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區馬坊鎮境內共有“五河一渠”,分別為?河、無名河、金雞河、龍河、堿溝(小龍河)和南干渠。由于前些年各方面水資源保護意識淡薄,造成河水污染,河道周圍臭氣撲鼻。如今的河水已經日漸清澈,蜿蜒的巡河路猶如一條條長龍圍繞在一條條清澈的河流周邊,不覺讓人心生向往。這樣優美的環境離不開平谷“治水人”的默默奉獻與辛勤付出,王延平就是“治水人”中的一位。
王延平,2017年通過勞務派遣,被安排在馬坊鎮政府巡查大隊工作,后又被調用到鎮政府環境辦,從事環保方面的工作。他的巡河路從金雞河開始。從河流起點——馬坊鎮與馬昌營鎮的交界處開始,雖然只有7公里路程,但是他整整走了一天。他邊走邊取證,看到哪里有排污口,哪里的水臟,就用手機拍照并記錄下來,回到單位匯總之后,便開始逐一思考,尋找污染根源。在馬坊鎮的所有河道旁,都有他拍照、記錄、溯源的身影??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認真巡查、用心記錄、深入思考的過程中,他的經驗越來越豐富,現在的他可謂是“查污專家”,河道邊哪里有排污口,哪里容易成為高排區,他看一眼就清楚。
以前的巡河路其實并不是路,雜草叢生、荊棘遍布、蛇蟲鼠蟻時常出入。王延平巡河的時候不僅要全副武裝,而且還要特別帶上根兒棍子,每走一步都要用手或棍子把草撥開再繼續前行。即使這樣防護,皮膚也會經常被剌傷,尤其是夏天,蚊蟲的叮咬加上皮膚的剌傷,一圈下來常常“遍體鱗傷”。巡河是個體力活,夏季每次工作中王延平的衣服總是濕透的,用手一擰都是汗水。為了補充水分,他每次都準備好幾瓶礦泉水帶在身上,盡管這樣,在高溫下幾瓶水也只能是潤潤嗓子。
治水要從源頭做起,村內的生活污水就是阻礙治水工作的一個難題。為此,馬坊鎮在英城村、東撞村的重點排污處,建立了5個生活污水收集池,所收集的污水由鎮政府統一運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污水收集池于2017年6月底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了。當時正值雨季,下雨的時候,流入的生活污水會和雨水混在一起。污水收集池的容量有限,污水運輸車又運輸不過來,雨污分流這個問題讓人很是頭疼。正當大家焦頭爛額的時候,王延平通過實地考證和查閱資料,想到了一個點子:在雨水收集池的外側修一個渠道,并安裝一個閘門,大雨的時候,把閘門關死,這樣就可以緩解污水收集池容載力不足的問題。如此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污水也會跟著雨水一起流入河道。為解決這一問題,王延平專門找工人在污水收集池做試驗,最終找到了解決方法:在污水收集池外分出兩個溝渠,一條主溝渠直接對著河口,并在溝渠前邊壘砌了一個小壩墻。另一條連接污水收集池。在晴天不下雨的時候,污水被小壩墻擋著,直接流入污水收集池;小雨的時候,壩墻也能阻擋,讓污水和雨水一起進入收集池;暴雨時,前期在雨水的推動下,污水入池,后期雨水流不過來,自然漫過壩墻,流入河道;如果是特大暴雨,就派專人把閘門關閉。這個方法雖然不能百分之百地將雨污分流,但是實際效果能達到分流百分之八十,因此,也吸引了其他鄉鎮前來“取經”。
經過巡查訪源、雨污分流等工作的持續開展,小龍河沿岸周圍的養殖排污也都得到了整治,每個排污口也不再有污水排出。但是一到夏天,河水還是臭氣撲鼻。于是,王延平又去巡河了。他沿著河道,一直來到了小龍河的上游順義區吳雄寺村。為了更好地查出污染源,王延平在村里走了兩個多小時,忽然發現河流有一處水質特別清澈,可以清楚看到河內魚蝦。找到了干凈水源后,王延平順著干凈水源往下游找,發現了一處養牛場。養牛場上游的水很干凈,可下游都是污水,他終于找到了污染根源所在地。于是他悄悄地爬上墻,用手機拍照取證。取證中他找到了四個排污口,原來養牛場將圍墻打開了個洞,幾根管子將牛糞直接排到河里,養牛場的大門兩側都是雨水溝,直接被他們占用成糞坑,私自搭建了壩墻,滿了以后,只要是雨天,就直接流入小龍河。取證后,王延平馬上返回,逐級上報,最終養牛場排污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雖然養牛場不再往河水排污,但是由于污染物的積累,平谷流域的小龍河已被污染,于是馬坊鎮加大治水力度,在小龍河的東邊設立3臺抽水泵,把臟水抽上來,經過處理后的水再從小龍河西邊的水壩上回灌到小龍河,如此反復循環處理,小龍河越發清澈。
如今,馬坊鎮通過多舉措治水,“五河一渠”的污染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馬坊鎮深入落實“河長制”,在治理河道的同時,每位河長把自己管轄的河段沿岸雜草都清掃干凈,保證每條巡河路平坦通暢。
清澈的河流、整潔的河道讓馬坊鎮重新靚麗起來了。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像王延平這樣踏實肯干的“治水人”的默默奉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