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湖光山色 洞天福地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 字號:【

  光福古鎮位于蘇州城西25公里,背靠鄧尉山麓,面朝太湖之濱,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島。漫步古鎮,仰可見山、俯可探水,一如明代畫家沈石田所繪的有山有湖有舍有田,因此,光福又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美譽。說到洞天福地,自然少不了名勝古跡,比如鄧尉山下祭祀東漢大司徒鄧禹的司徒廟、兩千年高齡的清奇古怪四株古柏、吳中最為古老的寺院銅觀音寺、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的香雪海??

  司徒化神佑一方

  西漢末年,新野少年鄧禹在長安游學時,結識了同鄉學子劉秀,王莽篡漢,劉秀揭竿起義,拜年僅24歲的鄧禹為大司徒,進討赤眉,南征北戰,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了東漢王朝。鄧禹位列“云臺二十八將”之首,鄧司徒少年得志,更難能可貴的是,功成名就之際,他學起了春秋時期的陶朱公急流勇退,游隱吳地,在光福鎮西鄧尉山麓下搭建草堂,安度晚年。斯人已逝,然他親手種植下的四株柏樹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頑強存活下來,近觀猶如一盆巨大的天然盆景,或高峻挺拔,或盤踞橫臥,姿態迥異,連見多識廣的乾隆皇帝見了都驚嘆得不行,分別賜名:清、奇、古、怪。“清”者,主干挺拔直插云霄,樹冠茂如華蓋,給人感覺就像一位英姿俊爽、眉目清朗的少年;“奇”者,曾遭雷擊,中腹空空,一枝垂在地面卻翠郁盎然,另一枝在好幾米遠之地鉆入地里,化腐朽為神奇地又長成了一株新柏;“古”者,紋理縈紆如蛟龍盤繞纏身,姿態肅穆,少皮禿頂,活似一位貌衰老者;“怪”者,看外形,已經不能算是一棵樹了,大概不知何年何月,也身遭雷劈,一分為二,兩爿樹身各分西東,一爿遠離母體臥地三曲,狀如筆架,另一爿就地臥倒,似昂首蛟龍。這四株古柏磨劫重重,千瘡百孔,置之死地而求生,寵辱不驚而向活,歷經春的驚雷、夏的炎酷、秋的肅殺、冬的凜冽,仍安詳堅韌地穿過歷史,優雅淡然地走向明天。這種威武不屈的性格、不屈不撓的勇氣浩然長存于天地間,我想,此刻身旁即便有技術再好的攝影師,妙筆生花的大文豪,仍難描摹出四柏的神韻,體會到那種靈魂的撞擊,感受到它賜予你那生生不息的力量。

  曲徑通幽,循著梅香穿過一爿梅林,輕輕推開籬笆竹門,古井、石磨、轱轆、農具、茶幾??豁然躍入眼簾,從開國元勛到山野村夫,歷經廟堂之高的顯赫、江湖之遠的淡然,大概追求的是一種“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境界吧。九曲橋駐足,微風拂翠柳,碧水映寒梅,遠處的光福塔一派肅穆,靜坐數魚亭,問魚可安好?烹一杯清茶,燙一壺老酒,以梅為妻,就此終老林泉。鄧禹死后,當地百姓自發筑起廟宇紀念他的功績,將草堂背后的山取名鄧尉山,想那鄧尉死而化為一方神祇,默默庇佑光福風調雨順。

  千年古寺銅觀音

  光福塔坐落在龜山南麓下街的銅觀音寺內,它是古鎮的標志。南朝蕭梁年間,皇帝崇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黃門侍郎顧野王舍私宅為寺院。大唐則天女皇當政,盛世重佛,常有高僧來此講經授道,正式定名“光福寺”,一時香火極旺。到了宋代,有一村民在寺旁取土,竟然挖出了一尊銅觀音,轟動了整個吳郡,于是更名“銅觀音寺”。要入寺,須得跨過一座香花橋,這是一座用武康石鑿成的五代梁式石橋,彈擊有聲,鏗鏘作響,因此當地老百姓管它叫琵琶橋。橋身雕琢雙龍戲珠,萬字紋飾,琢工精良,因與寺門前石階連成兩個凹形的軸對稱圖案,民間又稱之為翻轉橋,古橋與寺內的唐塔、明香樟、碑碣古刻并為鎮寺四寶。

