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文明之源 歷史之根 文化之魂
“西山文化帶”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伴隨著都城的發展而形成深厚綿長的歷史文脈。2016年7月以來,北京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會同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等單位的專家學者,深入海淀等六個區,對西山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研討。調研組的報告認為,“西山文化帶”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展示交流窗口,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與綜合價值,是北京的文明之源、歷史之根、文化之魂。
調研組報告顯示,“西山文化帶”覆蓋了從史前至當代漫長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和風景名勝區眾多,文物保護單位級別高,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市級等各級文物保護400余處。文化形態多樣,包括以周口店龍骨山猿人遺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為代表的考古文化,以清代“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特征鮮明的皇家文化,以潭柘寺、大覺寺、龍泉寺為代表的歷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以妙峰山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以景泰陵為代表的陵墓文化,以清華、北大為代表的高等教育文化,以長辛店、香山雙清別墅等革命史跡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曹雪芹、納蘭性德故居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貝家花園、圣瓊佩斯故居、林邁可小道為代表的中外交流文化,以永定河為代表的山水生態文化,以及傳統村落古道文化、園林古建文化、軍事防御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和農業休閑文化等。
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遺產保護需要,“西山文化帶”對原區域范圍做了適當調整,不僅將海淀“三山五園”全部納入其中,還增加了西山部分區域和北京舊城的長河歷史文化廊道。
“西山文化帶”迎來大機遇
作為北京古城歷史文化悠久、不同年代文物疊加累積的區域,如何發揮西山文物資源優勢,挖掘區域文化遺產整體價值,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推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
參與“西山文化帶”調研的北京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副主任王崗表示,從國際趨勢看,文化要素已然成為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國內正在大刀闊斧進行供給側改革,迎接“文化+”時代的到來,文化正成為我國創業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西山文化帶’因其獨特的自然稟賦、歷史積淀和人文基礎,發展潛力巨大,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北京市對“西山文化帶”區域內的部分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保護修繕。香山28景等歷史建筑及歷史景觀得到進一步恢復,圓明園遺址考古和保護展示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文物得到全面保護。同時區域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旅游產業開發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和實效。 “西山文化帶”是一個具有共同生態文化和歷史文化屬性的帶狀空間單元和首都文化、生態、經濟、社會、政治五位一體功能聚合區,但在對這一聚合區的認識,對其地位價值、發展定位、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建立、資源開發統籌規劃整體推進等方面,目前還存在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北京市政協文史專家表示,北京的文化帶建設注定不會是一個單純的文化項目,文物保護和利用將要與區域生態保護、旅游發展、環境整治、改善民生和經濟協調發展等工作有機結合,才會煥發生機與活力。
