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軟治理”,是近年來農村社會治理上的新命題。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土地流轉,農民不斷向市民轉化,鄉村社會經歷著現代工業文明的洗禮,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瓜嶺村,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根據實際,在整合文化資源、加強“兩美”建設、優化村民自治等方面不懈努力,實現了“硬治理”向“軟治理”的轉變。
瓜嶺村位于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東部,是一個總面積只有0.6平方公里,225口人的小村莊,村民人均農耕田地不到0.5畝。先前,因四周環水,生產、生活與外界聯系都靠船只,且地少不能完全靠土地生存,村民紛紛外出謀生,于是成為著名的僑鄉,現旅居海外的華僑超過2000人,相當于現有村民的三倍。前些年,因地勢低洼,年年遭洪水侵害,加上相對偏離鎮中心城區,難以引進企業,村民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徘徊,這在新塘這個經濟發展相對迅速、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來說,條件是相對較差的。然而如今的瓜嶺村,卻變了個模樣。
現在當人們走進瓜嶺村,發現村里的古舊建筑保存完好,隨時都能遇見友好、樸實的村民,小孩子個個都知孝達理。特別是近年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瓜嶺村基本建設日趨完善,環境越來越好,經濟逐步發展,村莊一天比一天美麗,全村呈現出一派文明、和諧氣象。
古建筑留住瓜嶺文脈
瓜嶺村經濟條件雖差,但卻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據查考,瓜嶺古村落在明代中期、清朝乾隆、同治和光緒年間等時期相繼建成,街道設計、民居建筑、祠堂群的建設和村東西對角位所建的碉樓,均為江南水鄉風格。為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留住瓜嶺的特有文脈,村里著力宣傳保護古舊建筑,把人文環境和歷史文化視為村民生存的“共同體”。當我們走進這個村子時,錯落有致的古舊建筑便呈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廣東唯一的水上碉樓——寧遠樓、祠堂群等建筑,成為全省的亮點,瓜嶺村從而于2015年入選全國第三批傳統古村落。
瓜嶺村教育底蘊非常深厚,清朝初年,就由華僑募捐辦起了增城第一家初級民辦小學,學校一直延續到2009年,為瓜嶺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為秉承這一良好教育傳統,瓜嶺村加強傳統文化宣傳教育,加深了村民們對瓜嶺傳統文化的自豪感,“瓜嶺小學校刊”及出版的相關教育資料更是村民們引以為傲的至寶。孝順、尊老愛幼、誠信待人在村中蔚然成風,當你走進瓜嶺村,便見一片文明和諧,就連三歲小孩都個個有禮貌。近年舉辦的社會協同治理模擬教育——“家文化”夏令營,在周邊地區也產生了積極影響,吸引了眾多附近乃至廣州的孩子參加。
華僑文化傳承先賢精神
據有關資料記載,早于清朝咸豐六年,瓜嶺就有村民到美洲、澳洲等地謀生,至鴉片戰爭以后,海外謀生的村民已達50%以上,后逐步移居新西蘭、澳洲、加拿大、美國等地。華僑們不忘祖先發源之地,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并出過不少人才,為祖國、為家鄉做出過許多貢獻。如黃國民,自小隨父到新西蘭謀生,后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曾發動華僑427人捐得870英鎊義款支援“討袁”斗爭,后任華僑討賊第十司令部軍需長等職。另外,在維穩社會、興修水利、發展生產、興辦教育等方面也具有卓越成就。
為傳承先賢精神,村里多方挖掘華僑文化。對華僑所建祠堂、街道等,竭力予以保護,對華僑遺留下來的相關資料,一一妥善保存,與此同時,加強與海外華僑聯系。從1856年首批村民出海至今,華僑已有七、八代了,但村里一直與他們保持著聯系,這些生活在海外的華僑后代,仍然把瓜嶺視為故鄉,每年都會回鄉探親。看到祖先的遺產保存良好,回鄉探親的華僑后代們無不感動,在寧遠樓、祠堂、舊街道等處留影,然后回去教育后代熱愛祖國,不忘故鄉。
因此,村民無不以華僑先人為榜樣。瓜嶺的做法,也激勵著華僑后代。改革開放以來,仍然有許多華僑在興建學校、建設橋梁等方面多次捐資,為家鄉的公益事業做出過很多貢獻。
“兩美”建設打造美麗家園
自2014年被確定為美麗鄉村創建點以來,瓜嶺村在市、鎮兩級指導下,以“創建基層社會協同治理特色平臺,挖掘基層社會治理文化展示載體,打造基層治理協同創新品牌”為目標,展開了“建設美麗瓜嶺、創造美好生活”的“兩美”建設。
走在瓜嶺村的河濱公園中,河岸兩旁鮮花盛開,河水清澈見底,不時能看見老人在公園曬太陽,孩子們在草坪上玩耍嬉戲。修復后的瓜州河橋梁成為河兩岸村民往來走動的重要通道。無公害化公廁、運動場等基礎設施建設令村民交口稱贊。瓜嶺村對于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物進行修復改造,與此同時休閑生態農業也發展了起來。如今來瓜嶺游玩的人們都能住上干凈整潔的民宿了。
“兩美”建設使瓜嶺這幅南國風情畫更加美麗了,美的意識、規劃意識也提高了。如有哪家建設或裝修房屋將沙石磚瓦堆放路邊影響到村容,村干部一說,立馬全家出動,讓村容恢復干凈整潔。與此同時,發展也呈現成效了。通過采取統籌經營農耕田地、合理開發利用土地、開發旅游等措施,村集體經濟收入由不足30萬元增加到35萬元,村民年收入由不足5000元增加到8000多元。有人還發現,美也是生產力,有戶人家別出心裁在自家的責任地里建起了一個火龍果園,吸引了眾多游人去采摘、觀賞,很快火龍果園便成為一個生態旅游點,同時拉動了全村的旅游經濟增長。
村民自治凸顯人文關懷
民主、服務、協調,優化了村民自治,也柔化了村民的心,村干部與村民的關系,便如魚與水。只要村里開展有利發展的建設,村民無不擁護,哪怕牽涉到自家的利益也以集體為先。去年村里為發展農業生產準備修一條機耕道,沿途兩側有10多戶村民種了蔬菜,且大都沒到收獲時候,村里發出通知要求遷移青苗后,第二天村民們就緊鑼密鼓全部遷完。
所謂鄉村軟治理,就是在協商民主的治理平臺上,以農村社區文化、人心和價值觀為重點治理對象,更多地運用調解、協商、人文關懷等柔性手段,形成治理合力,不斷滿足共同體成員的物質、精神、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需求,共同治理好鄉村社會各種公共問題的治理方式。
在瓜嶺村的軟治理中,文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碉樓、祠堂、老街等古舊建筑,看似只是環境中的物體,而事實上,村民們從出生之日起,就在共同祖先留下的環境物體下休戚與共,代代相承,特別是與傳統教育、華僑文化聯系起來以后,與村民構建一種有機共同體。整合這類具有文化意義的資源,是一種文化塑造,是促進軟治理的良好條件。
而軟治理中的“兩美”建設,不光是停留在“建設美麗瓜嶺,創造美好生活”和開發旅游層面,同時也實現了公共服務下移,推進了農村社區建設,使農村形成了一種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有效推進了鄉村治理模式從“硬治理”向“軟治理”的轉型。
瓜嶺,一個走向軟治理的美麗鄉村,仍在不斷探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