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也沒想到,第一次去非洲,短短兩個星期之后,體重增長3公斤。以至于國內的朋友半信半疑:你是去了個假非洲吧?
非洲其實很大,總共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東西南北中,緊密相連又各有不同,我的目的地是烏干達。位于非洲東部。
她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她的資源、民族構成、文化傳統、飲食??去之前,我并沒有細細研究過。而我認識一位中國大姐,嫁到烏干達已經二十余年,在那里生兒育女,開創事業,現在投身教育,在烏干達辦學校、致力于中烏兩國的文化交流。我想,這個中國大姐能在那里活的悠然自在,說明那里一定有她的獨特魅力之處。
彼時十月初,德國北部已經時不時冷雨婆娑,當我一下飛機,卻著實感受到非洲大陸的溫暖。第二天,陽光明媚,卻并不灼熱,天高云淡,我看著天空覺得到了世外桃源,可是當我穿行在城市里,馬上就回到了現實。我住在首都坎帕拉,陽光雖好,路卻不行,坎帕拉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市,路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倒也自然,但馬路的寬度著實沒有一個首都的氣派,有的柏油路延伸到一半就沒了,接著的只剩下紅土路,所以路上開車打開窗戶要謹慎,畢竟走一圈下來,你可能一身紅土。高檔的社區、商場也是有的,但是小攤小販更是司空見慣,就像一處一處都是城鄉結合部,不過這樣的現實并沒有讓我沮喪,反而覺得不用走出城市就能體會到鄉村的原生態氣息,也非常有意思。
我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人好奇地打量著這片大陸,看到什么都覺得新鮮,雖然這里經濟發展還落后北京至少三十年,但生活喜怒哀樂的本質卻沒有什么大的不同,人人露著體面的微笑,女人穿得艷如陽光,說花枝招展也不為過,男人們雖然衣著不甚考究,但在街上斷斷是看不到赤膊上陣,坦胸露背的,除了孩童,甚至連穿短褲的幾乎都不見,都以過膝長褲為基本禮貌。我不禁感慨這個不發達的小國家小小的細節中展示出的禮儀。
凡到外地,我最愛逛當地市場,香蕉人民幣兩塊一把,木瓜人民幣五塊一個,菠蘿人民幣六塊一個??這些價錢還是提高后的“外賓價”。我從未見過手掌一樣大的牛油果,乍一看還真沒認出來,卻也只要人民幣一塊。看著我驚異的張大嘴巴,不停的拍照,賣水果的大姐都笑的合不攏嘴。我不知道非洲別的地方是不是這樣,可是在烏干達,好似所有的水果都變了樣,牛油果變成了木瓜一樣大,木瓜變成了西瓜一樣大,西瓜呢又好像是冬瓜一般,吃過了這里的菠蘿,就再也吃不下別處的鳳梨,因為那甘甜,那蜜汁,別處再也難尋。
這里的水果為什么這么大這么多汁這么甜蜜?當然跟烏干達的水土自然條件相關,這里日照充足,陽光看似不熱烈但是赤道卻從中穿過,強烈的紫外線帶來了水果的蜜汁甜蜜卻并沒有像西部非洲那樣干旱炎熱,體感溫度常年在25度上下徘徊,曾經有非洲朋友到北京旅游并中暑倒下的事情很可能也會發生在烏干達人身上。因為在十月的烏干達,氣溫25、26度上下,我這個外來客早晚都穿夏裝,當地人早晚竟也有穿毛衣甚至棉衣。烏干達不但氣候宜人,水源也很豐沛,世界上第一大河尼羅河的源頭就在這里,世界上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也在烏干達境內。享有這樣的地理條件,自然不必擔心干旱問題。難怪烏干達又被曾經西方的殖民者稱為東非的明珠。
烏干達有著大片大片肥沃的土地,肥沃到不需要開荒的程度。在烏干達當農民是什么樣的體驗呢?有一次我在去郊野的路上遇到了正在賣飯蕉的農民。什么是飯蕉?飯蕉也是香蕉的一種,外皮青色,一般不能直接食用,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用蕉葉包裹起來蒸熟食用,口味就像紅薯或者芋頭,還帶一點淡淡的酸甜。飯蕉一般一枝一枝賣,看似這么一樹枝,也有十幾二十公斤。賣蕉人說飯蕉每四個月成熟一次,也就是一年三熟。我問他,你們需要怎么照顧莊稼呢?施肥除蟲?小黑哥聽了不解的看著我,照顧?莊稼為什么要照顧呢?你將樹栽種好了,以后每四個月就會有飯蕉長出來啊。他們甚至還不能體會照料莊稼是什么意思。不光是飯蕉如此,木瓜樹、菠蘿蜜樹等都是這樣,在村子道路的兩旁經常有高高大大的某種水果的樹,一看就是生長了不少年頭,不時的就看到結滿了果實,并不需要專門的人打理,只是到了果實成熟的時候,需要人手上去采摘而已。所以在烏干達,也許很多人在貧困線上掙扎,卻不存在饑寒交迫的事實。
上帝的公平也許就體現在這里,它給了這里的人們優越的生存條件,也給了他們怡然自得、不求發展的懶散天性。他們永遠不缺基本的食物,但是卻也沒有更大的志向,大概也是因為如此,烏干達肥沃的土地,并沒有開荒種植,而是像非洲很多原始的地方一樣,長年累月無人打理,后來,土地漸漸被很多外國人購買,發展成了農場、工地、企業,這其中有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當然也有中國人。
在赤道圈的附近,我就曾拜訪過一位大姐,她來自中國東北,最初在烏干達幫來做生意的中國同鄉帶孩子,之后帶著全部積蓄在這里租下了一大片土地,開始了在烏干達開荒當農場主的生活。
她雇傭了當地三名工人,親自下地,開荒種植,豆角、土豆、紅薯、百香果??還開辟了魚塘養魚,短短幾個月,荒地就變成了良田,而就在她的農場挨著的土地屬于當地人,卻還是紋絲不動,大姐說,后來看到她開荒種植有模有樣,當地鄰居也才開始學著她種植一些土豆等等。大姐帶著我們去看她種植的成果,剛撒上魚苗的魚塘,一臉滿足。歸來的路上,我不禁感慨:要說勤勞努力,還屬我們中國人,赤道邊上開荒種植的東北大姐,在烏干達的陽光下看起來黑黑瘦瘦,但又閃爍著健康的光芒。希望她能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世界那么大,很多地方我們未曾踏足,甚至聞所未聞。但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