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棲湖,地處北京懷柔城北8公里處燕山腳下,北臨雄偉壯觀的長城,南偎一望無際的平原,水面寬闊,湖水清澈,風光迤邐,素有“京北小西湖”之稱。
誰曾想到,幾年前的雁棲湖,與著名的紅螺寺、慕田峪長城相比,卻顯出了幾分孤單和落寞。然而,隨著APEC、“一帶一路”等國際政經會議的陸續舉辦,曾經名不見經傳的雁棲湖一夜之間成為了全球矚目的焦點,被譽為“國際會都”。
雁棲湖之名雁溪河
雁棲湖位于懷柔區南部雁棲河出峽口處。雁棲河原稱雁溪河,屬潮白河水系,是潮白河一條常年不息的支流。
懷柔境內自古河流縱橫,清泉流淌,“奔淙遠自千山落”,過境河流及本區內源河流就有20余條,其中最具水資源優勢和文化內涵的當數雁溪河、白河和懷河,而所有河流中以“溪”命名者唯此一條。
“雁溪河”之名,古已有之。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欽定日下舊聞考》載:“雁溪河源出塞外,經神堂峪,由縣東王化莊入白河。”據傳,“雁溪河”最初稱小清河,因河水清澈而得名。早年間河畔水草豐沛,每年秋冬時節大雁南飛,春分時節大雁北回,多在小清河畔棲息,所以該河又被稱“雁溪河”,后諧音為“雁棲河”。它源于八道河鄉西柵子村,由多股山泉匯流而成,自西北向東南蜿蜒前行。河水雖不大,但清澈見底,河水倒映著兩岸的青山,景色秀麗。
1959年人民公社初期,為擴大農田灌溉面積,且蓄水防洪,在雁棲河出峽口處修建了一座水庫,因臨近范各莊鄉北臺上村,得名“北臺上水庫”。1985年,雁棲湖被北京市政府列為“七五”期間重點開發的旅游景區。另因地處雁棲河出峽口處,湖水多源自雁棲河,且每年春秋兩季常有成群大雁湖中棲息,遂更名“雁棲湖”。
雁棲湖之山輻佛光
雁棲湖鑲嵌于群峰之中,東、北、西三面環山,形成天然屏障。北面是素有“鎖鑰重地”和“京都護神”之稱的軍都山脈,群山綿亙,重巒疊嶂,巍峨的長城蜿蜒于群山之中,十余座敵樓清晰可見;西面是高聳的紅螺山主峰,海拔811米,“山勢盤旋如螺形,山頭聳出螺髻青”,險峻而壯觀,千年古剎紅螺寺的晨鐘暮鼓與雁棲湖自然美景遙相呼應;東有歷史悠久的金燈山和元寶山,如兩顆璀璨明珠鑲嵌于雁棲湖東岸。
史籍記載,金燈山山頂上曾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金燈寺,與山下建于明代的普照寺共稱為“金燈普照”,被譽為“懷柔八景”之一。據傳很早以前,每到夜晚,金燈山頂便放出紅光,如高懸之燈,映照四方。
雁棲湖由東湖和西湖兩部分組成,東湖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1公里,其水面形狀酷似一只企鵝,腹向東,頭向西,姿態優美,惟妙惟肖;西湖形似珊瑚,沿岸逶迤曲折,湖面平坦如鏡。無論登上雁棲湖畔的哪座高山之上,均可一覽山水交融所呈現的湖光山色。雁棲湖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閃爍于青山綠樹之中。
雁棲湖之城河防口
站在雁棲湖畔,北望河防口,目之所及的3500多米長城蜿蜒起伏、蔚為壯觀。東起玉皇頂(俗稱北斗峰)的長城,一直向西綿延25個敵樓,是雁棲湖畔著名的人文景觀。據傳,這段長城初為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所修,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明隆慶二年(1568年),朝廷任命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軍務。戚繼光上任不久便奏請朝廷重修長城,以加強邊關防御。朝廷很快采納了戚繼光的建議。次年春,戚繼光調配士卒、民夫開始了艱巨的筑臺、修墻工程。河防口長城亦在這一修筑工程之內。
戚繼光將城墻分為一、二、三等,雙側包磚城墻為一等邊墻,單側包磚城墻為二等邊墻,石城為三等邊墻,要沖地段一律包磚,嚴禁任何偷工減料現象。在城墻垛口下的宇墻上,依一定的距離及地勢情況設置?望孔、射孔,有些地段在外側城墻筑有雷石凹槽溜道,大大加強了防衛能力。雄偉的長城,隨著地勢蜿蜒起伏,加之疏密分布的敵臺、烽火臺、關城等建筑,高低相間,突兀參差,蔚為壯觀。
清末,因年久失修,河防口長城多有坍塌或損毀,如今所見到的長城是為雁棲湖配套景觀而重新修復的。游人置身于雁棲湖畔,舉目即可見到雄偉的明長城遺址。
雁棲湖之剎定慧寺
雁棲湖西岸,曾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古剎定慧寺,規模宏大,構筑精美。寺前建有雙塔,一名“萬壽塔”,一名“齊天塔”,當年巨塔十分富麗堂皇,曾為懷柔明代八景之一,謂之“定慧雙塔”。
《懷柔縣志》記載:“定慧寺‘北據景山’,東倚大荊山,西接紅螺寺,南望小荊山,誠為一大叢林。”相傳,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太監夏時游歷至此,看到這里峰巒峭拔,泉清木深,便稟報明英宗,擬建寺廟,隨即獲準。夏時主持修建,于明正統七年(1442年)建成。傳說該寺是夏時替皇帝出家的寺院,其建筑規模比紅螺寺還大。附近的普照、廣明、碧峰、永安、圓明、寶安等古剎均為其下院,分布于今天的雁西湖周邊的山林之中。
明末清初,定慧寺因年久失修而廢,僅存寺前的萬壽塔和齊天塔高高聳立。民國年間,二塔相繼倒塌。盡管古剎早已消失,但從明代文人馮文卿所題的《定慧雙塔》詩中不難看出當年定慧寺建筑之宏偉,環境之幽靜,氣勢之非凡:“并聳浮屠不易成,齊天高遠與云平。日移倒影雙雙見,風送清聲兩兩鳴。玉柱光輝棲鳳翥,金瓶炫耀化龍騰。珠宮貝闕京都近,凈業禪開慧眼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