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穿越八陘(四)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 字號:【

  風雪飛狐陘

  出了正月,北京迎來第一場雪,此時我們再次出發,奔向河北蔚縣尋找飛狐陘。

  飛狐陘,也稱飛狐口,位于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古人云:“踞飛狐,扼亢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真是關里關外兩重天,駛出北京地界,雪越來越大,時至中午,通往蔚縣的公路已被漫天大雪和吼嘯的白毛風籠罩,視線突降不足十米,于是我們小心翼翼地循著車轍印前行。

  就這樣,三百多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五個小時,天快黑了才到蔚縣縣城,當晚只好住店看雪了。

  半夜一陣狂風,窗外有節奏地敲打的金屬聲,像極了更夫報警,“當當當當”??劃破了夜的寧靜。

  可以說是狂風送走了暴雪,一大早,便隆重地推出了碧藍的天空,不禁讓人心情也跟著爽朗起來!

  盡管路上還有積雪,但晴朗的天空還是讓人按捺不住,飽食早點后即刻出發。

  于是,出蔚縣一路向南,向著太行山前行。前些年一些影友熱衷于拍攝蔚縣古村落,盡管今天早已殘垣斷壁,但從那一座座古城堡的建筑規制和磚雕木刻中,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恢宏。而至今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雖然看上去有些貧瘠,但日子過得很寧靜。

  雖然田野里還是一片白茫茫,但是回春的暖意讓路面上的雪很快就融化了,路旁一片片桃林已潤染成粉紅色。雪后的太行山,像水墨畫般扳麻皴,黑白的墨色,映襯著粉紅的桃林,在一片潔白的大地上,好一幅壯美的山水畫,更顯蒼勁,更有味道。

  大自然的奇妙之處就在于不同的時間季節和氣候總會呈現出不同的畫面,而這一切也取決于你是否置身其中,感悟其中。

  駛進山中,眼前一塊巨石,上刻“飛狐口”。蜿蜒的公路伸進峽谷,兩邊峭壁陡立,路越走越窄,絕壁挾制的山谷中,路面的雪還沒融化。

  飛狐口又名北口峪,被當地人稱為“四十里黑風洞”,因此有四十里飛狐四十里景之說。這一帶的山平均海拔高度在l500?2000米,峽谷寬處有百十來米,窄處僅10米左右!高陡與狹窄之比極其失衡。明崇禎時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在《飛狐口記》中曾經形容飛狐陘的山如“千夫拔劍,露立星躦”。而路呢,是“珠曲蟻穿”。高處“有如天門”,深處“令人旋踵轉足”。

  飛狐口的記載最早見于《史記·酈食其傳》:公元前204年,劉邦與項羽逐鹿中原,劉邦戰敗,想退守到關中。不過,這一想法遭到謀士酈食其的反對,“不能西逃。”他建議:“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拒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由此可見,他的意圖一是堵塞太行山的各個關隘以及黃河、嵩山一帶的各個通道,向各地諸侯顯示劉邦掌控中原的戰略勢態;再就是防止游牧民族從這兒南下中原。后來,劉邦采納了酈食其的建議,并最終戰勝了項羽。

  明初,蒙古騎兵常有繞行飛狐道進入華北平原,攻打都城后方之舉,土木之變中,也先挾明帝自飛狐口入紫荊關,圍攻北京。

  清代以后,就不存在北方部落威脅的問題了,飛狐古道漸漸開始以商道為主,成為南北通衢。失去了軍事功能的飛狐陘,商業為它注入了全新的角色定義,而這個角色的主要扮演者則是騾幫。在淶源的留家莊、蔚縣的上蘇莊等地,一度出現了上百條以上的騾幫大戶。同時,沿路上的大寧、岔道、明鋪、北口等村也都開設有草料點。騾幫一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初期還有,隨著戰爭全面爆發,社會變得更加動蕩不安后,這個行業也就漸趨沒落了。

  也許是因為當年的輝煌,飛狐古道上開始出現鏢局的身影。這無疑是商貿興盛的一個明顯標志。位于宋家莊堡的韓家鏢局,可能是飛狐峪中唯一一個有記載的職業鏢局。鏢局的出現,也讓飛狐陘有機會在它的故事中撰寫最精彩的一篇。

