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天冷了,凍冰了,沒有了春的清秀,夏的熾烈,秋的殷實。冬天來了,那以雪為伴,與冰為伍的日子,也充滿著快意。舊時的通惠河,夏秋間船帆蔽日,到了冬季一結冰,就成了人們嬉戲的好去處,坐冰床、玩冰車、抽陀螺、溜冰、釣魚,冰面上充滿著人們的歡聲笑語。
冰床又叫拖床,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它是舊時老北京的一種交通工具,也是冬季的一種游戲器具。清人高士奇在《金鰲退食筆記》中寫道:“寒冬冰凍,以木作平板,下用二足,裹以鐵條,一人在前引繩,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飛,名曰拖床。”行駛時,冰床主人在前以繩索牽引,滑行逐漸加快,床主急行數步后,借助慣性騰身躍坐在冰床上,疾走如飛,好不愜意。
那時,交通不便,行人苦于走路,有了冰床為客代步,順護城河可繞行外城,若去通州,出東直門,順護城河入通惠河,經五道閘口,可直達。只是這五道閘口都有人專門管理,到了一閘要換一次冰床。清人李樸園曾有詩寫道:“幾日城隅水泛鳧,堅冰似鏡已平鋪。設來行榻如舟穩,看彼飛輿越蹇趨。抵閘忽驚當路虎,移床幸遇在梁狐。芒刺凍折繩牽斷,賺得囊錢酒半壺。”其中“抵閘忽驚當路虎”一語,指出當時經營冰床者有著自己的行規,不可隨意違反。
同屬在冰面上滑行,滑冰車是冬季孩子們最大的樂兒。制作冰車的材料簡單,幾塊木條,一塊木板,幾個鐵釘。釘好后,人坐在上面或盤腿,或跪,用同伴推或用冰錐一撐,冰車就運動起來。冰車的玩法很多,有一種是比賽速度,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各色冰車一字排開,一聲令下,冰車向前沖去,看誰能最先到達終點。還有一種是兩方對壘,孩子們分成兩撥,互相發起沖鋒,有點像古人的兩軍交戰,最后看誰能夠將對方的人員俘獲、“消滅”。再有一種就是各自劃分地盤然后相互攻擊,這就需要有勇有謀,既要守住陣地,還要奪取更多的地盤,合縱連橫,是智力與勇氣的較量,最后以搗毀“敵營”多者勝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玩冰車很講究冰車的質量。舊京時最好的冰車當屬用角鐵做成冰軌的小車,滑行暢通,行進自如;其次為廢舊鐵條做成的冰軌,但鐵條發澀,滑行較慢;再有就是用鐵絲對付而成,鐵絲著冰面面積小,滑起來費勁,遇溝坎還會“趴窩”。但不管怎樣,通惠河這個天然冰場,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冬玩的好去處。
溜冰也是冬季人們喜愛的活動之一,但舊時的冰鞋與現在的不大一樣,由鋼條制造而成,上面有布條可捆扎在腳腕上。清代《都門匯纂》所收《冰鞋》詩云:“往來冰上走如風,鞋底鋼條制做工,跌倒人前成一笑,頭南腳北手西東”。
很多人以為這溜冰是泊來品,其實不然,溜冰的形成與軍事活動有關。后金時代,清軍中有一支善于在冰上作戰的特種部隊,叫做“八旗冰鞋營”該營曾在一次戰役中大獲勝利,為了紀念這次大捷,從順治年間起,朝廷在每年冬季“三九”的第六天舉行“大閱冰鞋”,皇帝率文武百官檢閱“八旗冰鞋營”在冰上的會操表演。慢慢地冰上運動由宮廷傳至民間,每逢冬季,百姓喜歡到有冰的地方玩耍,城內公園為皇家禁苑,郊外的通惠河自然成了百姓溜冰的好去處,每逢冬季,人們嬉戲冰上,有人喜速滑,有人喜花樣,怡然自得,各有千秋。曾聽人講過,有的速滑者早晨從齊化門出發,帶上銅板到通州去買特產醬豆腐,一溜煙地出去,下午兩三點鐘帶著買來的貨物回到出發地,可見速度之快。那些花樣溜冰的人,在冰上,一會兒鷂子翻身,一會兒金雞獨立,一個朝天蹬、一柱香。一個白鶴展翅,鯉魚跳龍門,驚險之處,令人目眩心悸。不過那時在河上溜的是“野冰”,無人管理,時常有人因溜冰而落水,安全系數極低。
抽陀螺的游戲歷史久遠,據《帝京景物略》一書記載,此游戲從明代就已流行。陀螺是一種木質旋出的像個漏斗上圓下尖樣的一個錐形體,在尖頭上安有一個小鋼珠。為了轉起來好看,亦可在陀螺上著幾圈環形色彩,轉起來就非常好看,另外還需制作一個鞭子,即用約二尺長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頭系上一根繩或細皮條、布條即可。
玩時先將鞭子的繩在陀螺上繞幾下,然后用勁把陀螺放在較平的場地上,讓鋼珠著地旋轉,玩者應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轉。有些玩技好的孩子,可一人同時抽打2至3個陀螺,亦可2至3人同時各抽陀螺,比誰轉的時間長,最長者為勝。
20世紀40年代,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漢奸助紂為虐,老百姓恨之入骨,就借抽陀螺時出氣兒,有抽陀螺的歌謠:“抽漢奸,抽漢奸,打敗日本,打漢奸。”因此人們也就將抽陀螺直接稱為抽“漢奸”。
除了以上幾項活動,冰上釣魚也是通惠河上常見的娛樂活動。但要有豐富的經驗。一要掌握氣候,上午10點至12點,下午2點至4點為最佳時段;二要選準找好窩子,一般水深處,陽光充足,日照時間長且避風的地方最佳;三要選擇好鉺料,天氣寒冷,魚在水下行動遲緩,宜用紅蟲(搖蚊幼蟲),因其不斷蠕動,較易被魚發現......釣者還要準備1-2米長的釣竿、冰镩。先在河面上鑿出釣魚的冰眼,少則兩個,多則10余個。冰眼周圍,特別是放釣竿的一側,要保持冰面干凈,以免碎渣掛釣竿和釣線。
冰釣雖然好玩,但安全十分重要,釣魚人有“寧釣嚴冬一寸,不釣陽春一尺”之說,因為剛入冬時,冰雖薄,但一天比一天冷,冰凍的是橫碴,人在冰上走“咔啪、咔啪”響,但不會掉下去;到春節后,冰呈青藍色,地氣上升,冰成豎碴,一上冰就可能掉進水里,所以長期在冰上垂釣,很多人積累了經驗,每次總能收獲豐盛。
通惠河滋潤著兩旁的岸上人家,吸引著醉心野趣的人們,遠離皇城,遠離城市的喧囂,通惠河是當時人們心中離百姓最“近”的游玩嬉戲之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