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媯”字,今已成北京延慶的熱門用字。如:媯水、媯河、媯川。甚至,有人有時把媯字作為同域外人交往的名片。外來人有的不認識這個字,就按“字不離母”習慣讀去,結果念錯了讀音。其實,這個字并不屬于生僻字,只是在全國范圍內用的概率低一些。囿于特定的地名因素,有必要再對“媯”字做點討論。
媯字——源遠流長道不盡
媯,讀guī(歸)。《說文解字》:“虞舜居媯汭,因以為氏。義從女,音從為。”據西漢學者揚雄《方言》:媯字可解釋為“優美、爛漫、健姣。” 《辭海》:“①水名,媯汭,在今山西永濟市南,源出歷山,西流入河。《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媯汭’。②姓,漢代有媯昌。”
媯的字形初為女子訓象圖,后來逐漸演變如下:
“媯”作姓氏,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帝舜繼帝堯之后,是黃帝族系最大部落首領,成為中華文明的先祖之一。媯以居邑名稱為姓,為有虞氏后裔。有虞氏興起于燕山一帶,虞是其部落圖騰。有虞氏聚居于燕山周圍的媯水,轄有其地,遂以所居之地為氏。“堯帝釐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媯乃媯水之稱,汭為水邊之意。當舜還是個平民的時候,就有德有望,部落首領堯十分欣賞他的才干,于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并讓他居住于媯水之濱,行實歷練。
“媯”在延慶還有許多美麗傳說。其中一則《媯水女》說的是“堯的女兒娥皇、女英,生在延慶、長在延慶,并嫁給延慶人,和延慶人一起建設延慶”這個故事。傳說雖與歷史有距離,但也并非完全虛妄。元朝翰林承旨大學士劉庚:“(《龍山水谷真大道五祖太玄真人酈君本行碑》記述酈希誠事跡)??予按唐開元碑蔡有鄰書,在昔帝堯‘ 釐降二女于媯汭 ’實此地也。”酈希誠是元代真大道五世傳人,出身媯川望族;龍山水谷即今延慶懷來盆地官廳一帶。此“汭”非汭水,而是指媯水彎曲處。堯的女兒降生在媯水隈曲處,由此可見媯河的美麗與媯河沿岸的富饒。
“媯”至延慶,應與移民文化有關。堯舜故里歷來人口集中,朝代變遷必有移民遷徙。落戶他鄉者念祖懷故,寄望子孫不忘根脈曾在媯水邊上,于是將故鄉水名移植新遷之地。關于這點,明代“山西大移民”恰有印證。永樂年間,本地重新開發前廢龍慶州,置隆慶州、設隆慶衛,并從山西大批移民,規劃地名、建立屯堡。后于成化年間,山西蒲城(今永濟市)謝庭桂,受隆慶州知州李鼒邀請編修《(成化)隆慶志》,記述了當時社會事情。
媯河——延慶最美的河
媯水,《辭海》的解釋是:水名,見“媯汭”。大致有三說,一為烏滸河,源出興都庫什山脈北坡。二是《史記》《漢書》作媯水。三為“媯汭”,在山西永濟南,源出歷山。然而“媯水”與“媯河”又有什么聯系,辭典未說。倒是《新華字典》說的痛快:媯河,水名,在北京市延慶區。其實,很早以來,媯河就是自東向西橫貫延懷盆地的一條境內河,史上有滄河、清夷水、溪河等稱呼。因為媯河古代曾稱媯川,后來又以媯川名其地,延慶就與“媯”字地名,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么延慶的媯河源于何處?早在1500余年前,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曾勘察古延慶地區的河流,援引《魏土地記》對媯河做了記述,認為其源頭在今永寧鎮上磨村附近的金牛山。