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花饃,人們常常會想到山西運城。如今在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梨花村,兩位來自河北涿州的巧娘,對花饃進行了自主改良,賦予這一傳統民間食品新的特色。
早上六七點鐘,王紅梅和曹甫萍從河北省涿州市義和莊鎮義和莊村出發,她們前往的地方是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梨花村。聽起來相隔很遠,其實兩個村子之間只有十幾公里,騎電動車半個小時就能到。她們要去民俗戶張立啟家制作花饃。
因為歷史原因,大興和山西有著很深的淵源,于是原本在山西流行的花饃,在大興梨花村也很流行。前些年梨花村發展民俗旅游,民俗戶張立啟家打起了做花饃的主意。沒想到在旅游淡季的冬季里,他制作的花饃遠近暢銷。火了之后,張立啟招來更多人手,王紅梅和曹甫萍正是張立啟家制作花饃的主力。
村里有一位老家山西的老太太,王紅梅和曹甫萍最開始就是跟著這位老太太學習制作花饃。也許是因為經驗不足,剛開始制作出來的花饃形狀并不好看,老太太傳授的一些技巧,也因為工具稀少,未能發揮效果。
“發朋友圈里,別人都看不出那是‘魚’。”說起第一次制作花饃,王紅梅記憶猶新。當時首次嘗試制作鯉魚形狀的花饃,是按照傳統用頂針、筷子在面團上壓出花紋,也許是因為紋理比較淺,在蒸熟膨脹后,幾乎看不出魚鱗的樣子。
怎樣才能讓魚鱗立體起來?愛琢磨的王紅梅想起了自己吃過的一道菜——松鼠魚。
曹甫萍在旁邊出起了主意:魚鱗可以用剪刀剪出來,魚尾巴用梳子壓一下就成了。倆人一拍即合,立馬行動起來。
又一鍋鯉魚花饃出鍋。這一次,王紅梅把照片一發出去,就引來眾多點贊。改良制作方法的鯉魚花饃成功了。
除了在制作方法上進行改良,在如何給花饃上色方面,王紅梅和曹甫萍也動了不少心思。
這些年流行的五彩餃子,讓二人深受啟發。紫薯、南瓜、西紅柿、菠菜等蔬菜汁,這些天然帶有顏色的食材,被王紅梅和曹甫萍用來給花饃上色。“大都是自家地里產的,取材方便,用起來也放心。”王紅梅說。
南瓜泥和面軟,紫薯泥和面硬。不同的食材的特點,王紅梅和曹甫萍都摸得一清二楚,制作出來的花饃也越來越見功夫。
如今,張立啟家的花饃已經成為當地的特色產品,遠銷天津、河北,不少人家老人慶壽、孩子過滿月都會向他家訂貨。王紅梅和曹甫萍也把學到的技術帶回家鄉,不但為自家節慶時的飯桌上增添美味,也帶動同村的不少姐妹加入到制作花饃的隊伍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