的支持下,黃土梁村試種香草金盞菊,沒想到第一年就獲得成功。這里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合金盞菊的生長。種花只是第一步,接著提取精油,制作手工香皂,每個環節都很順利。有的農民當年就增收一萬多元。
金燦燦的花朵,讓這里的農民看到了希望。
今年,全村能利用的土地都種上了香草,村里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實現了就業。7月正是金盞菊采摘的旺季,村民都在地里、車間忙碌著。往年這個季節,是山村里的農閑時節,今年大家忙得團團轉。如今,村民按點上班,掙取工資,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大家的精神面貌和村里的民風都有了很大改觀。
黃土梁村的任愛萍,今年53歲,家里供著大學生,經濟比較緊張。自從孩子上初中,她就進城打工,做保姆、護工,夫妻倆都靠打工維持家用。任愛萍帶著山里人的樸實,再加上手勤眼快,非常受雇主歡迎。但她常年在外奔波,身體狀況不是太好。今年,她聽說村里大力發展香草產業,便辭職回家,在家門口打工。任愛萍說,在外做保姆,每個月有4天假,這4天假回到家后非常忙碌,累得腰酸背痛。不放假時,又惦記家里,心情非常矛盾。這次回到家門口就業很踏實,利用空閑時間就把家里、地里收拾得井井有條。更讓她滿意的是,自己能為丈夫做口熱飯了。她的丈夫在里長溝村建筑工地打工,早出晚歸,有時一個人回來連飯也懶得做,就隨便將就一口。
任愛萍做事麻利,責任心強,再加上她也是村里的“年輕人”,合作社就讓她做管理工作。村民采摘回來的鮮花,她要給稱重,還負責鮮花的晾曬,組織村民摘取花絲、浸泡提取精油等,每個環節,她都精益求精。
任愛萍除了收取自家土地承包費外,每個月還有3000塊錢的工資。為了多掙點錢,晚上她把花帶回家里,與丈夫一起摘花絲,摘一斤花絲可以收入160元,算下來,一個月能收入4800元。
黃土梁村的村民都像任愛萍一樣,忙并快樂著。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太也都到車間里摘花絲掙工錢,甚至有拄著拐杖來的人。大家都爭分奪秒地工作,為的不就是讓自己過上好日子嘛。
預計到年底,黃土梁村全村參與種植金盞菊的農民人均可增收9360元,是過去的2倍。
香草已經是大莊科鄉發展林下經濟的有益嘗試,也是精準幫扶的重要產業。除了黃土梁村,沙門村、董家溝村也都發展香草產業,種植的是玫瑰天竺葵品種。沙門還成了大莊科鄉的育苗基地。顯然,在大莊科鄉已形成育苗、香草種植、花朵加工、精油提取、手工皂制作的完整產業鏈。
香草正成為大莊科鄉除紅色名片之外的另一張金色名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