“沮陽城東八十里有臥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滄河之上源也。”臥牛山在哪里?《魏土地記》載:“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廟。”沮陽,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大古城村北官廳水畔;縣指當時的居庸縣城,即今延慶縣城;臥牛山即金牛山。九十九泉并非確切數字,是說泉水非常多。上磨村附近的泉水,包括黃龍潭的水都注入了媯河。所以,酈道元認為這里就是媯河的源頭。實際上,黃龍潭等泉水匯成的河,只是媯河的一條支流。
明代稱媯河為媯川或溪河,明人對其發源地重新做了勘察,認定它源于海陀山。明嘉靖《隆慶志》記述的文字比《魏土地記》更詳實確切。“媯川,一名‘溪河’。在州城南百余步。源自大海陀山中,曲折東流,出古城山口里余入地,自龍灣突出,折而西流,經州境,合沽河,至珍窩入洋河。”從海陀山東麓發源的媯河,如自云端飛下,形成許多瀑布、深潭,然后偎山漱石,穿澗越谷,經玉都山下行,過龍慶峽宛轉出山,迤邐于延慶最富庶的魚米之鄉,約百里許注入官廳永定河。所以,延慶早就有“百里媯川”之說。
媯川——延慶的別稱
延慶古稱夏陽川,何時以媯川命名其地?那還是1200多年前唐代的事情。
關于古延慶建置沿革,一般認為:
秦代始設居庸縣。西漢曾置夷與縣,與居庸縣并屬上谷郡。“王莽新朝”改夷與縣為朔調亭。東漢廢夷與,北齊廢居庸,隸新置北燕州(治所今涿鹿縣保岱鎮)懷戎縣。
隋朝本地無行政建置,區劃仍歸懷戎縣,屬涿郡管轄。
唐武德七年(624)復置北燕州,貞觀八年(634)改置媯州。隨后,地方多戰事。武則天垂拱二年(686),設清夷軍于今稱舊懷來城(官廳水庫臥牛山下),并移懷戎縣治;圣歷二年(698)突厥破清夷軍城;長安二年(702),建新清夷軍于舊居庸縣城(今延慶老城),又稱“防御軍”,《新唐書·地理志》:“其(居庸關)北有防御軍,故夏陽川也。”
唐天寶元年(742)“罷州改郡”,媯州易名媯川郡,天寶末(755)從懷戎縣析出媯川縣,轄域相當官廳流域延(慶)懷(來)涿(鹿)盆地,媯川郡、縣治所在清夷軍城,清夷水改名“媯水”。不久發生“安史之亂”,歷時七年三個月。其后藩鎮割據,地區社會動蕩,媯川縣遂廢。
媯川縣設置時間雖短,但對延慶歷史影響深遠。由此“媯川”之名開始使用,不僅有媯川縣、媯川郡,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后來還封其親信史思明為“媯川王”。原“清夷水”易名“媯水”,媯水河成了正式名稱。“媯川”則為整個媯水河流域的名稱。
唐乾寧元年(894)晉王李克用與幽州節度使李匡威,在百里媯川展開鏖戰。媯川自此晉燕大戰,防御軍不存,軍屯變為村落。北方奚族、契丹等少數民族迅速崛起。
后唐行政區劃為媯州、儒州。遼、金時屬儒州縉山縣。元代因仁宗誕生此地,延祐三年(1316)升為龍慶州。次年割懷來縣隸龍慶州。明代永樂年間,本地置隆慶衛、隆慶州,媯川地區均屬州、衛管轄;公元1567年為避穆宗皇帝年號諱,“隆慶”更名“延慶”。此后“媯川”地名,逐漸衍為延慶別稱??。
媯水悠悠蕩蕩,穿越了數千載歷史,也見證了延慶的古今文明,養育了延慶兒女,潤澤了延慶文化。媯字已然成了“延慶地標性的文化符號”而廣為人用,“媯水人家”“媯川特產”等等,一些現代企業字號甚至產品名稱都冠以“媯”字,就連地方風味小吃的包裝封面,也以“媯”作商標。“媯”與延慶“情未了”,古今如此,恐怕未來也如此。很多事情可以探究,但不一定非要說明白,因為有“情”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