王崗建議,系統梳理“西山文化帶”歷史文化資源,深入開展研究、挖掘其文化內涵,評價其綜合價值、歷史地位及其與北京城、長城文化帶、運河文化帶的關系,明確在京津冀協同和首都北京新發展中的戰略方向和定位。
P12
圓明園遠瀛觀遺址
遠瀛觀遺址位于長春園西洋樓景區中部,西為海晏堂,東為線法山,前為大水法、觀水法。曾經是一座西洋鐘樓式高臺大殿,是乾隆皇帝寵愛的香妃生活的場所。目前,遠瀛觀遺址僅存漢白玉雕花石柱和一些散落的石構件。為配合圓明園西洋樓遠瀛觀遺址搶險保護工作,2016年6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8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6處、道路6條、灶12個,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出土文物有建筑構件和瓷器等。建筑構件有磚、琉璃、漢白玉等。琉璃構件的顏色有黃、綠、藍、醬色、黑、白等。瓷器有白地黑花碗、粉彩碗、紅釉杯等。
據說乾隆皇帝考慮到香妃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與眾不同,便照顧她住進“ 萬園之園” ——圓明園之長春園內西洋樓區遠瀛觀。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馬戈爾尼,曾至此處游賞。遠瀛觀的十數根高大石柱皆為優質漢白玉,尤其中券兩側的漢白玉巨柱,柱頭柱身滿刻下垂式葡萄花紋,刻工精良,枝葉活潑如生,實屬藝術珍品。圓明園罹劫并經百年風雨,這里殘存的巨型雕柱、石龕和石屏風,仍十分醒目、壯觀,成為游客必到之處。
香山二十八景
香山公園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歷史。早在元、明、清時期,皇家就在香山營建離宮別苑,每逢夏秋時節,皇帝都要到此狩獵納涼,香山寺曾為京西寺廟之冠。
清乾隆十年(1745年),皇家在香山公園大興土木,建成名噪京城的“香山二十八景”,乾隆皇帝賜名靜宜園。二十八:勤政殿、麗矚樓、綠云肪、虛朗齋、纓珞巖、翠微亭、青未了、馴鹿坡、蟾蜍峰、棲云樓、知樂鑲、香山寺、聽法松、來青軒、映霜皋、香巖室、霞標蹬、玉乳泉、絢秋林、雨香館、胎陽阿、笑蓉坪、香霧窟、棲月巖、重翠庵、玉華蚰、森玉笏、隔云鐘。
勤政殿位于香山公園東門內,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勤政殿是清代皇帝在香山靜宜園駐蹕期間,處理朝政和接見王宮大臣的場所,由正殿、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牌樓等組成,是靜宜園二十八景的首景。勤政殿于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僅存殿基。公園于2002年在原址上進行復建,2003年7月竣工。勤政殿是香山公園最具皇家特色的標志性建筑,殿外牌匾為乾隆皇帝御筆題寫。
北法海寺
北法海寺,又稱為“萬安山法海寺”,位于北京市西郊香山南麓的萬安山上,因與石景山的法海寺南北對應,故稱作“北法海寺”。北法海寺相傳為“山中第一大寺”宏教寺的舊址,宏教寺亦作弘教寺,寺內有弘教禪林刻石,所以又稱宏教禪林或弘教禪林。
清順治十七年間重修,改為法海、法華二寺,御賜兩通石碑,一為御書“敬佛”二字,碑陰刻有歷代佛祖圖,一為奉旨示“禁碑”,碑陽刻“嚴禁伐林放牧”詔書,碑陰刻“敕賜萬安山法海禪寺界址”,東至山門塔,南至龍泉嶺,西至主山頂,北至香山嶺;康熙五年間又修葺,雍正年間修繕翻新,乾隆年間再次擴建并在殿堂懸以額聯。四代皇帝均對北法海寺進行了重修工作,由此可見,北法海寺歷史及文化的重要性。該寺損毀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現只留有山門、碑刻、殿基、清帝石碑和面積廣闊的側柏林等。
這座古剎遺址與清世祖福臨出家和曹雪芹逃禪有關,據說鄭板橋、曹雪芹都曾到此學經訪道。紅樓夢書中所寫的佛學機理就是曹雪芹向法海寺禪師學習的。
法海寺與其它寺院在建筑上有不同之處,一是寺廟坐西朝東,這種格局在北京少見;二是山門上建有白塔一座。這座山門塔位于門頭村口,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在“日下舊聞考”中有明確的記載:“香山南為門頭村,村后為萬安山山門,上建白塔。”只有梁思成先生當年拍的照片一張。其夫人林徽因在《平郊建筑雜錄》中寫到:“因為這寺門的形式是與尋常的極不相同;有圓拱門洞的城樓模樣,上邊卻頂著一座喇嘛式的塔,一個縮小的北海白塔。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國建筑里所常見。”但是在碧云寺西邊山上有一座重修的掛甲塔也是這種形式。