  抱著敬畏之心,穿過天王殿,一株粗壯的古香樟立于大雄寶殿前,相傳,是一代廉吏況鐘手植,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高齡,冠蓋如傘,樹身起碼需要兩三人才能合抱。殿前的香爐散發著陣陣清香,此處游客稀疏,卻正應和了“萬籟此皆寂“的詩境。寶殿依山勢有碑廊通向銅觀音殿,殿內供奉的銅觀音頭戴華錦,身佩珠璣,體態豐腴,慈眉善目,雙足輕踩蓮花寶座上,鄰近百姓把這尊觀音看作救苦救難的菩薩。江南大旱,禱之即雨,大水成災,禱之即晴,十分神通靈驗,連禁煙英雄林則徐也題下了“惠庇民天”匾額,頌揚其造福蒼生的功德。

  穿過“茂林早覺”月形門洞,又是另一種風景,蘇州的寺廟都如園林般精巧典雅,枝丫背后隱約一抹黃墻黛瓦。深山藏古寺 ,建在山巔的廟宇有了隔塵的味道,猶顯道骨仙風。沿石徑小道上坡,有一小潭,其水墨綠深邃,據傳當年蕭梁才子顧野王在此定居著書,洗筆刷硯,時間一長,清池變成了墨池。上行百步就到了佛塔,矗立在龜山之巔的光福寺塔,四面七級,為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四四方方的塔形暗含風水之說。登上塔頂,透過券門眺望,天平、靈巖,近在咫尺,點點船帆,交相輝映,湖光山色如微縮景觀一般精致,不在畫中已入畫。

  幾乎和江南大多數寺廟一樣,銅觀音寺歷經滄桑,戰火天災、風雨剝蝕,屢毀屢建,幾經廢興,可縱然身遭百劫,那一縷梵音永不止息地從前世到今生。燃一炷香,誦一段經,房檐下滴落下的雨珠,有節奏地擊打著水缸山石,伴隨著木魚敲打,演繹成一曲天地間最美的華章。

  鄧尉梅花甲天下

  鄧尉種梅始于兩千年前的西漢,梅花可供人觀賞,可食用,亦可入藥,故當地家家戶戶都種植梅花,因此有了“鄧尉梅花甲天下”的說法。每年開春,“十里梅香”成了光福鄧尉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清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犖來此賞梅,觸景生情地題下了洋溢著詩情畫意、名絕千古的“香雪海”三個字。接著,康熙、乾隆祖孫皇帝都慕名而來,尤其是風流的乾隆爺,他任性地揮灑下了19首詩盛贊鄧尉之梅。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寫道:“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可見鄧尉的梅花在明清之時就已名揚天下。進入梅林,左右兩畔,都有數之不清的梅花,潔白色、粉紅色、玫紅色、淺綠色還有白中帶紅??她們或氣度雍容,或嬌媚含情,或傲骨凌然??一團團一簇簇,徜徉于此,一陣陣芳香襲入鼻端。她們玉潔冰清,一身傲骨,經受了天地間最為嚴酷的霜雪考驗,凝練出來的香氣滲透肌膚、沁入骨髓,滌蕩著人的心魂,所謂的“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就是這樣得來的!清高的文人對天性冷傲的梅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和偏愛,沿著臺階朝山道上行,一路都有古時文人留下的“瓊枝疏影”、“幽姿冷妍”等石刻。聞梅館,如漂浮在梅海之上的一座瓊樓玉宇。站在高臺,放眼遠眺,千頃梅林,勢若雪海,芳香蓊勃,落英繽紛,遠處諸峰綿延,重巒疊翠,云霧蒸騰,不是仙境卻勝似仙境。此刻方悟道,緣何兩代帝王樂此不疲地一次次下江南來鄧尉探梅,此情此景,看一輩子都不嫌多。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