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分,我國將迎來第一個 “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也是第一個從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慶祝豐收的節日,對于我們這個有著數千年文明史的農業大國來說,這個節日的設立可以得到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廣泛認同。今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今年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將會在農民中乃至全國匯聚起一股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黃河長江之水孕育滋養起來的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神州大地上子民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創造出瑰麗多姿、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而“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對人的生活方式的尊崇和肯定,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景仰與表達,它為中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進一步呈現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
蟹肥菊黃秋分起
被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的《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周興嗣編纂的韻文,囊括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從古至今一直是學齡孩童的啟蒙讀物。這部濃縮了一千個漢字的經典讀物,在開篇就指出了物候的發展規律“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這看似簡單的八個字,卻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農業智慧的結晶。如果將這種把氣候與農業相結合的智慧拓展,我們又會得到一首人們耳熟能詳的歌謠: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沒錯,這首歌謠就是黃發垂髫皆熟知的《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告訴人們以歲時順序耕作,不誤農時。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它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中的時令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2016年,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從節氣上看,秋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恰好是從“立秋”到“霜降”這90天的一半。此時晝夜平分,秋高氣爽,又是秋收、秋耕、秋種的重要時節,我國北方有這樣一句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在這一時間段里,有一個重大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月,但當時并不是在如今的農歷八月十五這天,而是在秋分。帝王春分祭日,百姓則在八月半慶祝豐收,二者相輔相成日久成俗。每到八月中秋,蟹肥菊黃,圓月當空,不僅詩人,田夫野叟也沉浸在賞月話豐年的喜悅之中。
國家將每年的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對“二十四節氣”所集中的古人智慧的致敬與傳承,同時也體現了現代中國人所秉承的可持續的生態發展觀。有助于宣傳展示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個不一般的節日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此時設立農民豐收節又有哪些重要的意義呢?農業部長韓長賦認為:“一是有利于進一步彰顯“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引起全社會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和重視,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二是有利于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期待,滿足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三是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可以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匯聚人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托,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尊重自然規律、不違農時、不誤農時是我國古代農人一直清晰遵循的規則,由此才能獲得人人期盼的豐年。而我國有很多經典的詩歌就是專門反映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向往,如陸游的“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辛棄疾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其中最有氣勢的莫過于毛澤東的《七律·到韶山》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按照上句“唯有犧牲多壯志 敢叫日月換新天”來看是緬懷現在的豐收場景都是烈士們的生命換來的。如果從當時農民勞作的場景來看也是歌頌勞動人民才是英雄的意思。的確如此,勞動人民的確是和平年代的英雄,“中國農民豐收節”不是一般的節日,它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就是當代平民英雄的節日。
林林總總話豐年
我國古代就有慶五谷豐登、盼國泰民安的傳統,很多地方也舉辦了獨具特色,與農事相關的節慶活動。“元旦”一詞,是我國古代的“土產”,并非舶來詞。很古的時候,我國就有過“年”的習俗。“年,谷熟也”,是人們慶祝豐收的節日。在中國的一些地方,會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十日慶祝豐收節,祭祀豐收神“炎帝神農氏”。相傳炎帝牛首人身,親嘗百草,開創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子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民眾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很多少數民族都有專門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望果節流行在西藏、甘肅、青海、四川以及云南的藏族地區,“望”在藏語中是“田地”的意思,“果”是“轉圈”,字面上講是“轉地頭”。望果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莊稼成熟之際舉行。“納頓”,在土語中是玩笑,歡樂的意思,是青海省民和縣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因為納頓的狂歡起自農歷七月,故也稱為“七月會”。開門節,是傣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在農歷九月中)。這時,正逢稻谷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米闊魯節是鄂溫克人慶祝牧業豐收的節日。5月的草原鋪滿綠草鮮花。除了慶祝豐收,人們要進行生產經驗交流,采購狩獵生產所需的子彈、火藥等。瑤民的耍歌堂,通常是在農歷十月十六后進行,這時秋收已畢,較為空閑。耍歌堂也是群眾慶祝豐收的節日。
每個國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習俗,同樣,每個時代也都有屬于自己的習俗,其形式固然多種多樣,但它們都與過去血脈相連。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正在淡化,“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不僅是一次節慶,更是一種喚醒。它喚醒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對過往民俗的重視,同時也是對當代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