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
燕國是西周的重要方國,文獻記載周武王滅商后封召公?于北燕。但是,西周時期的燕國,自第一代燕侯起,有八世燕侯約200年間無任何文獻記載。
琉璃河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縣琉璃河鎮北1.5公里的臺地上,面積約5.25平方公里,20世紀40年代即已發現,7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隊開始對之進行發掘。經過多次發掘和長期的研究,琉璃河遺址最為燕國的始封地已無異議,遺址中部佇立的夯土古城應該就是燕國都城。城外東南即大型燕國墓地。
琉璃河面積約5萬平方米,琉璃河墓地內墓葬的排列非常有規律。1973-1977年,北京市文物管理處、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房山區文教局共同組成琉璃河考古隊,對琉璃河墓地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共發掘墓葬61座,車馬坑5座。61座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可分為大、中、小三種。1981-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再次對琉璃河墓地進行了有計劃地發掘,共發掘琉璃河墓地墓葬214座,車馬坑21座,出土了2件重要的青銅禮器--克?、克?,兩器的銘文記述了西周初年分封克為燕侯的史實,對研究周初燕國的歷史來說是兩件非常珍貴的資料。還出土了“成周”銘文的戈和“燕候舞”“燕候舞易”銘文的銅泡,更證明此墓為一代燕候之墓。根據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判斷,該墓的年代在西周早期的成王、康王時期,炭十四測年數據在公元前1015年至公元前985年之間,與通過器物判斷的年代基本一致。琉璃河燕國墓葬的發掘工作一直持續至今。為配合“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需要,1995-1997年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2002年的發掘中也取得了重要成果,這些重要發現大大地豐富了琉璃河墓地西周燕文化的內涵。
此外,1977年北京昌平白浮發掘了3座西周木槨墓,出土數百件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十分罕見的西周帶字甲骨殘片。這些隨葬器物與燕國琉璃河墓地出土的器物形制特征基本一致,因此,這一帶無疑也是燕國墓地。燕國是西周北方重要的封國,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與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樞紐,昌平西周墓葬的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妙 峰 山
妙峰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北京市西門頭溝區境內,距市區55公里,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因山勢雄峻,五峰并舉,妙高為其一,故亦稱妙高峰。景區以“古剎”“奇松”“怪石”“異卉”而聞名。屬太行山余脈,主峰海拔1291米,山勢峭拔,有日出、晚霞、霧凇、山市等時令景觀和千畝玫瑰花。
門頭溝區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為抗日戰爭時期的“八區”,八路軍平西挺進軍司令肖克、原海軍副司令紀廷謝、原北京市長焦若愚等同志曾經在這塊土地上出生入死,許多平西兒女為國捐軀,老八區人民為中國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妙峰山是抗戰時期連接前、后方的中繼站,大批愛國青年從妙峰山輾轉奔赴延安,開始他們的革命生涯。1945年夏初,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領導的挺進劇社把迎接抗戰勝利的大戲唱上了妙峰山。讓這可貴的一幕記載下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軍隊的足跡,也證實了妙峰山不僅有秀麗的風光,還有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不能忘懷的革命歷史。
妙峰山馳名海內外,正殿娘娘廟即靈感宮供奉以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為首的五位娘娘,即子孫娘娘、送生娘娘、斑疹娘娘、眼光娘娘。碧霞元君娘娘又稱泰山娘娘,是中國民間歷史最久、影響地域最廣、信眾最多的神明之一。娘娘廟正殿后為山巔巨石與古松,其北為白衣大士殿五間,殿內供奉著送子觀音,名叫訶利帝母。供奉道、佛、儒、民間俗神等各路尊神,有人甚至說:明清兩代的政治中心是北京城,而宗教中心就是妙峰山。