  如今的飛狐古道,經過多年的交通建設,已變為來往便捷的通途。隨著張石高速公路的開通,人們的出行更加便利。然而,這條凝結著無數古代將士鮮血的古道,仍會不時地引發著人們對歷史往事的遐思。

  而當我們正被那崖壁上一簇簇杏花感動的時候,車輪開始打滑,幾經嘗試還是原地不動,這里的路面已經結冰。

  對面駛來一輛SUV,車里人向我們擺擺手:過不去了。

  艱難蒲陰陘

  本打算沿著古道過飛狐去蒲陰,但風雪后的山谷里,氣溫寒冷,路面結冰,幾次嘗試,只見車輪飛轉,不見前行。于是,禁不住去想象:“一隊鏢局押送著物資走在風雪交加的峽谷中,呼嘯的寒風像鞭子抽打在身上,頂著寒冷和濕滑,警惕著峭壁間突然襲來的劫匪。”剎那間飛來一箭,一聲慘叫,抬頭一看正是一箭峰。直聳的山峰上一個穿心的大洞。不過,好在同時看到了頭頂上的高速公路暢通,趕緊原路返回吧。

  扼守蒲陰陘的是紫荊關,關城在易縣城西面的太行山脈紫荊嶺上,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位于軍都關、倒馬關之間,與二關號稱內三關。原關門之門券上有“紫塞荊城”四字石刻,現已傾圮。宋時稱為金陂關,元、明以來始稱紫荊關。其地峰巒峭峙,仄陘內通,是到達山西大同的軍事要隘。

  紫荊關始建于戰國時期,漢時為土石夯筑,后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封頂,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后,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歷、崇禎年間,都曾改筑、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逐步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御體系。《畿輔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于戍守。”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也正是因為關城險要,這條驚險的古道從來都不寂寞。歷史上這里發生的戰事,大都是直接為了爭占北京城。明正統年間,蒙古瓦剌部曾取道紫荊關入侵北京。明嘉靖年間,蒙古韃靼部俺答又率騎兵從大同南下,急攻紫荊關,為明軍所敗。1449年7月,發生在紫荊關的一次著名的軍事行動——土木堡之變,更是經典。彼時,明英宗親率大軍北征瓦剌,瓦剌首領也先統率瓦剌大軍三路攻明,在河北懷來東南擊潰明50萬大軍,于土木堡俘明英宗朱祁鎮。而后也先借英宗要挾明廷。但明廷已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瓦剌未達目的。后瓦剌挾持英宗攻明,前鋒抵紫荊關,遭守關明軍抵抗,瓦剌軍令人向守軍傳達英宗旨意開關,但遭明軍拒絕。于是瓦剌軍在關前與明軍對峙時,出奇兵翻越紫荊嶺,從關南拆毀邊墻而入,明軍腹背受敵,紫荊關失守,也先大軍便從紫荊關直逼京城。不過,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帶領下,京師保衛戰打響,最終扭轉了戰局,損失慘重。

  易縣大多被認為是蒲陰陘的終點,這里歷史上曾演繹過許多悲壯的故事。而那條沿著古道的易水河,更是燕趙悲歌的開篇。

  夏朝,易水流域有個民族叫有易氏。從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前到戰國后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鮮虞、中山國世居易水。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被稱為“商人”的鼻祖,曾經在有易氏部落中做買賣,后因行淫享樂被殺。為此,他的兒子上甲微便借河伯之兵討伐并殺死了有易之君綿臣。這個故事在史書《竹書紀年》中有詳細記載。據說中國飲食業的鼻祖易牙也來自于易水流域的白狄部落。

  周朝,召公封地在燕,即后來“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燕昭王遷都于易水,建燕下都。然后在這里高筑黃金臺,招賢納士,使得燕國一度強盛起來。后來燕王喜時期,燕太子丹派荊軻渡易水西去刺秦,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絕唱。

  歷史已經遠去,歷史也未曾走遠。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