宗教圣地驅使人們不遠百里,步行跋涉,前往朝圣,是因為妙峰山頂有一突起的巨石,陽光照射呈金黃色,即有名的蓮花金頂。始建于明朝的“娘娘廟”,就坐落在這山勢峭然獨立的絕頂之巔。山上林木蔥蘢,風景優美,古多廟宇,以創建于明末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廟”著名。廟踞金頂,清至民國間,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舉行盛大廟會,山因以著名。抗日期間廟毀,廟會遂衰。
景 泰 陵
在北京西郊海淀區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有一座鮮為人知的皇陵赫然聳立,它遠離明十三陵,沒有被列入帝王陵寢。這便是明朝第7代皇帝代宗朱祁鈺的陵寢——景泰陵。自明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后,明朝16帝中有14位皇帝在京掌權,包括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在內的13位皇帝入葬明陵,只有代宗朱祁鈺和貞惠安和景皇后汪氏葬于景泰陵。
明史中有“兩變”——“土木之變”“奪門之變”。“兩變”的主角是英宗朱祁鎮和代宗朱祁鈺。這兩場驚天變故,卻使得這兩位主角一生波瀾迭起。特別是朱祁鈺失去了葬在明陵的機會,也讓景泰陵成了北京一處充滿傳奇故事的地方。
如今,景泰陵的地面建筑僅存碑亭、?恩門、部分陵墻,以及神道、寶頂等原有的中路部分建筑。至于地下文物,景泰陵沒有被盜的記載。陵區內有部分土地被挪為他用,碑亭內刻有乾隆御制詩的功德碑曾被推倒,重立時被顛倒了方向。此外,景泰陵周邊仍有許多明代皇家陵園留下的遺跡。豐戶營一地,即是當年皇家守墳者的居所。更有“恭讓胡皇后”之墓、明憲宗第二子悼恭太子朱?極墓、“榮思賢妃壙志”和“悼恭太子壙志”。2001年,景泰陵東北側,軍事科學院院內金山口的半山腰,還發現了明憲宗朱見深那僅活了十個月的皇長子墓葬(其生母即傳奇貴妃萬貞兒)。
景泰陵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并不遜于明十三陵,這里同樣是明史及北京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見證。現在景泰陵被圈在某機關院內,1979年被確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修復,古建筑和周邊環境的保護情況大為改觀。更有人建議,將景泰陵作為明十三陵的擴展項目進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把北京的十四座明代帝陵作為一個整體加以保護,并逐步開放,尋求最合理有效的保護和利用途徑。景泰陵雖未在明十三陵的吉壤內,但終究是一代帝王陵。
永 定 河
永定河是流域內許多城市的主要水源,更是古都北京的生命之源。因此,在北京建城史上留下了許多文明遺跡。蓮花池遺址,是永定河水出山后從地下滲出的泉水,在永定河河床上形成的一個潴水湖,湖水下泄而成洗馬溝。從薊城初立,到戰國燕都、唐幽州城、遼南京城、金中都城的主要水源都是城西之大湖——西湖,今稱蓮花池的前身。保留至今的金中都水關遺址就是由蓮花池河引入金中都的“金水河”流出中都南城墻下的遺跡。
永定河流域居民在享受其所帶來的諸多利好的同時,也在與水患搏斗中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和教訓。到了清代永定河治理工程的系統性、專業化和完善程度遠超前代。新中國官廳水庫與永定河綜合防洪體系的建成是永定河流域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國治水史上的一項重大成果。它所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和地理環境的改變,導致了河流生態治理和恢復的科研新課題,永定河治理的相關理論、思想、技術及其歷史經驗和教訓,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財富。
永定河水以母親的襟懷涵養了流域兩岸迤邐迷人的自然風光。
永定河百里山峽,是官廳水庫至三家店攔河閘之間的永定河中游河谷,橫穿大西山中部地區,山高谷深,峭壁林立,形成獨特的山峽風光,被譽為“百里畫廊”。主河道宛如一條絲線串連起四顆絢麗的珍珠,有珠窩水庫、落坡嶺水庫、齋堂水庫、三家店水庫。珠窩水庫又稱珍珠湖,風景區呈狹長狀,全長9.5公里,兩岸懸崖峭壁,湖面寬200?600米,臨岸蘆葦叢生,楊樹成林。危崖險峰上一橋凌空飛架,是1966年建成當時被譽為亞洲第一橋的鋼筋混凝土鐵路拱橋,氣勢雄偉壯觀。主河道有17條較大支流,每條支流都呈現出風景各異的渡口、小橋、泉、池、潭、湖,美不勝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